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记忆征文选登第一次上县城

北京最好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县城在以前农村人的心目中是庄严而神圣的,一般把县城称为“县里”。我们南乡有句俗语:“有乸补来县道头,三日无米也风流”(“乸”:音“nǎ”,女儿;“补”:嫁;“县道头”:县城;“无”:土话念“mú”),说明县城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及丰厚的人文底蕴。我从记事的时候起,就经常听到人们对县城的描述:电灯、广播、饭店、旅馆、汽车、商店、集市、铁桥、十字街等等,使得我心往神驰,苦于一直没有机缘亲睹其尊容,领略其魅力。年的春天,上级要求各校组织小学三年级及以上的学生去县城参观阶级教育展览馆,主题是“泥塑收租院”,13岁的我有幸在其列。出发的那天,我们真有放鸟出笼的感觉,走走歇歇,直到傍晚才到达。老师是县城人,晚饭后,我们这帮对县城充满好奇的山里人,虽然疲劳,但都来了精神,跟着老师在读初中的大女儿去县城转了一圈,我们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对什么都感到新鲜。她带我们去了位于北门的汽车站(缙云最早的汽车站,后搬迁到水南新车站),车站有两间平房,一间有售票的窗口,有些长木凳供候车的旅客歇息。一间据说是行李房。有些汽车露天散散落落地停靠着,第一次近距离看到了汽车。我们去了铁桥,并在铁桥头的五云桥亭(俗称“水南门洞”或“水南洞”)休息了一会。我们见识了坐落在寺后的缙云最高学府——缙云中学,感觉县城的学校就是不一样,夜晚还有人读书,原来这叫做“晚自修”。她还带我们去走了缙云中学里面一个水池上的小拱桥,说在上面走过后读书就会进步很快。于是我们都去走了一次或几次,后来知道这是旧时的“学宫泮池”。一路上,我们还认识了路灯,并深为路灯担忧:下雨下雪会不会被淋灭?到了现在图书馆附近的风景山脚,路边的磡上,或岩石凹凸,或长着杂草藤蔓,或露出乌黑的洞口。她指着一个石洞说,这个石洞,后面有出口。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以前有一条狗,从这里走进去,大半天后,从后面出来时,已被岩石戳刮得血迹斑斑,体无完肤,奄奄一息了,估计里面的有些地方一定很狭窄或很曲折。夜晚,我们与其他学校的学生一起,被统一安排免费住宿在县招待所(在槐花街,木质结构,后来拆建为教育局办公用房)二楼,男女各一大间,没有床,都是打地铺,每两人领取一张草席和一床薄棉被。白炽灯裸着花线挂在横梁上,用的是开关灯头,大家几乎是第一次见识电灯,都感到新奇好玩,趁此机会,与电灯亲密接触,山里孩子爬树是强项,抢着爬上屋柱,开关电灯,感觉很成功,你方关罢我方开,那一夜,电灯忽明忽灭,大家吵吵嚷嚷,几乎没有合眼。第二天,我们去参观设在向阳山(城隍山)的“泥塑收租院”。那时,刚好是脑膜炎流行时期,在展馆门口,工作人员用一种手压式喷壶对着我们张开的嘴巴喷射一种黄色略带甜味的预防药水。我们参观了泥塑收租院的各个展室,特别是听了工作人员声情并茂的讲解后,个个义愤填膺,对遭受苦难的劳动人民深表同情,对地主刘文彩和狗腿子们以及万恶的旧社会,产生了极大的愤恨。那时,旧县城范围没有现在的这么大,也没有现在的这般繁荣,我们也稍微有点熟悉了,于是下午就分头自由活动。我们走在石板或地砖铺成的街上,脚提得老高,眼睛东睩西睩,行为拘谨,人家一看,就知道是未曾见过世面的山底乌铳,都投来异样的目光。我与一位同学一起,瞎转到一个较阔的场地,上面堆了一座小山似的乌黑“小石块”,觉得好奇,于是每人偷偷地拿了鸡蛋大的一块,如获至宝,放进裤袋里带走,后来才知道玩意儿叫做“煤”。