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m.39.net/news/a_5941698.html
清明回老家祭祖,发现村里最早搬到镇上的大妈家聚集了好几个人,热火朝天地挑沙子、和水泥、换大门,一直安安静静的老屋瞬间热闹无比。一问老妈,才知道,原来大妈老两口打算搬回来住了。虽然在镇上呆了许多年,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还是一直惦念着乡下的老屋,正好现在也不用带娃啥的,刚好回来享福。
听完此语,我看看大妈家焕然一新的老屋,再看看边上已经倒塌、砖瓦撒了一地的两家,赶紧回去瞅瞅自家又多又完整的老屋,愈发觉得不可多得。
我家的老屋,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前有大塘,洗衣洗菜钓鱼观景,怡然有趣;后接水泥马路,散步开车上街,十分方便;四周是各种树木花草,枇杷桃树、桂花紫藤、映山红茶花,还有各种小草野花,应接不暇;前后面还各有一个菜园,里面有老妈栽的各种时令蔬菜,应有尽有。这么一形容,我自己都有种世外小桃源的感觉。再加上老屋占地面积起码一百多平,果断觉得我家相当富有。
再来说说老屋本身。老屋总体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平房,共有八间,除了院里单独的一间土房,另外七间是并列两排,前三后四。后排四间拆了三间,从外到里分别是厨房、卧室跟仓房,最里边的一间是杂货间,长久没人走动,自己塌掉了。因此,目前还剩四间。其中,一间是土房老黑瓦,三间是后来修整的砖房琉璃瓦。
土房是专门用来放细柴火的,大部分是松树叶,也有少许樟树叶和砍回来的干野草。小时候,家里养老的土鸡喜欢在柴堆上做窝生蛋,家里小孩子每天最期待也是最激动的时刻,就是爬到柴堆上捡鸡蛋。不巧遇到土鸡还在下蛋的时候,也不着急,偷偷下来蹲在一边等着结果。等到把捡到的鸡蛋放到大人手里或者攒鸡蛋的抽屉时,脸上一股自豪和喜悦溢于言表,仿佛做了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丝毫不管身上和头上在土房蹭得灰里灰气,甚至还挂了几根树叶作了装饰。后来,土鸡被圈养在院子里,不再到土屋下蛋,土屋只是堆着柴火,没有其他用途,也就没有修整。但是土房很争气,这么些年牢固依旧,无论刮风下雨,丝毫无怨地为厨房供应着干燥、好烧的引火柴。
另外三间砖房,最外边一间以前是我们的卧室,现在改成了厨房,一日三餐都散发着真正的人间烟火味。早上一般是柴火慢熬的白米粥,可能加了山芋,可能加了窝窝头,可能加了糍米粑,最差也有鸡蛋鸭蛋添个餐。有时不煮粥,那就是鸡蛋蔬菜炒饭,黄灿灿、香喷喷的,一出锅就让人嘴馋。咸菜是餐桌的必备,喝粥也好,炒饭也罢,都得加几根,吃的才得味。中午是干饭时间,煮好的白米饭,菜园里现摘的蔬菜做成的小炒,一个肉菜,一个菜汤,有荤有素,有菜有汤,才能吃得畅快,漫漫下午才好熬过。晚上就比较凑合了,中午的剩菜剩饭热一热,没有的话就下个粉丝或苗条,鸡蛋、青菜依然是必不可少,否则就是缺了灵魂,而肉丝啥的的话就看心情下锅,毕竟,在我家,素菜要比荤菜更受青睐。
中间一间是以前的厅堂,人多吃饭还有接待来客之地。因为空间大,又只放了一张吃饭的桌子,所以一般暂时收回来还要放出去晒的稻子、豆子等也会堆在一边。以前,村里人都还没搬走的时候,时不时有人过来串门,厅堂还是一片热闹的,大人们家长里短闲聊,孩子们就在一边坐在凳子上轮流骑凳驾马,或是去屋外捉虫采果,自寻乐趣。后来,村里人越来越少,厅堂也就逐渐落寞,直至一家老小全都搬到前方的楼房,厅堂就跟最里面的一间一起成了储物室,放些农具或者平时用不上的、又舍不得丢掉的杂物。
第二部分就是楼房了。楼房就在平房的正前方,中间是走廊隔着。楼房是典型的二局二层房,里面简装,外面还是红砖。以前是家里条件不好,简单收拾了下就搬了进来。后来,条件慢慢好了,孩子们也都长大出去闯荡,在外定居,给楼房好好装修的条件倒是有了,守在的老两口却怎么也不同意。每次一提总说没有必要,不要浪费。所以,一直以来,楼房都是以简陋的样貌示人。然而,就是这其貌不扬的楼房,却圆了我们小高层的梦,让我们拥有了自己敞亮而独立的房间、通风极佳和阳光铺洒的两扇窗户,楼上大大的水泥阳台,当然,还有世俗眼里的,争了口大气。我们在里面笑、在里面闹、在里面争吵,也在里面和好,跟在平房里一样,有限的空间承载了太多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还有悠悠岁月的滴滴点点。有人的地方才是家,有家的地方才会有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第三部分是平方后面的大院子。院子本来是一个,现在一分为二。里面的一部分专门用来养鸡养鸭。为了防止鸡鸭满屋乱跑,就将院子一分为二,从中间砌了一堵墙,给予它们有限的自由。同时,为了不浪费沃土,圈养鸡鸭的院里还种了两棵桔树、一棵桃树。每年结果倒是结果,就是时常等不到成熟就落掉了,老妈说是虫子的原因,我却觉得可能是营养过剩。外面的一部分就是我们平常的晾晒场地了,衣服被子、黄豆蚕豆、山芋粉黑芝麻,凡是可以晒的,应该晒的,都可以搬出来晒晒。天冷的时候,搬个椅子,趴在椅子背上,阳光铺洒暖乎乎的,没一会儿就能昏昏睡着。后来,都买了车,院里有水龙头,带着自购的洗车神器,把车开到院子里,合作洗车,不仅省钱,更增进感情、提升洗车技术,顺便,洗了个院子。一个出水,一个水平,也算公平交易。
至此,我们的老屋介绍完毕。让我吃惊的是,平常一眼望得到头的老屋,叙述起来居然要这么长的篇幅,用的还只是我个人狭隘而浅显的视角;让我惊叹的是,一直守在老屋的老妈老爸,原来不只是贪恋乡下的新鲜空气,还是深刻明白“屋要人撑”的道理,老屋在为他们遮风挡雨,他们也在给老屋执着守护;而更庆幸的是,虽然离家多日,时隔多年,想起老屋,那些斑驳的记忆却丝毫没有忘却,我没有像老一辈一样守护老屋,但老屋一直在我心里,愈发清晰。
我想,我应该跟大妈老两口道一声谢谢,他们无意的举动,却让我更加清楚,守护我们的老屋,不只是父母在那里,不只是那里环境好,更是为了让我们有一个最根本的依托,可以老有所归,就算不归,也时刻心有所属。守住我们的老屋,我对自己说,也对那些老屋依在的人说。......
?精华推荐?
老妈的零食
那些年,我们没有手机
清晨的桐城人
闲不住的老一辈
乡路的模样
池塘不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