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新闻滑动观看全部↓.7.3周三
●《文明实践在行动》朱德文(一):因心怀感恩他志愿服务大家
●《开局就是决战起跑就是冲刺》市领导督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市武装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时》我市开展水污染治理“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
●我市举办水稻简易场地分层无盘旱育秧现场会
●我市开展高温交通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关于开展津市市城市形象歌词歌曲征集活动的通知
讲樟树的故事
需要从下面这块石碑开始......
兵部侍郎肖公墓
元延祐五年()津市樟树村出了个状元叫霍希贤;一百多年后“山南三十里桃林东里樟树岗”下,明朝两部尚书李如圭出生;尔后孟姜山“山南四十里小斗湖喻家湾”又出了个顺治壬辰科()进士喻崇修(号来岩),也有记载称他是澧州所属对河安乡县人;此后又百余年“山南三十里道林寺西南三里许”出了个清乾隆庚辰科()乡试第一,即李解元李材;还有在“樟树陆组莲花台”葬着的(朝代不详),传为此地肖氏“启祖”却卷入一场冤狱被错斩的“兵部侍郎”肖公;到近代又诞生了原兰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刘学理将军。这方圆几十里之内,更早些当然还有大名鼎鼎的晋尚书车武子。文脉延续千年,到年小小的樟树村又出了一位湖南省高考文科佼佼者——黄滨郦。这一切都让我们充满好奇,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村庄,能历朝历代涌现如此多的人才?
以前的庙基都属而今的樟树村,位于原李家铺乡,今毛里湖镇。
樟树村村口大樟树
车开到村口的时候,一棵硕大的樟树矗立眼前。樟树,香气独特,生命顽强,春天新叶长成后,去年的老叶才开始脱落,高可达50米,树龄成百上千年,可长成参天古木。樟树木材上有许多纹路,像是大有文章的意思。所以就在“章”字旁加一个木字做为树名。樟树村,确是景如其名,到处都种着樟树。
询问当地老人为什么村里喜欢种樟树?得到的答案是,因为以前樟树能长得大,可以在树下纳阴乘凉。也许是巧合,这也在日后成为了樟树村文韵永续。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承袭,文荫后代。
李圭如尚书故宅遗址
相传李尚书故宅后山原有10根老樟树,相貌奇特:三根一簇,一根更粗大的独立。远近人皆谓,尚书家敬祖礼天之三炷香、一支蜡。年代初分给几家贫苦农户,先后被砍伐卖掉。另有一黄老先生说,樟树村的大樟树就长在李尚书老屋西边大约米处,那里叫樟树岗,年砍伐它时直径约1.6米,大队(村)做了油榨筒。明以前澧境人烟稀少,此处应为李家祖居地,此山为李家山林,有理由推测此树应为李氏先祖所植。
《州志·名宦》载:“李如圭,字国宝,弘治乙未()进士。”任江西两县知县,厘清弊政,剔除奸宄,盗贼望风而逃;按察福建,明察秋毫,贪官污吏引退;转任广西兵备,抚剿并举,獠猺归顺;擢升佥都御史,抚赈延、绥两州,全活数十万饥民;总理河道事务,疏浚建闸,调节水利,方便漕运商旅。嘉靖十八年()升任工部尚书,官至正二品,后改任户部尚书。
退隐还乡,书“宏济艰难”以明志,游历家乡名胜,撰写诗文,推崇先贤,激历后学。处世待人,正直公允,亲和谦让,不置私产,所富有者惟图书而已,身后入祀文庙乡贤祠。
前樟树小学欧高俭校长(图右)
关于樟树村樟树的故事还有很多,七十多岁的前樟树小学欧校长告诉我们,古时有一位秀才在这里发生过故事,使得樟树村更让人印象深刻。那一年是大灾年,秀才妻离子散,人财两无,临饿死前在樟树下作了一首打油诗:“恐慌恐慌真恐慌,唯有己酉真难当。五子三媳都逃散,我今饿死樟树岗。”这个悲惨的故事至今还在樟树村流传。我们看到,樟树村的读书人命运的不同,也看到他们各自留下的悲喜故事,但是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他们都是读书人,樟树村的故事都是从古至今的读书人留下的,这一点很重要。
樟树村文脉不断,人才辈出。
在大学生还很希罕的年前后,这个叫樟树9组的几十口人中出了6个大学生,其中陈文斌毕业于北京大学。
无独有偶,年湖南省文科佼佼者黄滨郦又出在此地。
樟树村村部
作者采访笔记:
第一眼见到滨郦的时候,她被前来送祝福的乡亲邻里围绕着。白T恤,蓝牛仔裤,清清爽爽的马尾辫,黑框眼镜,人群里的这个18岁女孩显得青涩稚嫩。
临近中午,经樟树村村支书欧书记引荐,也征得她本人及家长同意后,我们来到了黄滨郦家中。
屋旁两棵绿油油的桃树,大门口挂着“恭”、“喜”两个红灯笼,看得出是春节挂上还未撤下的。楼房墙砖色彩鲜明,估摸着砌了还没几年。
黄滨郦
我们到了没多久,接滨郦奶奶出院回家的出租车也开到了院子里,妈妈和爷爷搀着奶奶下车,虽说奶奶的摔伤还没完全康复,但脸上的笑意却是抑制不住的。滨郦的父亲是瓦匠,母亲专职在家照料老人小孩,夫妻俩男主外女主内。说不上富裕,但三代同堂共享天伦,倒也其乐融融。和许许多多普通农村家庭一样,黄滨郦的成长环境,单纯质朴,家庭和睦,满是温暖和爱意。
谈到教育女儿的方法时,黄妈妈腼腆的笑了:“也没什么特别的,平常心吧!物质上尽量满足,学习上多鼓励。虽然我和她爸爸读的书不算多,但家庭还是挺和睦的,不管是小家还是大家。总之,家和万事兴!”
