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脑出自《品汇精要》;《纲目》:樟脑,出韶州、漳州,状似龙脑,白色如雪,樟树脂膏也。胡演《升炼方》云,煎樟脑法,用樟木新者切片,以井水浸三日三夜,入锅煎之,柳木频搅,待汁减半,柳上有白霜,即滤去滓,倾汁入瓦盆内,经宿自然结成块也。他处虽有樟木,不解取脑。又炼樟脑法,用铜盆以陈壁土为粉糁之,却糁樟脑一重,又糁壁土,如此四、五重,以薄荷安士上,再用一盆覆之,黄泥封固,于火上款款炙之。
15版药典未见收录。08版上海炮规樟脑:本品为樟科植物中提取的结晶。《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樟脑为樟科植物樟Cinnamomumcamphora(L.)Presl[LauruscamphoraL.]的根、干、枝、叶经蒸馏精制而成的颗粒状物。
性味归经:辛,热。功效:避秽,开窍,杀虫,止痒,消肿止痛。用于中恶神志昏迷,心腹胀痛,脚气,疮疡疥癣,牙痛,跌扑损伤。药用部位:为樟科植物樟Cinnamomumcamphora(L.)Presl[LauruscamphoraL.]的根、干、枝、叶经蒸馏精制而成的颗粒状物。韶脑(《神效方》),潮脑(《品汇精要》),脑子(《本经逢原》),油脑、树脑(《药材资料汇编》)。
产地与道地
主产台湾、贵州、广西、福建、江西、四川。此外,广东、浙江、安徽、云南、湖南等地亦产。
原形态
樟(本草拾遗) 香樟、芳樟、油樟、樟木(南方各省区),乌樟(四川),瑶人柴(广西融水),栳樟、臭樟、乌樟、(台湾)常绿大乔木,高可达30米,直径可达3米,树冠广卵形;枝、叶及木材均有樟脑气味;树皮黄褐色,有不规则的纵裂。顶芽广卵形或圆球形,鳞片宽卵形或近圆形,外面略被绢状毛。枝条圆柱形,淡褐色,无毛。叶互生,卵状椭圆形,长6-12厘米,宽2.5-5.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边缘全缘,软骨质,有时呈微波状,上面绿色或黄绿色,有光泽,下面黄绿色或灰绿色,晦暗,两面无毛或下面幼时略被微柔毛,具离基三出脉,有时过渡到基部具不显的5脉,中脉两面明显,上部每边有侧脉1-3-5(7)条.基生侧脉向叶缘一侧有少数支脉,侧脉及支脉脉腋上面明显隆起下面有明显腺窝,窝内常被柔毛;叶柄纤细,长2-3厘米,腹凹背凸,无毛。圆锥花序腋生,长3.5-7厘米,具梗,总梗长2.5-4.5厘米,与各级序轴均无毛或被灰白至黄褐色微柔毛,被毛时往往在节上尤为明显。花绿白或带黄色,长约3毫米;花梗长1-2毫米,无毛。花被外面无毛或被微柔毛,内面密被短柔毛,花被筒倒锥形,长约1毫米,花被裂片椭圆形,长约2毫米。能育雄蕊9,长约2毫米,花丝被短柔毛。退化雄蕊3,位于最内轮,箭头形,长约1毫米,被短柔毛。子房球形,长约1毫米,无毛,花柱长约1毫米。果卵球形或近球形,直径6-8毫米,紫黑色;果托杯状,长约5毫米,顶端截平,宽达4毫米,基部宽约1毫米,具纵向沟纹。花期4-5月,果期8-11月。
采收加工
除春分至立夏期间含油较少外,其余时间均可采叶,用蒸馏法提取樟脑油。根含樟脑油最多,茎次之,叶更次。一般在9~12月砍伐老树,取其树根、树干、树枝,锯劈成碎片(树叶亦可用),置蒸馏器中进行蒸馏,樟木中含有的樟脑及挥发油随水蒸气馏出,冷却后,即得粗制樟脑。粗制樟脑再经升华精制,即得精制樟脑粉。将此樟脑粉入模型中压榨,则成透明的樟脑块。宜密闭瓷器中,放干燥处。本品以生长50年以上的老树,产量最丰;幼嫩枝叶,含脑少,产量低。
类别特征
纯品为雪白的结晶性粉末,或无色透明的硬块。粗制品略带黄色,有光亮。在常温中容易挥发,点火能发出多烟而有光的火焰,气芳香浓烈刺鼻,味初辛辣,后清凉。以洁白、纯净、透明、干爽无杂质者为佳。以台湾产量最大,质量亦佳,称为"台冰"。
