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话菖蒲75

中国花道禅花门上海籍老师陶建华先生作品。

感谢作者!感谢摄影师!感谢照片提供者!

喜欢请点再看哟,谢谢鼓励!

题菖蒲

杨卓

东西南北遍风流,纵雨如潮我自修。

煮酒驱邪门上驻,也来案几点清幽。

菖蒲,是一种很古老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在植物分类学上“独立成科”的时间比较短暂的植物,也是一种同中国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

感谢作者!感谢摄影师!感谢照片提供者!

喜欢请点再看哟,谢谢鼓励!

一.菖蒲的民间认知。现实生活中的菖蒲,就江河水域而言,属于一种适应性和应用性都很广谱的植物,既普通平凡,也神圣高洁。可食用,可药用,可用于编织生活物品,被用于祭祀,一度代指君王。《楚辞·九歌》有句:“夫人自有兮美子,荪何以兮愁苦?”“荪”,有人解释为是一种芳香植物,或是一种菖蒲,还喻指具有美德的贤者,或指有作为的国君。可食用,未必好吃。《吕氏春秋》记载了一则食用菖蒲的趣闻:孔子听说周文王吃腌菖蒲,也尝试食用,没想到太苦了,可也不愿放弃,就“缩项而食之”,坚持了三年3年才养成习惯,看来菖蒲的确不好吃。周文王食用菖蒲,是与民同甘苦的表率作用,对王族和臣子们来说,也起到不忘本的教化作用。如果看看后世帝王的作为,这则趣闻就不那么好笑了。汉武帝坚持食用了两年,身边效仿的文武大臣们坚持的时间更短。后世的帝王臣僚们呢?鲜见记录了。

感谢作者!感谢摄影师!感谢照片提供者!

喜欢请点再看哟,谢谢鼓励!

菖蒲被传为仙草灵药,也同不好吃有关,在食物匮乏的年代,在神仙鬼怪等图腾崇拜的年代,讲一讲菖蒲具有养生成仙的作用,哄着民众食用,也是一个解决果腹问题的办法。传说中一个敦厚呆朴的平民王兴,因为相信菖蒲的长生不老效果,食用了数十年,最后真的成仙了,有趣吗?

按照现代医学研究,石菖蒲所含的α一细辛醚、β一细辛醚、黄樟素,对人身具有不确定性的安全风险。菖蒲是什么味道呢?您尝尝菖蒲的嫩芽、根茎等器官就知道了。

感谢作者!感谢摄影师!感谢照片提供者!

喜欢请点再看哟,谢谢鼓励!

《吕氏春秋》记载:“冬至后五十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于是始耕。”说明先秦时代的人们已经发现,在寒冬将尽的时候,菖蒲属于百草之中的最早觉醒者,也就是发芽很早的植物。到了这时节,农田开始耕作了。到了农历五月,拉开了暑热闷湿的帷幕,蚊虫蛇蝎瘟疫戾气达到一年中的高发阶段。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为,艾叶、青蒿、菖蒲、蒜头、桃枝等极为普通的植物,挥发出的气味,煮开的热水,浸泡的酒,具有驱除蚊虫、醒脑提神、调理肌体、沐浴消毒、预防疾病等作用,结合其它药材植物,还有治疗热毒湿疮、癫痫风疾、霍乱胀痛在内的多种功效。所以说,糯米等材料被包裹蒸熟形成的粽子美食,也成了“五瑞”之一。

感谢作者!感谢摄影师!感谢照片提供者!

喜欢请点再看哟,谢谢鼓励!

《本草·菖蒲》中记载:“典术云: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纵向观察菖蒲叶,具有一条清晰的中脉,恰似古代宝剑的剑脊。钱塘一带传说着吕洞宾用菖蒲剑降服“瘌头鼋精”的故事,平息了危及黎民生命的春秋两季水患。由此,钱塘两岸的人们,每逢端午便在大门周边悬挂菖蒲来避邪除疟,祈求不受潮水祸害。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记录了当时的端午风俗:五日端午节,也称重午节,又名浴兰令节。以红纱彩金盘子,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中,四周以五色染菖蒲悬围于左右......久而久之,挺立在水岸边的菖蒲,其外表光滑鲜绿形似宝剑的叶子,被民间神话为仙家的法器,成为五月端午风俗信仰中的必备道具。生活中人们又用菖蒲来冠名很多叶片类似宝剑的植物,比如鸢尾科的黄菖蒲、花菖蒲和唐菖蒲。端午前后,人们会在门前悬挂或是院前摆放艾叶、青蒿、菖蒲、蒜头、桃枝等物,当然还会有人工包制的灰粽,这更是不可或缺的美味啦,食欲是一方面,而人文纪念情怀则是另一面了。这当中还要提及钟馗,不只是在春节期间被作为门神,在五月端午也被当做驱邪防疫的神来请到门上。其实,仔细品读先民在农历五月记录的物种、风俗和观念,不难发现,古人的防疫做法已经相当于今天的公共卫生治理了。

感谢作者!感谢摄影师!感谢照片提供者!

