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时节,要我回答对哪一种植物怀了敬畏之

WORDTOWORLD/这就是你抵达世界的方式

点击收听「我们读诗」第期

大元心目中谷雨节气代表性植物

——丝绸之路桑树魂

作者:袁明华

春季六个节气,有两个节气带一“雨”字,雨水和谷雨,但谷雨之“雨生百谷”一说实在是太过牵强,于是我几乎不加思索就选择了桑树。我对桑树的认知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小时候对桑树没什么好感。

我老家屋后是大片竹林,西北角河边有一棵老樟树,樟树下是祖坟,坟头出没过五步蛇,我们就怕敢进去,尤其是起风的日子,听着那一片阴森森凉飕飕的声音,浑身起鸡皮疙瘩。

樟树下那个波光粼粼的三角洋,小时候印象不像现在这么小,跟伙伴打赌才敢游过去。三角洋西北方向那一片辽阔的高地叫火墙浜,是千百倍于三角洋的桑树地。火墙浜深处还有水塘,水塘边有坟墩窠,有骨肉甏,有砖砌或稻草盖的棺材棚,周边有被野狗掏出来的白骨、骷髅头。谁家小孩子夜里哭闹着不肯睡觉,大人会吓唬说:再哭,再哭就送你去火墙浜!可怜的孩子懂什么火墙浜啊,奇怪的是,这一吓也真就不哭了。

还有一种现在很少再见到的鸟更是灵异。

一种头戴凤冠霞帔的彩色鸟,形似啄木鸟,用细细长长有弧度的尖嘴掏小虫吃,我亲眼见过它从骷髅头里叼出来黄豆大的甲壳虫。我们都认为那是来自外星球的神鸟,连它们孵在老桑树枯洞里的卵蛋都不敢去掏。不过我们喜欢它们飞行时漂亮的弧线,有出色的滑翔能力。

长大了才知道叫戴胜鸟,前不久还知道十年前在以色列被受封为了国鸟。

在中国则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十八年前中国人民银行发行过《戴胜鸟》彩银币。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每节十五天,五天一候,谷雨三候之三“戴胜降于桑”,说的就是这种鸟,是一种候鸟,这也是我选择桑树做谷雨节气代表性植物的一个依据。戴胜降于桑以示蚕妇也,故曰女功兴而戴胜鸣。听到戴胜归来时咕咕咕的叫声,蚕花娘娘和蚕花姑娘们就该忙碌起来了。可惜茅盾的小说《春蚕》里面没有写到这一细节。戴胜归来,蚕花姑娘就不怕火墙浜了,她们心中只有蚕宝宝,只有桑叶,等我们到了喜欢追姑娘嬉闹的年龄,我们借着割羊草的名,也会大胆闯进火墙浜去。

草篰里羊草割不满,河里的解放草去偷一点无妨,桑叶绝对不能偷,要不然蚕花姑娘会把你当坏人看。蚕花姑娘把蚕宝宝看得比命还重,为了这神虫,育种时,心甘情愿地把蚕种布子贴肉温在私密又温馨的胸口,晚上睡觉也温着,你说还有比这更“宝宝”的吗?这一点,茅盾的小说里倒是有过真切的描述,小说里叫“窝种”。为了追蚕花姑娘,那时我们常常会在深更半夜去蚕室门外偷偷聆听一屋子蚕宝宝吃桑叶时发出的那一片唰唰唰的声音,真是美妙极了。

也正是从那时起,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对桑树的感情日渐升温。

可惜啊,儿时的火墙浜早已消逝,我的老家成了国家级开发区的一部分,再也找不到桑树地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喜爱蚕的民族。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对蚕有着特殊的感情。

六十年前,考古工作者在我们杭嘉湖平原吴兴县一座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发掘到炭化了的丝绒、丝带和绢片。文物表明,最迟在公元前十六世纪,蚕已经在我国开始广泛进行家养。之后发掘到的“采桑图”十分逼真地描绘了当时劳动妇女采桑养蚕的场面。

