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市镇巨大樟树荫蔽下的太平古村

听说   古郡桂阳东北方向六公里处,有樟市镇,属丘陵地带,因盛产樟树而著名,其中成氏太平村樟树犹为繁盛秀茂,远处相望,村庄大部分房舍,掩映在参天古樟树下,风景环境十分幽雅,村左不远处有小河经过流淌,河边有古井,后龙山延绵高耸,村前田垌开阔,土地肥沃,确是一块宜居之胜地也。   这棵樟树在村子中间,据说是桂阳境内,讫今保存树径最大年龄最老的一株,需四个大人才能围抱过来。盘根错节,虬枝四布,绿叶成荫,只是树下杂房比较混乱,有碍古樟审美瞻观。枝杈交错分散,疏密有致,叶色翠绿葱茏,早些年因烤烟时熏燎,出现枯萎情况,而今又恢复了勃勃生机。   老陈横开双臂丈量了一下树身,直径约在两米以上,   俗语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倘若把周围环境稍作清理利用,设计一些石桌椅凳,衬以花池护栏,即是一处很好的休闲游乐之地,一方面保护了古树,另一方面,在提倡振兴农村经济之形势下,作为乡村旅游的一片景观,利及百姓。树身的斜面,因雨水顺流表皮潮湿,长满菁苔,一条黄色肥硕的大虫正往上攀爬,可能是为了找寻栖身之所,以便化蛹成蛾,也或是甲虫之类的前身。   距古樟十米处的一棵柏树,其杈杆已干枯,据说是零八年冰灾时,樟树一根粗壮横向树枝连柏树一同被压断。   及稍远处瞻望,树冠如伞形均衡分散,覆盖直径达二十余米。   初夏时节,田园庄稼一片绿色,玉米抽穗结籽,充满着丰收的希翼。   古樟树下,一户人家正在拆旧换新,建设新的楼房,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业人口逐渐转移到城镇,村庄房舍大多空弃废置,有些已经跟不上时代变化的需求,住居功能须及时改善,再之,农村幽净的环境面貌,再度成为中老年人对于生活回归的向往。   只有在周末,才会偶尔见到留守在家的小孩,教育资源偏重于城市,农村未成年人也不得不随父母挤身城市求学。   说明来意后,村里老支书协助找来《成氏宗谱》一同查阅,得知成氏已近百年未续修宗谱了,成氏一脉根深枝茂,各支派资料收集任务越发繁重,续修迫在眉睫。《成氏宗谱》成氏名贤考

粤稽我成氏,上谷商音,系出文王之子,曰成叔武,其先盖姬姓也,及武王有天下,赐以伯爵,受封于成,传至春秋庄公八年,鲁师及齐师围成,匕降于齐师,厥后遂去邑,为成匕之为氏,于是乎,昉嗣是瓜绵椒衍,支派日繁,其间昔堂构绍箕裘迪,为前人光者,指不胜屈焉,若夫黄帝时,成博居四相之一,此则氏之最先者也,又按郑醮通志,以字为氏,楚人字楚,若敖之后,以字为氏,昭十二年或赞成虎于楚子,成虎知之而不能行,楚子谓成虎若敖之余也,遂杀之,又周,成肃公、成桓公,与楚成得臣大心,成嘉,秦成蛟、成差,未知其以字以邑,系叔武之裔与否,姑并录之,为名贤考。