炮制用法
将原药除去杂质。0.3~0.6g,多入成药制剂,外用适量。毒性:误服樟脑制剂可引起中毒。内服0.5—1.0g可引起眩晕、头痛、温热感,乃至兴奋、谵妄等。2.0g以上在一暂时性的镇静状态后,即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导致癫痫样痉挛,最后可由于呼吸衰竭乃至死亡。内服7-15g或肌肉注射4g,可致命。中毒之治疗方法一般为对症治疗,因其在体内解毒快,故常可救活。
饮片性状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或无色半透明的硬块,加少量的乙醇、三氯甲烷或乙醚,易研碎成细粉;有刺激性特臭,味初辛、后清凉;在常温中易挥发,燃烧时发生黑烟及有光的火焰。本品在三氯甲烷中极易溶解,在乙醇、乙醚、脂肪油或挥发油中易溶,在水中极微溶解。
各家论述
1.《普济方》:作膏治诸恶疮及打扑损伤,风湿脚气等疾。2.《品汇精要》:主杀虫,除疥癣,疗汤火疮,敌秽气。3.《纲目》:通关窍,利滞气,治邪气,霍乱,心腹痛,寒湿脚气,疥癣,风瘙,龋齿,杀虫,着鞋中去脚气。
附:其他部位药用香樟根别名:香通、走马胎、土沉香、山沉香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不宜火烘,以免香气挥发。药用部位:根香樟根药材性状:"为横切或斜切的圆片,直径4-10cm,厚2-5mm,或为不规则条块状,外表赤棕色或暗棕色,有栓皮或部分脱落,横断面黄白色或黄棕色,有年轮。质坚而重。有樟脑气,味辛而清凉。辛;温肝;脾经温中止痛;辟秽和中;祛风除湿。主胃脘疼痛;霍乱吐泻;风湿痹痛;皮肤瘙痒内服:煎汤,3-10g;或研末调服。外用:适量,煎水洗。气虚有内热者禁服。樟木别名:樟树、香樟木、吹风散采收加工:定植5-6年成材后,通常于冬季砍收树干,锯段,劈成小块,晒干。药用部位:木材樟木药材性状:"为形状不规则的段或小块。外表红棕色至暗棕色,纹理顺直。横断面可见年轮。质重而硬。有强烈的樟脑香气,味辛有清凉感。以块大、香气浓郁者为佳。
洗净、阴干、密闭保存辛;温肝;脾经祛风散寒;温中理气;活血通络。主风寒感冒;胃寒胀痛;寒湿吐泻;风湿痹痛;脚气;跌打伤痛;疥癣风痒内服:煎汤,10-20g;研末,3-6g;或泡酒饮。外用:适量,煎水洗。孕妇忌服。樟木子别名:樟扣、樟子、樟木蔻、樟树果采收加工:11-12月间采摘成熟果实,晒干药用部位:成熟果实樟木子药材性状:果实呈圆球形,直径约5-8mm,棕黑色至紫黑色,表面皱缩不平,或有光泽,基部有时有宿存的花被管,果皮呈肉质而薄,内含大而黑色的种子1粒。气极香,味辛辣。
辛;温祛风散寒;温胃和中;理气止痛。主脘腹冷痛;寒湿吐泻;气滞腹胀;脚气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以水调敷患处。"樟树皮别名:香樟树皮、樟皮、樟木皮采收加工:全年可采,剥取树皮,切段,鲜用或晒干。药用部位:树皮樟树皮药材性状:树皮内面光滑,黄褐色、灰褐色或褐色,有纵裂沟缝。有樟脑气,味辛苦。樟树皮药材性状:树皮内面光滑,黄褐色、灰褐色或褐色,有纵裂沟缝。有樟脑气,味辛苦。
辛;温;苦脾;胃;肺经祛风除湿;暖胃和中;杀虫疗疮。主风湿痹痛;胃脘疼痛;呕吐泄泻;脚气肿痛;跌打损伤;疥癣疮毒;毒虫螫伤内服:煎汤或浸酒,10-15g。外用:适量,煎水洗。樟树叶别名:樟叶采收加工:3月下旬以前及5月上旬后含油多时采,鲜用或晾干。药用部位:叶辛;温心;脾;肺经祛风;除湿;解毒;杀虫。主风湿痹痛;胃痛;水火烫伤;疮疡肿毒;慢性下肢溃疡;疥癣;皮肤瘙痒;毒虫咬伤内服:煎汤3-10g;或捣汁、研末。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