据说一只野蚕可以吐丝一二百米长,而一只良好的家蚕可以吐丝三千米以上,那么,到了我国历史上桑蚕业发展最鼎盛的汉代,汉武帝也许就是凭借了这一根丝,向西方各国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同样还是这根丝织就的这条路,交织出了如今的“一带一路”。多少年来,我一直在寻找着桑树。那一年,我在广东顺德和中山乡村也发现了和我们杭嘉湖平原上类似的“桑基鱼塘”——塘基种桑,塘中养鱼,桑叶喂蚕,蚕屎饲鱼,塘泥培桑的“桑基鱼塘”,原来珠江三角洲也有悠久的养蚕历史。那一年,我在西藏林芝尼洋河边一个藏式小院的后院,见到了传说中的世界古桑王,孤零零一棵,高寿已逾岁,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胸径要10人左右才能搂定,这可能是目前为止国内发现最早的活桑树了。那一年,我在山东夏津县黄河故道发现了一大片至少七八千棵巍巍壮观的年龄在几百岁以上如今依然盛产白色桑果子的椹树群。所谓椹树,其实就是桑树的一个古老品种。只不过那些老树如今以收获“圣果”为主,而我们杭嘉湖平原上的“湖桑”,以摘叶养蚕为主,摘桑果子是随意而为的副业,更多讨孩子们的欢喜,一个个嘟着小嘴巴,比赛谁比谁吃得更紫,脸更花。那一年,我在北京昌平保利垄上一位老友的别墅院子里发现了一棵龙桑,枝条扭曲向上似游龙,甚是神奇,当时反复感慨,这宝物何处觅得?啥时俺也能拥有一棵在自个的家园?那可能是桑树里更古老的一个品种。老友是小说大家,他曾说过:它是一种隔过了母亲,隔过了祖母、曾祖母、太祖母,而与更老更老的始祖母遥遥的心灵感应,在他从未感知的心底深处,呼吸出最远古的情感。多少年后,如今要我回答对哪一种植物怀了敬畏之心,非桑树莫属。但凡有北方朋友来,如若问起蚕丝被,我会带去塘栖古镇水北街一家叫小白菜的店铺,那里的蚕丝被是现做现卖的。

塘栖历史上,曾经有我们杭州地区最大的两家缫丝厂。谷雨前夕,我决心要去乡村寻找湖桑,那是我们杭嘉湖平原上的桑树,是我儿时的桑树,也是养育丝绸之路之丝最主要的桑树。

我和司机小宣漫无目的地一路寻去,从桐乡大麻一直回转到博陆新宇村,终于在偏僻的运河边找到了几小片湖桑地,兴致勃勃地拍了一些照片,感觉像找回了当年火墙浜的味道,可惜再也看不见家家户户养蚕的盛景了,再也看不见蚕花姑娘,再也听不到戴胜鸟咕咕咕的叫声。

桑蚕业当然还在发展,那可能是我心灵尚未抵达的另一个方向。

写作者

袁明华

作家、企业家,杭州作协副主席、余杭区作协主席、中国作协会员,著有《永远的冈底斯》等作品。

赵艳华

“我们读诗”艺术总监

 大树无言,小草无语。它们心里什么都明白,只是不说而已。

在这样一个唯物唯利、危情四伏的年代,还有人在默默地关爱惦念着一棵树、一根草、一朵花的前世今生。感谢树先生和他的月光,在北方的寒意中,予人予我以温暖的抚慰。

——张抗抗,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植物先生》获得中国最美图书的称号,完全是名副其实又名至实归,而袁明华也必将凭借此书为自己的写作和研学探出一条新的路径。

——孙昌建

文字工作者,诗歌练习生,一级作家

听他们读诗

诗人叶舟丨诗人杨炼|诗人西川|诗人潘洗尘

老树画画丨台湾歌手杨宗纬|诗歌传唱人蒋山

中国美院刘丹|鲁大东丨台湾师范大学何怀硕

财经作家吴晓波|科技园创业服务爱好者彭涛

浙江卫视主持人秦原|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高峰

杭州旅委主任李虹|浙江语文特级教师杨明明

中南大学教授杨雨丨杭州图书馆电影分馆天明

杭州玉皇山崇明道长|杭州径山禅寺法涌师父

用最诗意的声音,唤醒最中国的记忆

主编:陈智博

出品人:徐荣培品牌支持:TOMIC特美刻

编辑:生力军新媒体小组

艺术总监:赵艳华

电台监制:熊丽电台主播:新凯

读诗片头:秦原音乐顾问:莫若铭

媒体伙伴:杭州之声

协作单位:人民摄影、杭州图书馆、杭州知联会

杭州市作家协会、杭州旅游形象推广中心

浙江图书馆文澜朗诵团

法律顾问:观韬中茂(杭州)律师事务所麻侃

知识产权:杭州市版权保护管理中心

读诗投稿:poem

arrmedia.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ngnaoa.com/znyf/89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