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驳风那里治得最好 http://m.39.net/pf/a_7637171.html
编者按
端午节安康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挂香囊。
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沾白糖。
端午节,又称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等,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在汉语里有开头、初始的意思,《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因此,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众多,其中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还有纪念孝女曹娥说。但在健康养生方面却有一说,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端午也就成了中国人祛病防疫的节日。
这是因为,此时是夏季的开端,天气渐热,雨水渐多,自然界中的许多昆虫也都出来活动,容易感染虫毒,故古人们把农历五月初五定为驱赶毒虫的日子。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指的是五种动物,即蛇、蝎、蜈蚣、壁虎、蟾蜍。端午节驱“五毒”,就是要提醒人们注意防病。
端午节传统习俗有吃粽子、悬艾草、插菖蒲、吃咸鸭蛋、喝雄黄酒、挂香囊、戴五彩线等,古人在这个节日寄托了卫生健身、祛病避邪的民俗,几乎每个习俗都可以找到健康的根源。那么,你知道端午节这些习俗中都暗藏了哪些中医养生精髓吗?
吃粽子——养胃清火传统的粽子主料是糯米加大枣,粽叶一般都用苇叶。在中医里,糯米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适量食用对健脾养胃有很好的功效。而苇叶有清热解毒的功能,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经过长时间的蒸煮,与内馅的营养融为一体,增强粽子的补益作用。
大枣具有补气养血的作用。如果在粽子里加些莲子,可以健脾除湿;加些小豆,可以消肿。端午时节,气候特点是潮热难耐,人们普遍食欲不佳,吃粽子,不仅健脾养胃,还清浮火。
挂艾草——避邪驱虫端午时节,采集艾叶、菖蒲挂在门楣和窗户上的习俗,是取其避邪的寓意。其实,艾叶与健康也有着很紧密的联系。艾草早在我国古代就是重要的药用植物,具有特殊气味,驱虫的效果很好,而且属性辛温,能净化空气、有芳香通窍的作用。
中医常以艾叶或艾条来做针灸或草熏,可通畅全身的气血,提升免疫力,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此外,用干的艾草泡手泡脚,可以去湿驱寒。
戴香囊——避瘟防病所谓香囊,就是将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草药如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雄黄、冰片、樟脑等制成药末,装在特制的布袋中,外包丝布,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佩戴在胸前、腰际、脐中等处,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
五月夏初前后传染病始发时,古人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健康,用中药制成香袋挂在孩子们的胸前、衣襟和肩衣上以治未病。
点雄黄——消炎败毒在长江流域,饮雄黄酒是端午节的一大特色。雄黄味辛、苦、平、有毒,归心、肝、脾、胃、大肠经,具有败毒抗癌、祛痰镇惊、杀虫疗疮、消炎退肿的作用。但雄黄因其毒性,现代医学认为不宜饮用。
饮酒的话,建议可以改饮黄酒,其温经散寒、疏通经脉的效果一样,味道也更香醇。除内服外,雄黄外用治疗蛇虫咬伤和皮肤疾病的效果颇佳,古时便有将雄黄涂抹在小儿额头的习俗,可驱避毒虫。
食鸭蛋——滋阴清肺古时,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瘟疮蔓延,而蛋形如心,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在中医里,蛋黄是一味滋阴的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而咸鸭蛋咸而微寒,味入心,属于平性食物,具有滋阴清肺的作用。
在阳气旺盛的时节,食用鸭蛋可以帮助祛除体内的湿热,并且可治夏季膈热、咳嗽、喉痛、泄痢等病症,一般体质、寒凉、热性病症的人都可选用。端午节吃咸鸭蛋,可以祛毒,利于保持身体健康。
赛龙舟——通畅气血端午节习俗还有与运动有关的,像赛龙舟就是如此。端午时节是一年中阳气至盛的时段,天气较闷热,人容易烦躁忧郁。夏季养生,除了药物、食疗及平和心态外,也应同时加强运动。
划龙舟能使全身气血畅通,可增益心肺功能,调理脾胃代谢,忧郁情绪也随之化开。运动时还可以分散注意力、忘掉不快,让身体更健康。
端午节快乐国医书院、国医养生院
祝大家端午快乐阖家安康
扬州国医养生院以[九体辨识]为核心,结合[国医三通]、[雷火灸]、[丁氏一指禅推拿]等国医经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体系,形成“治未病”完整的服务链,不断提高“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水平和能力,成为造福大众、推广传播国医养生技艺的道场。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