黄滨郦的家
滨郦曾写下的一段话:“作为一个出生津市小村庄的普通学生,儿时的我只能通过电视和书了解世界。也许某个夏日父亲背上的汗水和蒸出来的盐分让我触动,也许别人口中的精彩世界让我向往,年少的我就这样许下清北梦,而这也成为我前十几年人生的目标与信仰。”我们去的那天,滨郦的父亲恰好不在家。听某位邻居阿姨说,滨郦和父亲长得很相像。
一提起孙女,奶奶就满眼慈爱:“我就喜欢我这个孙孙,她小时候,我捡棉花的钱还给她买了个小车车呢!”奶奶告诉我们,滨郦从小就不是很爱出去玩,喜欢自己一个人看书和学习。村委会的干部也回忆道:“黄滨郦小学初中阶段,她妈妈就隔三差五来村部图书室给她借书,各种各样的课外书籍,每次还书的时候又会借新的。”
樟树村村部图书馆
母亲的体贴孝顺、父亲的坚毅勇敢、爷爷奶奶的慈爱宽容……在一代代的传承中,不仅是血脉相连,更是家风相承。在黄滨郦的成长过程中,最先感受到的是家的温暖和父慈子孝的家风传统,再逐渐成长为一名勤奋刻苦的优秀青年学生,一切都是那么水到渠成。这不正是我们儿时诵读的“首孝悌,次见闻。”么?
求学生涯的苦与乐,是大多数人都终生难忘的。滨郦小学和初中都是在乡镇的学校读书,后来听说县城里的高中能去清华北大,小姑娘毅然选择了走出农村。滨郦的母亲说孩子从小就立志要考北大,这个梦想在滨郦小学六年级时就对家人说过,到了高中,在年的全国创新作文大赛上,滨郦拍了一张照片,上面举着“我想上北大”的愿望,而这张照片一直珍藏在母亲的手机里,现在梦想实现了,母亲终于将它示与众人。在县城求学的这三年,黄滨郦有过挫败也有过迷茫,从一开始的年级八十名,经过高一一年的努力,就进步到了前四名。高二分科时,黄滨郦本属意理科,但最终听从老师的建议选择了文科。
黄滨郦在北京参加全国创新作文大赛留影
学文之路,并不好走。文综答题除了需要大量背诵之外,逻辑思维也十分重要。对基础知识烂熟于心的同时,还要结合时事热点,预设考题,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情况下,只能努力让自己成为那个标准答案。
高考前几周,因为摸底成绩波动较大,滨郦的情绪也不稳定,一度陷入自我怀疑中。“数学总爱犯粗心的小错误,真的特别沮丧,但老师给了我很多安慰和鼓励。当时,很多亲戚朋友都很关心我,所以压力也很大。老师鼓励我,尽力了,不留遗憾就好。我当时真的很感动。”说到这里,她没能忍住眼泪。黄妈妈赶紧接过话,“当时她情绪很崩溃,说简直不敢下笔,我和她爸爸就一直安慰她。后来慢慢地情绪就调整过来了,高考的时候状态还是蛮好的。”滨郦擦干眼泪,和母亲相视一笑。
除书本知识之外,她也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例如体育文化节、英语风采大赛、和排球比赛等,黄妈妈仍记得滨郦穿汉服的样子。
儿时许下清北梦,寒窗苦读十二载,一朝丰收,如愿以偿。眼前这个18岁的女孩,谈吐沉稳大气,举止谦逊恭顺,颇有些“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人风骨。
我们相信,带着樟树的祝福,黄滨郦的异乡求学之路也会多一分好运。
樟树村村部文化墙
一个小小的村落,方圆几里几十里从古至今顶级人材不断涌现。有先贤指引,后世奋起而上。这还真有些应了那句澧州古谚: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
没有人会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年轻着。从在樟树村的踏访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这里生生不息,好读书的乡村民风,为什么这里会如此神奇?大概就是这里千年来读书求学的风气所致,是优秀的历史传承所致,樟树村一代代的人生长在这里,累计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就像村口的大樟树一样,虽然老樟树不在了,可新樟树一直在肆意生长。
来源:澧有兰津
一审:文艺二审:钟欣三审:黄鲲
编辑:陈银
推荐阅读重磅!津市一省级重要港口今日正式开港!辐射万人口....津市有个山坳坳,那里曾经是个辉煌的地方,你去过吗?
30多条生命竟毁于津市这人之手....
喜欢本文的亲们,一定要在页尾点哦~
合作/投稿/建议请联系邮箱:hnjs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