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行走大自然28年,对ldquo小

春日里,一簇簇粉红色的花蕾挂满枝头,是榆叶梅还是碧桃?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吴玉环告诉记者,“想做一张电子版的校园植物精确分布图,师生通过手机查阅即可分辨学校里的各类花花草草。”

为此,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联合后勤中心、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遥感研究院等相关单位的专家,一同干这件“大事”:利用杭师大智慧管理三维GIS平台,给校园里每一种植物配上“导读”,准确标明物种名称、形态特征、分布位点、生长习性、栽培技术及植物文化等相关信息。参与这项工作的吴玉环说:“在这张‘地图’上,校园里大到约三层楼高的乔木,小到贴地长的小苔藓,你都能用手机一览无余,也可以看到校园植物是如何走过春夏秋冬的。”

说吴玉环是师大校园中最懂植物的人,想来也不过分。她从事植物,尤其是苔藓植物的分类与生态学研究28年,现任中国植物学会苔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常年讲授《植物学》《植物学实验》等专业课程。她曾参与近次野外考察,采集2万多份苔藓植物标本,还在我校创建了一个苔藓植物标本馆。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中国柳叶藓科、叶苔科、全萼苔科、地萼苔科、毛叶苔科、阿氏苔科、直蒴苔科和光苔科等科属的相关标本余份,发现并描述了苔藓植物新种8个、新组合2个、新异名6个、中国新记录科1个、中国新记录属1个、中国新记录种23个、校正中国错误记录种3个……

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中国苔藓植物区系,她参与完成的相关研究成果曾获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近期她发表了新种冰川真藓BryumglacierumY.Y.LiuY.HuanWu,还将柳叶藓科中国特有属种厚边藓Sciaromiopsissinensis(Broth.)Broth.处理为青藓科青藓属的种类Brachytheciumsinense(Broth.)Y.HuanWuW.Sheng。

吴玉环告诉记者,她随身带着油灰刀,走在灌丛旁、小池边,随时会蹲下去找苔藓、“刮地皮”。

吴玉环手握取土的土样器、装有标本的信封以及“刮地皮”的油灰刀

站在植物的视角上看植物

吴玉环很享受目前的工作状态:一周五天,每天从早上8点到夜里10点,在课堂、实验室或是野外,“全天候和植物打交道。”

“要站在植物的视角上观察和理解植物。”吴玉环经常在课堂上这样告诉学生,“如果你从未放下身姿去仔细看过一片树叶和一瓣花朵,我建议你试一试,相信你会充满惊喜。”生物科学(师范)级学生刘海迪告诉记者,吴老师曾在课上介绍过一种“10厘米观察法”。“地钱叶状体表面的小杯子里是它的无性繁殖体芽胞,这种芽胞可以落地生根长成新的植物体。”刘海迪告诉记者,只有与地面贴近的观察,才能观察到这种地钱的繁殖痕迹。“这是一个不一样的自然世界。”她感叹。

大一新生的第一节课,吴玉环通常会布置一份特殊的作业。“去校园、去菜市场或去水果店,观察日常你看到的植物、花或果实,试着用它们本身‘要生存’‘要发展’的思维去想,为什么这个植物体、花或果实是这样的形态结构特征,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它们。”

经过这种“训练”,同学们慢慢开始学着“站在植物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植物”。早春时节,数百株绣球花组成的白色花海犹如天空中的云朵落入人间。师生们看到的是“美”,而吴玉环的学生会这样思考:“每一株植物都很拼,都会努力地生长,让自己长得更高,这样才更有机会接触阳光与雨水。一朵朵花通力协作、彼此成就,它们会尽可能错开花的时间,努力开出越多越美的花朵,以延长整株植物的开花期,让植物体有机会完成传粉与受精,以便更好地繁衍后代,努力地把自己的基因传下去,这样才能做到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吴玉环在户外为学生讲解植物

行走大自然解读植物

与大多数理论性基础课程不同,吴玉环会在讲授的《植物学实验》课程中,抽出其中一次实验课带着学生们走出实验室,行走在校园里。生物技术专业级学生杨科鑫告诉记者:“吴老师带着我们从行政楼前出发,边走边讲校园内的植物,我对吴老师单凭揉碎的叶片气味就能辨别树种印象深刻。”时隔一年,她还清晰地记着那天上课的画面。“大家闻闻这是什么?”吴玉环蹲下身子,从地上捡起一片落叶,用手指揉碎后,让学生通过气味辨别树种。议论纷纷中,吴玉环揭晓答案:是香樟。原来,轻轻揉开的樟树叶会有一种独有的味道——甜橙、柠檬、樟脑混合的香。“有同学还用手机拍了一小段树干,结果吴老师仅通过挺直的树干、灰褐色的树皮以及圆形皮孔,就判断出树种。”杨科鑫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不仅如此,吴玉环还对这些植物在课本中的定位“了如指掌”,边讲解边提示学生在课本中哪一章节哪一页上曾出现过。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暑假,吴玉环都会带学生前往大明山、天目山等地开展野外实习。她告诉记者:“天目山植物种类多达0余种,有保存非常好的森林植被,山体植被垂直地带性非常典型,学生们能真正从生物多样性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在为期一周的野外实习中,学生需要对近天目山地区常见植物进行识别、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压制,还要完成针对某一类群植物的研究论文。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级学生晁蕾告诉记者,野外实习时,她和同学们看到了树龄年、树高近60米的金钱松,“之前只在课本上看到过,没想到居然能亲眼见到这样的‘冲天树’。”

在吴玉环的授课过程中,她还会让学生根据植物分类检索表,对照自己日常观察到的不认识的植物,学着自己解决难题,找出植物正确的名称。“我给定线索,请学生去‘破案’,这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过程。”吴玉环向记者解释道。据杨科鑫回忆,她拍摄的是日常调味品——花椒,顺藤摸瓜后竟然发现它与柚、橙、柑、橘和金柑等同属双子叶植物纲的芸香科植物。在吴玉环看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她常说:“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一招。”

吴玉环(左6)带领学生野外实习

解锁植物界的“小矮人”苔藓

现阶段,不少专家学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ngnaoa.com/znyp/110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