漫步在古港河边,
抚摸着古港河崭新的石栏杆,
两岸破败的栈房默然壁立,
无言地诉说着古港的沧桑。
望着古港河的粼粼波光,
缓缓的向东流去,
历史仿佛是远在天边而又近在眼前……
“樟树,树叶繁茂,可蔽荫数亩。沿海地方,多用以造船,兼雕镂器物。”
—《澄海县志》
老家叫樟林,顾名思义是樟木成林的地方。据传,从唐代开始,“樟林”已广植樟树,陈汰余先生辑录南宋并续撰至民国初叶的《樟林乡土志略》(抄本)一书,其中《名称由来》条云:“昔时遍地樟木、檬灌成林,故名樟林。”但清中期以来,大量砍伐樟树制作中药“樟脑”出口外洋,曾导致樟林无樟树。千禧之年,樟林海外侨胞踊跃捐资购买樟树苗,组团回故里亲植,让樟树再次在樟林大地扎根、开花结果,樟林又呈现“樟树成林”的新景象。
樟林原来是个依山傍海的村寨,后来才逐渐向山下韩江出海支流的冲积平原发展成乡镇。乾隆七年()澄海县令杨天德发告示招商民盖建铺屋,共扩建铺屋间,乾隆五十六年()又批准商民之申请,增建铺屋12间,前后共新建铺屋间,这些铺屋沿着内港河道左右两侧排列,共组成8条街道,外围有东、西、南、北,塘西和新陇6个村社环绕,故有“八街六社”之称。
新兴街古驿道
“昔日樟林古港每年征收税金总额
占广东全省收入的五分之一
”
年1月9日樟林入选广东省十大文化地理座标。评选投票时,我说无论如何樟林的历史地位是无法抹杀的。早在19世纪中叶,樟林已赫然标入大英帝国出版的世界地图,入选广东省十大文化地理座标不过是承认樟林曾经辉煌的历史。昔日樟林古港是潮汕地区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据嘉庆版《澄海县志》载,其时,粤海关在澄海设樟林口、东陇口、南洋口、卡路口、南关口等5处税口,每年征收税金总额占广东全省收入的五分之一,樟林古港的“通洋总汇”地位由此可见一斑。据说当年海外往来邮件只要写上“中国樟林”四字就能顺利送达。
自清以降,“各属出洋者,必来樟林赴船”,成为潮汕早期的“海上门户”、“丝绸之路”,被喻为“通洋总汇之地”、“河海交会之墟。”她,扮演着一个“双重”角色:既承担着“粤东地区海运贸易中心”的重任,又为大规模海外移民开拓无限广阔的航道。
18世纪中叶,樟林开始迅速发展,进入全盛时期,繁荣时间跨越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曾有过约莫两百年的鼎盛时期。樟林全盛时期,埠市已建成“八街六社”,港口停泊大商船艘。汉学泰斗饶宗颐先生说:“初弛海禁后,第一艘红头船出海就是从樟林驶出的。”年在樟林古港的头冲河床出土一艘红头船,船长39米,有5层,内刻有:“广东省潮州府领口船双桅号蔡万利商船”字样。历史总会以其特有的方式来证明它的存在。
“起大厝,激玻璃,门楼西装起,门脚砌个金鲤池……”
朗朗上口的儿歌在诉说,曾经的樟林是何等繁荣昌盛
”
然而,在我开始有记忆的年龄,樟林古港就只剩下一条深深的河沟,水流湍急,从大塘经樟林新市、仙桥、新兴街、从南社港出海。记得每次跟妈妈去买菜经过樟林新市场的石桥,我的双腿就发软,手紧紧的抓住妈妈的手不放。因为那个石桥是用几根粗大的花岗岩石条拼成的,留着几条大大的缝隙,透过缝隙就看到底下轰轰作响的急流,清澈、淡绿、透明。那时住在两岸的人家都有一个后门连着几级石阶通向古港,每天早晨就在那里洗菜,洗衣服。
行走在樟林,你会随时发现有一点一滴的印记在向你昭示着樟林悠久的历史:相隔没几步就有一座“大夫第”,满街尽是“颖川世家”“种玉世家”“陇西世家”“九牧世家”……门楼稍有点“排场”的,一眼望去都会有庭院,花圃,假山之类。“许天时,是我上富上有钱,起大厝,激玻璃,门楼西装起,门脚砌个金鲤池……”朗朗上口的儿歌在诉说,曾经的樟林是何等繁荣昌盛。
年汕头的开埠,再加上樟林港自身条件的限制,使樟林从盛极一时的顶峰逐渐衰退下来。因为它是一个天然的河口港,经长期的使用,上游泥沙冲积,河床上升,港湾淤浅,逐渐丧失做为港口的功能。年古港填埋建成中山南路连接原河美中山路,樟林古港彻底湮没。“八街六社”的盛况,已成历史云烟,而“海鲜盈市”还在,贯穿着过去和现在。当年的樟林新市场,鱼档上的海鲜堆积如山,鱼虾蟹自不必说,到夏天满市场都是鲎,鱼贩把鲎剖开,剁下脚爪,挖出鲎卵,装上碗,淋上鲎血,一字排开一碗一碗的卖,煞是热闹。
到樟林,先来一碗“半碗叠”樟林猪脚饭,再带上几盒绿豆糕,鼠壳粿,青叶粿,豆糕粿,菜头粿……把美丽乡愁带回家,让舌尖好好感受一下“天顶神仙府,地上樟林埠”的滋味。
“这个小镇里,市街上竟有不少可口的食品在出售,什么肉粽、饼食之类,其制作精美的程度,并不逊于后来我在国外好些大城市所见到的。小贩多极了,各种小食竞奇斗巧的程度,也是我在许多内陆小镇里少见到的,它是蕴藏着更加深远的根源的。”
—秦牧《故里的红头船》
秦牧故里,樟林古港是一代文学大师秦牧的故乡
文|宋秀玲
图|宋秀玲
编|大琛
宋秀玲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