喜欢请点再看哟,谢谢鼓励!

先民视菖蒲为神草的认知在《神农本草经》中得到见证,其记载了种药物,按药用功效分为上、中、下三品,菖蒲位列上品草类之冠,排在菊花、人参的前面。菖蒲的药用价值备受古人重视,《道藏》在菖蒲一卷中开篇写道:“菖蒲者,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也”。现代医学已经证实了菖蒲叶片含有对人体有益的挥发油,具有明目作用。

感谢作者!感谢摄影师!感谢照片提供者!

喜欢请点再看哟,谢谢鼓励!

菖蒲叶片的挥发油还具有驱除蚊虫的作用。先民将菖蒲叶同艾叶结扎成束来焚烧,用以熏除蚊虫。《医心方》中记载了避蚊粉的配方:桂屑(桂树枝的碎屑)、苦楝叶屑、菖蒲,以一升和一斗粉中,以粉身则避蚊。就如同婴幼儿的辟蚊粉一般。还有就是传统的香囊,内含驱避蚊虫和醒脑提神的配方:艾叶20克、白芷15克、青蒿15克、陈皮10克、石菖蒲15克、藿香10克、薄荷10克、丁香5克,将以上香药混合研成粗末,用纱布包好装入香囊内。这些材料磨成粉状,或是愈加细碎,效果会更佳,气味更醇厚,散发效果会更好,但药效挥发的也快,导致使用的时间会相应变短,需要及时更换。

感谢作者!感谢摄影师!感谢照片提供者!

喜欢请点再看哟,谢谢鼓励!

在明目的疗效方面,明代《香乘》中记录了一例读书时焚烧的香方,名为“窗前省读香”,菖蒲根、当归、樟脑、杏仁、桃仁各五钱、芸香二钱,右研末,用酒为丸,或捻成条阴干。读书困倦的时候点燃它,神清气爽而困意全无。明代朱权的《臞仙神隐书》记载,用石菖蒲叶尖的露水,蘸于眼皮,闭目轻揉,被引录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菖蒲》中。应了那句“试拈九节风前嗅,已觉登仙不用扶”的意蕴。也难怪菖蒲成了书房伴读的重要陈设。露水养目,谁养菖蒲呢?自然是泉水为上了。

感谢作者!感谢摄影师!感谢照片提供者!

喜欢请点再看哟,谢谢鼓励!

菖蒲酒的历史很长久。特别是以菖蒲与糯米为主要材料酿制的菖蒲酒,属于五月端阳的时令佳酿,能否延年益寿自当别论,但适量饮用产生了避瘟气的作用,也非虚传。南朝宗懔的《荆梦岁时记》提到了“端午以菖蒲一寸九节者,泛酒以避瘟气”,欧阳修留下来“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的词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认为,“治风痹,通血脉,疗骨痿。”

感谢作者!感谢摄影师!感谢照片提供者!

喜欢请点再看哟,谢谢鼓励!

二.菖蒲的文化价值。菖蒲的应用价值、观赏价值以及被生存需要所赋予的神性,共同铸就了菖蒲的文化价值。佚名的的《三辅黄图》,应是起于梁陈,到了唐代仍有人为补充己见的情况。书里记载了菖蒲的园林应用,汉武帝元鼎六年征服了南越,在扶荔宫中栽植从南越得来的奇草异树,包括菖蒲。还有将菖蒲栽种在盆盎之中,制成了盆景。人们崇拜菖蒲,不断赋予菖蒲人格化的寓意,使得两千五百年来,其在中国观赏植物和盆景植物中占据了重要环节。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属于营造古典园林雅居的书籍,书中提到目前仍受推崇的石菖蒲盆景:“花有四雅,兰花淡雅,菊花高雅,水仙素雅,菖蒲清雅。”

感谢作者!感谢摄影师!感谢照片提供者!

喜欢请点再看哟,谢谢鼓励!

