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白癜风专家会诊 https://m-mip.39.net/czk/mipso_5781271.html
大家早呀,樱花都开了,天气也热了,大家是不是也要着手买防晒了?
但是作为防晒产品中的核心成分防晒剂,它的安全性,一直是大家老生常谈却经久不衰的话题。
众说纷纭,大家却对防晒剂的安全性很难有一个真正的了解,今天言言就请来
光研君,给大家扒一扒关于防晒霜、防晒剂的安全性的种种传闻:防晒有光毒成分?物理防晒剂二氧化钛致癌?防晒剂会被皮肤吸收?防晒霜的安全性怎么保证?有哪些防晒成分需要引起警惕?今天的文章里都会给大家解答,希望大家都能找到最适合的防晒~
爆火防晒遭殃?只因为这个防晒剂?先从前阵子大家担心的「万寿菊提取物」的光毒性说起,网传的含万寿菊提取物的防晒,真的有光毒性?
年2月,国内新法规,拟将万寿菊提取物列入禁止使用成分。年,欧盟消费品科学委员会(SCCP)发布的评估意见SCCP//05提出,万寿菊提取物/油具有光毒性,由于缺乏未证实的安全使用限值,建议化妆品中不要使用万寿菊、小万寿菊、孔雀草提取物/油。
而后,在评估意见SCCS//15指出,在停留类化妆品中,小万寿菊、孔雀草提取物/油的浓度不超过0.01%情况下是安全的。但该结论不适用于防晒类和专用于暴露在自然或人造紫外线下的化妆品,因此,SCCS认为万寿菊提取物/油不应用于这类产品中。
年,SCCS(欧盟消费者安全科学委员会)指出,应设立小万寿菊、孔雀草提取物和油在淋洗类化妆品的最高允许使用浓度为0.1%。
欧盟公报公布欧盟委员会(EU)/号修订案,正式更新欧盟化妆品法规附录II和III,将万寿菊花提取物和花油列入禁用物质清单、小万寿菊和孔雀草花提取物和花油列入限用物质清单。
但是,小万寿菊花油和万寿菊花提取物在《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版)》中,且《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版)未对其使用使用量和使用范围进行法规限制。
二氧化钛致癌?
物理防晒还有救吗?
二氧化钛,成分党们应该很熟悉了,它是一个物理防晒剂,具有较好的防晒功能。防晒霜中通常用的是纳米级二氧化钛,经过包裹,不会发生光触媒反应。因粒径小,防晒霜上脸时才不会那么泛白。
但是在年,欧盟把二氧化钛列为二类可疑致癌物,这也让大家对这个成分产生了怀疑。
先说结论:大可不必担心!
再来细细分析:二氧化钛的安全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吸入的安全性,一方面是涂抹在皮肤上的安全性。
首先,着重强调一下欧盟的法规,有的人看到二氧化钛被列为二类可以致癌物,就把这个成分妖魔化,其实没必要!欧盟的法规列为二类可疑致癌物的,是可吸入的二氧化钛。
根据研究标明,扩散在空气中的二氧化钛被吸入肺部后,因为无法代谢而且会持续累积,会对人体产生致癌风险,并且目前已经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一定的致癌证据。
而二氧化钛是美国FDA认证的安全防晒剂,在我们日常使用含有二氧化钛相关产品的时候,可能存在风险的主要是:使用防晒喷雾时轻微吸入一些二氧化钛,所以在使用时紧闭口鼻,屏住呼吸就可以了,基本可以防止吸入。
而我们日常使用的含有二氧化钛的膏霜乳液,基本不可能被吸入到肺部,所以日常使用的护肤品,可以放心使用。其次,是二氧化钛在皮肤上涂抹的安全性,我们日常使用的化妆品中,通常都是经过表面处理后的纳米级二氧化钛,就是在二氧化钛表面包裹了一层保护膜,避免二氧化钛与紫外线的直接接触,将其光活性钝化,有效抑制其光催化毒性。
相关风险都已经被规避掉了,而且二氧化钛在化妆品中的使用拥有良好的安全使用史,大家使用的时候大可不必过分担心。
关于纳米级二氧化钛皮肤渗透的问题,纳米级的二氧化钛有可能在角质层残留和积累,但是随着角质层的不断更新和剥落,所以二氧化钛并不能在皮肤长期积聚。
防晒剂能由皮肤吸收进入身体?
