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registers.html
你我的平台,大家的舞台
麻城文学微刊
主办单位
麻城市诗词学会
麻城市作家协会
智慧搜索麻城文学微刊《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将星》卷一‖老屋湾大赛全部作品‖大赛评奖‖颁奖盛典‖获奖作品电子书‖搜作品‖搜作者‖大美麻城‖文化麻城‖云峰诗友会‖编读同期声‖故事会‖散文‖现代诗‖诗词库‖近期热帖‖诗联年度热帖‖诗友会年度热帖‖散文小说年度热帖‖点将台‖管理团队‖投稿须知‖举水晨读‖半月新帖‖精华作品‖抗疫诗文‖顾问专辑‖编委专辑‖乘马诗社‖学苑新苗‖黄土诗社‖校园新风‖视频汇‖读者信箱‖诗词评论‖唐风宋韵‖格律知识外婆屋后的古樟树
文
王新文
我外婆家在麻城市顺河镇梅花山村夏家垸,自从儿时有记忆以来,这颗古樟树犹如一把巨伞,我的童年长期在此树下玩耍与休憩,在我的心目中永生难忘,经常在做梦时梦到这颗如天使一般的古樟。
记事以来,父亲一直有病,兄弟姐妹有七个,在家吃不饱,每逢寒暑假和周末,我便在外婆家吃住,经常被这颗古樟树的香气吸引,在树下乘凉、躲雨、树下玩耍、荡秋千,和塆里的孩子爬树竞赛,有时坐在树上睡着了,被外婆叫醒才下来,直到初中毕业才离开外婆家。但这颗古樟树和外公外婆的音容笑貌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人到中年,有幸在梅花山村驻村扶贫,在村委会门口便可看到这颗古樟树的树冠,走近时,古樟树干粗犷,要3名壮男才能合抱,树冠宛如撑天的华盖,斑驳粗黑的树皮向人们展示她的历史年轮和坚强不屈的生命,树干虬曲苍劲、如巨蟒扭曲交错地向外伸展,树冠枝繁叶茂、层层叠叠、墨绿如云,清风吹过、枝叶婆娑,树脚下是一栋栋白墙红瓦的楼房,俨然一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美景。
据夏家垸老人介绍,夏氏一族于清朝嘉庆年间由于躲避江西的水患和饥荒,夏氏祖先于年从江西筷子巷迁徙至麻城三水湾,于当年冬季才在今顺河镇梅花山脚下安家。夏氏祖先在屋后栽种了一批树木,唯这颗古樟生长了余年,见证了清朝的衰亡、中华民国的更替、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革开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夏家垸的老人说:“我们见证了这颗古樟树叶曾枯黄了四次,每次树叶大批掉落,垸中老少总会想法子去救活,这颗古樟的根系已与夏氏一族的子孙繁茂福泽连在一起。年秋,山上基本没有树,垸中老人因病去世,有人要将此树砍掉做棺材,被我们严厉制止。年春,一个商人愿出价20万买这棵古樟,如果卖掉,当时每家能分到1万多元,我们说一千万也不卖。当年春季,我们组织全塆男女劳动力,用了一千多块青砖驳岸护树,又挑了两个塘的塘泥覆盖在古樟树的周围滋养根系。特别是近三四十年,这棵古樟喜逢盛世,长得特别绿、特别快。”据村干部反映:年春,日军曾在夏家垸路过,塆中男女老幼都躲到梅花山上或地窖里,有四个小孩因放牛逃难不及,爬到树冠上躲难,侥幸未被日军发现。此后,夏家垸人对这棵古樟树更是相爱相惜。如今夏氏后人已繁衍到了多人,这棵古樟树成为了他们心中的根。
在对这棵古樟进行摄影时,我见到了二舅和舅妈在清理树下的灌木和竹林,让古樟树得到更好的生长。二舅边做边说:“每个季度我都要清理我家屋后这棵古樟周围的灌木与竹枝,直到我老了动弹不得,我儿子孙子也会接着干下去。”听了二舅的话,我顿有所悟:精准脱贫取得了历史性伟大业绩,党的政策如阳光雨露,群众才是土壤与根基,这棵古樟必能生机勃发的见证广大农村的乡村振兴。作者简介
王新文,男,湖北麻城人,现供职于麻城市卫生健康局,目前已派驻在顺河镇梅花山村开展驻点帮扶工作。业余从事诗歌、散文写作,在《楚天微文学》《楚韵文学》等刊物发表作品若干。
你“在看”我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