“不假日色,不资寸土”,在野岸生机无限,浓郁而柔润;“耐苦寒,安淡泊”,静置厅堂则宛若绿珠,安逸俊秀,深受人们垂青。宋人刘克庄笔下的菖蒲(《又七言三首》其三),将其上升为节日的钟爱,“枝上绛英吹欲尽,镜中素发摘来稀。今年过了菖蒲节,犹就香篝著裌衣。”这里的菖蒲节,一般指农历四月十四。《群芳谱》记载:“四月十四,菖蒲生日,修剪根叶……为什么是农历四月十四?结合古籍和实践养殖菖蒲的经历来分析,我想,同菖蒲的生物学特性导致的养护规律有关系。

感谢作者!感谢摄影师!感谢照片提供者!

喜欢请点再看哟,谢谢鼓励!

王象晋的《群芳谱》记载了栽培菖蒲的口诀:“春迟出,夏不惜,秋水深,冬藏密。”其中的“夏不惜”便是指修剪菖蒲叶。历来栽植菖蒲的美化标准是“短、细、密”,这要求控制肥水,注重剪叶。“夏不惜,可剪三次”按先人的经验,在四月十四生日的这一天(或不迟于这一天),可酌情多次修剪。农历四月十四正是春夏之交的时候,气温升高了,湿度也大了,太过致密的叶子影响通风,叶片容易徒长,更容易滋生病菌昆虫,会影响植物的健康和观赏效果。所以,及时修剪很有必要。

感谢作者!感谢摄影师!感谢照片提供者!

喜欢请点再看哟,谢谢鼓励!

郑逸梅的《培植石菖蒲》摘录了《论菖蒲十则》(已失传)中的一段,谈到了修剪的技法:“剪在春夏之交,剪时须净,不留杪上分毫,手段要猛,用竹剪将杪梢剪尽,闷足则茁芽方细。”“春夏之交”,说明是个时间段。“竹剪”由一段竹片将两端削成薄刃;中间则先行修细,再用火烤,揻成弯,形成了弹性状态;“竹剪”用开水烫,杀灭病菌,避免铁剪容易沾水生锈;“竹剪”也更薄,更适合修剪柔软细致的菖蒲叶。《红楼梦》第四十四回描述过“竹剪”:“宝玉又将盆内的一枝并蒂秋蕙,用竹剪撷了下来,与他簪在鬓上。”《春晖堂花卉图说》中表示:“四月十四日着根剪去旧叶,方出而细也。”站在植物学的角度分析,修剪之后生长出来的新叶比老叶要细嫩得多,修剪的时间间隔短了,不等到嫩叶成熟就修剪,保持一个新叶幼叶的状态,达到柔弱细腻的感觉。

感谢作者!感谢摄影师!感谢照片提供者!

喜欢请点再看哟,谢谢鼓励!

先民总结了很多培养菖蒲的方法,比如:“以砂栽之,至春剪洗,愈剪愈细,甚者根长二三分,叶长寸许。”这里也提到了及时修剪的重要性。“清泉白石养案间,璀璨芬芳诚可喜”(宋人李纲),菖蒲的清新悦目与净心宁和,倾注了很多读书人的心绪。闲雅的清供也好,书斋的清玩也罢,与菖蒲奇石相伴,犹如置身山林溪畔,心香自生,或如微缩景观,令人畅享春秋。唐宋之际,出身于涧溪幽谷的石菖蒲就常常出现在厅堂案上。陆游更是将菖蒲喻为自己的文友之一,在《二友》中写道:“清芬六出水栀子,坚瘦九节石菖蒲。放翁闭门得二友,千古夷奇今岂无。”

感谢作者!感谢摄影师!感谢照片提供者!

喜欢请点再看哟,谢谢鼓励!

宋代是一个极为富足的大时代,无论在朝在野的读书人,还是商贾之旅,都很向往田园之美,使得“盆景”一词的曝光率极高,也影响到普通人家的爱好取向,比如在院子中用大小不一的水缸养上菖蒲,用手顺一下叶子,也能留下瞬时的清香,偶尔会略带一丝辛辣。而书房清雅的陈设品当中,菖蒲则据有很重要的地位。苏辙在《梦中反古菖蒲》中道出来莳养菖蒲的妙趣:石上生菖蒲,一寸十二节。仙人劝我食,再三不忍折。一人得饱满,馀人皆不悦。已矣勿复言,人人好颜色。

感谢作者!感谢摄影师!感谢照片提供者!

