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
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荫凉,?
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三毛《来生做一棵树》
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是在高中做语文《五三》的时候,题目里给了这段话(题目里只到“一半沐浴阳光”为止)作为例子,然后让我们仿写。当时只单觉着这段话写得挺美的,但让人摸不着头脑,好端端的,为什么要做一棵树?而且也不知道是谁写的,还以为只是出题老师在哪里找到的或者他自己写的一段话。
直到去年,大概是三月底四月初的时候,那时候天气最好,没有冬天的严寒,也还没到夏天的闷热,还有不急不缓地春风吹过,真就像《兰亭集序》里说的那样“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我坐着妈妈的电频车后座,沿着江边漫骑,突然看到江边有一棵树,大樟树,根扎在江边的土壤里,枝干往江边倾斜,树叶随着微风轻轻摆动,给我一种很恣意洒脱的感觉。那一刻我脑子里突然闪过有个想法:做一棵树也挺好的,每天与天地作伴,一站就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和江水作伴,看云卷云舒,事态变迁。
然后我猛的发觉这个想法好熟悉,进而想起了做过的那道语文题,那首有关树的诗。做完题一年过后的我,终于真正理解了这段诗的含义,便发自内心地觉得这段诗歌写得真好,短短几句就把一棵树的风姿、品格全然表现出来了。而我也终于意识到这样好的一首诗应该是很有名的,一搜索,果不其然,是三毛的作品,是之前的我太浅薄了……
不得不再次感慨,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如果自己没有处于特定的境界,是很难完完全全理解透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意义的。
记得有老师说过,在学文学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感”(这里说的通感稍有别于修辞里面的通感),要学会去体会万事万物。我好像很少有像看到这棵树时这样的通感体验,所以即便这件事已经过去一年了,但我依然想要把它记录下来,记下来,便不容易忘了。
不是这棵树噢!这只是一张配图,原文里的树我没有拍到照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