庠生猷允谨识

第二部门第家声人文蔚起   从老支书家告辞出来,在村里沿街巷参观考察,只觉老建筑保存还比较多,但各历史时代文化特征明显,一栋古屋右侧的厢房,虽然占地面积不大且呈梯形,其墙砌筑,屋角装饰却很讲究,极具古风古韵。   古屋大门虚掩,有铜制门扣环,厚实的杉木门板历经百年风雨沧桑,结节纹理突显,岁月形成的包浆,斑驳残破中透着深沉记忆,物是人非,遥想当年许是华堂溢彩,宾朋满座。   另一古宅门头檐下的窗格,雕刻细致,组装完好,分三部分连接一体,每格中部有圆形主题木雕,但在某历史时期用石灰粉饰,已分辨不出具体内容。   无独有偶,这栋窗格雕刻艺术,更为高超精湛,整窗分成五部分,每格下方又有长方框木雕,但亦是被粉饰得茫然一片,而有幸保全下来,尘封着先人们的创造智慧与劳动结晶,欲识其祥必得再考。   自古以来,在传统文化教育之下,每个家庭的堂屋都设有祖宗神位,但这种大门口左墙绘着"天地君亲师位"的情形,在农村为首次发现,原来有小平台以便于放置香烛供品之类,足见原房主人崇尚儒家教义,对于天地自然抱着敬畏之心,以及君主皇权帝制的约束,敬老孝亲睦邻,尊师重教行德,是信仰,也是一种积极的处世之道。   另一房宅的神位,则更为讲究,如同祖宗堂,用木板榫接雕制而成,可见儒雅之风盛于村野,实为太平村成氏族人之幸也。   八字形敞开的门面砌墙,也是仅见,审美情趣的不同,造就了太平村独有的门第风格。   街巷旁的一座槽门,设计得斗拱翘墙,但疏于管理而瓦椽腐朽,以致残缺坠损,因人们百年的过往交集,木质门槛被踩踏得破烂不堪,进入槽门右侧是一栋古屋,或许两者为配套工程,属大户人家拥有。   所谓"华府高堂迎雅客,重门深锁赏清幽",封建思潮门第观念下,造就的产物,座落村子中央的这幢古宅,除了正厅堂屋,其左向和门前方建造有厢房,进入糟门后,成了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非是家道殷实之主,无以成就此类房屋。一对打制好但未使用过的大门礅石,或是某家先辈们,因财力下降而放弃了建筑规划,以至弃之不用了。所有古建筑,不论规模大小,无不显示着文学与艺术之风范,房舍门庭,屋厦楼宇,木雕石刻,绘画题匾,正是包罗万象,花窗上方的书法墨迹,题着"腾蛟"二字,蛟者,意即蛟龙也,龟、蛇、蟒、蛟等均为灵性动物,蛟实为龙之属种,在农村作为谦逊的引用,而不直呼"腾龙″,恐受之有愧,可证先人治学及处世之严谨。上世纪八十年代期间的仿古建筑,在制作工艺上明显逊于古人,但这种扶风附雅,传承文典文化的意识之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一切事物皆要认真善待,作长远考虑,也意源远而流长。   屋檐下方,仿伟人墨迹的题诗,时代特征显而易见,不作赘述。   窗子上方的隶体字,"鼓舞"书题,皆为后期仿建,各个时的的建筑风格,见证着村庄数百年的历史变迁,时代在变,但人们对于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夙愿不会改变。   村前的水塘,前面是开阔肥沃的田园,农村文明,农业科技规模产业化,正逐渐替代传统生产劳作,数千年的农耕文化,在历史变革中走向边缘,人类这赖以生存的命根子,谁来继承接任,正成为一个严竣的课题。第三部分成氏圣地祖泽裔兴   在村子参现考察一番后,来到村右侧的成氏宗祠。宗祠建筑面积约六百多平米,庄严肃目,从宗祠左墙观察,分为三大主体,前段大门进入后是戏台,由木柱架构,斗拱翘檐的楼亭组合而成,中段左右为过道厢房,大的天井空坪,使整个祠堂内部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后段为大厅,是供奉成氏先祖及红白喜事聚会之所,建筑用材十分优良,青砖黛瓦,公祠虽历经百年,但近年又有修缮,使得整体结构保存完好,砖墙毫无变形开裂之象。   右面山墙完好无损,雄伟大气,后山林木秀茂,展现出一幅幽美的古建胜迹图景。   正面巍然高耸,高门阔厦,气派壮观,门楣上书"成氏宗祠"四字,遒劲力道,饱满而雄健,两边饰有彩绘图案,但已斑驳脱落,有些模糊不清。门外左边衬墙石雕有三幅画面,上图为猴子摘桃,中图为深浮雕狮子雄踞守护,虽然雕刻比例欠准确,但不失咸严勇猛之气。   下图为"朝中坐相"(轿中座象),表现为成氏先祖们对于学而优仕,仕宦权臣追求的美好愿景。右边衬墙石上图则雕梧桐栖凤及富贵花开之寓意,中图表"连升三级"(莲莲高升)之意。右下图为麒麟瑞兽及福禄双全之意,葫芦,古义引伸为福禄,即加官进禄锦衣玉食,视之为幸福的象征,整个村庄,整幢宗祠,如果再度细心观察体验,当有更多的惊喜诠释,无异于走入了一座文学的殿堂,艺术之宝库,让人惊叹之余,亦愿成氏后人能够领悟先辈之良苦用心.……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商务合作电话/

做桂阳第一自媒体

邮箱:gycljwh

16.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ngnaoa.com/zngn/89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