喜欢请点再看哟,谢谢鼓励!

苏轼曾于蓬莱选取很多涡石,用来栽培菖蒲,基本属于当今的石菖蒲。也许,耐得了寒苦,忍得了寡寂,与清泉为伴,同苍石相依,安于清贫日月,正是文人意蕴的体现之一。所谓“清”,实指心之寡欲;所谓“供”,一是信仰的表现,再是供的对象,是心目中自然天成的灵物,或是其结合体;所谓书房里的“玩”,既有自然性,也具功能性,更具书斋主人们亲力亲为的体验性,包括莳养花木、雕琢盆景、制香焚香的亲力亲为,那研磨书画、操琴煎茶更不待话下。这些同样是以自然为伍的原则。陆游在《菖蒲》诗作中写道:“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直。清泉碧缶相发挥,高僧野人动颜色。盆山苍然日在眼,此物一来俱扫迹。”菖蒲,盆景,园林,石趣,野趣,友趣,跃然笔端。

感谢作者!感谢摄影师!感谢照片提供者!

喜欢请点再看哟,谢谢鼓励!

三.菖蒲的命名。

菖蒲很古老,但在植物分类学上得到的正式的命名却经历了颇为曲折的历程。菖蒲(AcoruscalamusL.),是菖蒲科菖蒲属植物;菖蒲科(AcoraceaeC.A.A-gardh);菖蒲属(AcorusL.)。

原本属于天南星科(AraceaeJussieu)的石柑亚科(PothoideaeEn-gl.)。

产自澳洲的(GymnostachyR.Brown)属植物,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同菖蒲属植物一同归在了菖蒲族(AcoreaeEngl.)。

感谢作者!感谢摄影师!感谢照片提供者!

喜欢请点再看哟,谢谢鼓励!

年建立了菖蒲属。年,C.A.Agardh提议将菖蒲属划分为一个独立的科----菖蒲科,但没有被广泛认同。菖蒲科被认同的过程,经历了形态学、解剖学、胚胎学、细胞学、植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的科学论证。

感谢作者!感谢摄影师!感谢照片提供者!

喜欢请点再看哟,谢谢鼓励!

年,Eyde等人在研究菖蒲属的花器官过程中发现,其形态解剖特征,明显区别于石柑亚科的其它植物,遂建议将菖蒲属归为一个单独的亚科———菖蒲亚科(A-coroideaeEyde)。不久,得到了Thorne[10]等人的支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学者从多视角的研究中发现,菖蒲属植物具有区别于整个天南星科植物的独特特征。年,Grayum提出独立设立菖蒲科的观点,将菖蒲属从天南星科中划归菖蒲科,得到了很多植物学家的支持。因为从分子生物学、花器官发生等方面的论证结果,有力地促成了菖蒲属独立成科的科学认同。

感谢作者!感谢摄影师!感谢照片提供者!

喜欢请点再看哟,谢谢鼓励!

如何区分它们的不同呢?主要看六点研究结论。一是形态学方面,天南星科植物的叶片多呈现箭形、戟形,间有不同形式的分裂,如掌状、羽状、鸟足状、放射状分裂,并且多有网状脉,多有叶柄。菖蒲属的叶片是剑状,或条形,鞘部套折,有平行脉,没有叶柄,且是单面叶。再是菖蒲属的花药为内向开裂,天南星科其它植物的花药均为外向开裂。三是天南星科植物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肉穗花序外有一个明显的大苞片,被戏称为“佛焰苞”。在菖蒲的花器官中,外轮远轴中央的一枚“花被片”,比其它“花被片”都大,很象鳞苞一样包裹着整个花芽,使人发生好似“佛焰苞”的感觉。这其实属于合叶轴的叶片,分类学家传统上把菖蒲属归在天南星科,可能是认为菖蒲属花序也具有佛焰苞。实际上天南星科其它属的植物,花有苞片,在发育过程中被抑制了,并且没有结合在花被中。四是Grayum等研究发现,菖蒲属植物没有针晶体,而天南星科其它植物都有针晶体。五是菖蒲属同天南星科其它属植物的染色体基数不一样。六是胎座类型不同。菖蒲属胎座类型为顶生中轴胎座,有供给胎座的中轴维管:天南星科其他属的胎座为侧膜胎座、基底胎座、中轴胎座等等。

感谢作者!感谢摄影师!感谢照片提供者!

喜欢请点再看哟,谢谢鼓励!