缙云有句俗语:“空手赶行市(集市)”,我俩真的空手去赶了从未见识过的集市,印象最深的是设在水南运动场的耕牛市场,每头牛在背上都用了红色标记标明价格,记得有一头水牛标价是元,我们都感到很震惊,认为那绝对是个天文数字,回来后,我们还对这个价格讨论了多次。我们在溪边的大路上,第一次亲眼看到了仰慕已久的解放军叔叔,那是一队拉练(或者是“支左”)路过的队伍。他们确实如老师和书本上所说,是人民的子弟兵,当时有一个七八岁的外地男孩,蹲在路边,焦虑不安,不知是与家人失去联系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总之是碰到困难了,我亲眼看到一位解放军叔叔,掏出2角钱给了那个孩子。我们路过铁桥,看到两边栏杆上晒满被单,许多干燥了的被单犹如五色旗帜随风卷扬,此起彼伏,很担心会被吹走。当我们走近一看,原来每床被单都用线缝在栏杆上的,真佩服县城居民的聪明。我们还在桥面上不断地蹬脚或跳跃,桥面微微振动,觉得很好玩。我们到县城后的晚餐和第二天的早餐,都是吃家里带去的菜馅玉米饼。把玉米饼放在老师家的柴火灶炉膛里烘热吃。第二天的中晚餐,老师借给我们粮票,让大家去东门国营饭店吃饭,换换口味,见见世面。每两饭的价格为0.元,菜有荤素和等级之分,我们一般是配每小碗0.04元带汤的梅干菜。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先用粮票和钱买好饭菜票,然后凭票领饭菜。营业员们都戴着白袖套,围着白腰裙。他们按部就班,负责卖票的,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一沓一沓颜色不同的各种面额的饭菜票据,动作娴熟地一手用小铁尺压住存根,一手往湿手器里一蘸,把标有号码和面额的票张撕给顾客。饭菜窗口,分别是一人负责收饭菜票,一人负责打饭或盛菜。他们“食官饭打官鼓”,自我感觉很好,对顾客脸无表情,态度傲慢。我们都是第一次在饭店吃饭,看到碗里用饭盏打的上小下大圆台造型的米饭,感到非常的新鲜,食欲大振,饭菜都被吃得干干净净。那时候,饭店里烧柴火的袅袅炊烟,饭甑炊饭的腾腾蒸汽和炒菜的阵阵油烟交织在一起,空气里弥漫着各种味道。第三天吃过早餐,我们准备回程。条件好点的或舍得消费的同学,都在县城买了饼干面包之类的小吃,带在路上当午餐。当我们走到南塘路口的时候,有一位做小生意的人(或者是自产自销的农民),把一大捆甘蔗,斜靠在那棵树杆乌褐、枝繁叶茂的大樟树下叫卖,价格每根0.08元到0.12元不等。我们这些山里娃从出生到现在几乎没有享用过甘蔗,现在居然在这里被我们碰到,真是喜出望外,大家都在盘点腰包,与卖家讨价还价,纷纷买了一根甚至两根。那次去县城,成就了我人生中的多个“第一”。一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岁月中,尽管世事沧桑,但第一次去县城的所见所闻,总还是那样的清晰,那样的牵肠挂肚。比如那棵大樟树,虽然周边的环境可谓是“面目全非”,但它却风采如故;还有那五云桥亭,虽然以前是供行人躲风避雨,乘凉歇息,显得清净闲适,绝然没有今天摊位林立的这般热闹,但一直屹立在铁桥头,外观依旧。后来凡去县城,如果是步行路过,都要在它们的面前驻足一阵子;如果是乘车路过,也紧紧地盯着,直至消失在视线中。看到它们,就像看到老朋友,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从前的岁月,觉得特别的亲切,也产生无尽的感慨。(作者:陈喜和)链接:缙云“老城记忆”征文启事

编辑:李根溪

审核:张卫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ngnaoa.com/zngn/89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