事实证明,菖蒲属与天南星科其它属成员的差异显著,绝非一个自然类群。将菖蒲属从天南星科分离出来,建立独立的菖蒲科,得到植物学家的普遍认同。菖蒲科得到认同后也面临新的争议,那就是其系统地位该归为哪个目的情况,或是单独成目。出现了其与胡椒目、香蒲目具有关联的看法,甚至有学者提出了菖蒲超目(AcoraneReveal)的假说。目前认为,菖蒲在现存单子叶植物中属于比较孤立的地位。

感谢作者!感谢摄影师!感谢照片提供者!

喜欢请点再看哟,谢谢鼓励!

中国记录的菖蒲属植物曾经包含7种,按分类学家较普遍的的认可度来排序:1.菖蒲(A.calamusL.),2.金钱蒲(A.gramineusSol.),3.石菖蒲(A.tatarinowiiSchott),4.长苞菖蒲(A.rumphianusS.Y.Hu),5.茴香菖蒲[A.macrospadiceus(Yamamoto)F.N.WeietY.K.Li],6.宽叶菖蒲(A.latifoliusZ.Y.Zhu),7.香叶菖蒲(A.xiangyeusZ.Y.Zhu)。前四种多有表述论证。这七种菖蒲,从北温带到亚洲热带地区,中国大陆都有分布,这也佐证了菖蒲在中国植物文化中的地位之高的客观原因。

感谢作者!感谢摄影师!感谢照片提供者!

喜欢请点再看哟,谢谢鼓励!

参考文献:桑涛,徐炳声.分支系统学当前的理论和方法概述及华东地区山胡椒属十二个种的分支系统学研究.植物分类学报,,34(1):12~28;刘克明.菖蒲属六种植物的形态变异及叶片结构的研究.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3(2):~;王红,李文丽,顾志建,陈永燕.中国西南部菖浦属的细胞学研究.兼论菖蒲的细胞地理.植物学报;龙春林,李恒,等.天南星科岩芋属细胞地理学研究,云南植物研究,,11(2):~;李恒.中国植物志(13卷,第二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感谢作者!感谢摄影师!感谢照片保存者!感谢照片提供者!

喜欢请点再看哟,谢谢鼓励!

莫说历史悠久,但愿不再愧对!

《瓶史》三字经:

沈纯道

少更好,多留白。不对称,想出格。

去野外,积花癖。通雅道,宜闲适。

择器皿,求精益。配案几,稽古昔。

摘自中科院上海学术活动中心公益讲座

《传统插花美学的正念与鉴赏》

感谢作者!感谢摄影师!感谢照片保存者!感谢照片提供者!

喜欢请点再看哟,谢谢鼓励!

年前

明代公安学派的袁宏道先生

完成了插花巨著

《瓶史》

是对前人遗产的承继和总结

是对插花艺术的思考和创新

开启了

东亚插花艺术的新时代

《诗经》

反映了人对植物的运用和寄寓

瓶、篮、碗、盘、缸、筒

演变成

传统插花六大钵器

加入我们

重新认知中国传统插花的精髓

告别无本无缘的孤独探索

开创有根有据的集体传承

汲取先民崇尚自然的智慧

感谢作者!感谢摄影师!感谢照片保存者!感谢照片提供者!

宾于四门,四门穆穆

——《尚书》

钱穆先生(—),史学大师、国学大师。著有《国史大纲》《国史新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研究法》等余万字的史学和文化学著作。

钱先生说:

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感谢作者!感谢摄影师!感谢照片保存者!感谢照片提供者!

感谢作者!感谢摄影师!感谢照片保存者!感谢照片提供者!

天津准风诗社简介

由诗词界资深老师傅国栋、通明、路振忠先生创建的天津准风诗社,分为现代诗和古体诗词曲两个分部。

诗社立足天津,面向全国,海纳百川,广联天下诗朋文友,现代诗与古体诗词曲兼收并蓄。

目前在社会员三百余人,八方诗家才俊会聚一堂,以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

(一)诗社顾问

周同顺、路振忠、赵连珠、李政昌、李军、扈其震、范文义、苗睿

(二)名誉社长:傅国栋

(三)社长:李鸿国

(四)常务副社长:师晓安

(五)副社长:杨卓、陈瑞林、扈建新、李金娥

(六)秘书长:杨卓

(七)副秘书长

于军、姚珺、谢允、党雅芬、孙树娟、陈慧茹

感谢作者!感谢摄影师!感谢照片保存者!感谢照片提供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ngnaoa.com/zncd/58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