手里的防晒都该扔了?
之前还有个热门话题:#防晒霜或含有害成分#,讨论次数达到5万+。
该话题的火爆是因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去年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的报告显示:防晒霜中常见的4种活性成分可以由皮肤吸收进入身体,这一说法引起了大家对化学防晒剂安全性的恐慌和担忧。
先和大家说,莫慌莫慌!你买的防晒不用扔!可能大家又要问了,那FDA这个测试是怎么回事呢?别急,且听下面的分析:
FDA初期测试了四种化学防晒剂(分别是:丁基甲氧基二苯酰化甲烷、二苯甲酮衍生物、奥克立林、亚苄基樟脑衍生物),随后,FDA又对其他几种美国法规允许使用的常用的6中防晒剂成分进行了测试(丁基甲氧基二苯酰化甲烷,二苯酮-3,奥克立林,胡莫柳酯,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和水杨酸乙基己酯)。
FDA的报告显示,这些化学防晒剂均有血液渗透现象。基于美国FDA的安全标准,血液渗透量不应超过0.5ng/ml,但是测试结果显示,所有防晒剂成分全都远高于这个标准,最让大家震惊的是二苯酮-3这个成分,血液渗透量最高竟然达到了.6ng/ml,是美国FDA安全标准0.5ng/ml的.2倍。
相信大家看到这些数据或是相关新闻,有种立马扔掉手中防晒霜的想法。且慢!!
任何不以剂量为基础的结论都是耍流氓!
FDA这个研究数据是在极限使用情况测试的,并不代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使用情况!FDA的实验要求志愿者每天使用4次,连续4天,在全身75%范围涂抹每平方厘米2mg的防晒霜样品。这是一个非常极限和夸张的测试,一般人体的皮肤面积大约在1.5-2㎡,哪怕按最小面积算,志愿者一天的防晒霜涂抹量就达到了90g。试问谁会1天就涂两三瓶防晒霜在身上呢?
而且FDA发布这个报告后,研究人员也进行了明确澄清,这份报告的旨在对防晒产品中常用的防晒剂成分的安全性进行评估,以便更有效的对生产厂商和品牌方进行监管,要求他们提供更多的安全性测试数据,确保产品质量。
防晒霜的安全性,
由谁来保证?
可能看到这,大家还是担心,安全问题是我们使用防晒或者是任何其他化妆品时候首要关心的问题,毕竟是抹在脸上的东西,谨慎为妙。
各个国家的法规都明确规定了可使用的防晒剂种类以及使用量,目前中国的法规允许使用的防晒剂种类为27种,其中也包含美国FDA测试中的防晒剂成分。但是,随着大家对各类防晒剂安全性的认知更加全面,目前在防晒产品中经常使用的化学防晒剂大约在10种左右。
此外,中国法规明确规定如产品中含有二苯酮-3,需在产品标签上明确标注。
这里还需要和大家强调的一点是:中国的防晒产品法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甚至严格程度高于很多欧美发达国家,中国药监局对防晒产品是单独管控,区别于其他化妆品的,需要申报防晒特证,获得药监局的审批后才可以上市,审批要求提供防晒性能的人体测试结果、光毒性、刺激性等包含性能、安全、质量等各方面的数据报告。
因此,在中国一款防晒产品的上市需要2年的时间(最短18个月),是一个费时费力的工程,因为犯错成本过高,这也让中国很多品牌非常注重防晒产品的安全性、质量和性能,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法规要求。
有哪些防晒成分,
应该引起重视?
对于以下提及的这些,已经确认了存在安全风险的防晒剂,大家还是要尽量避免的:
二苯酮三:虽然通过模拟日常使用情况换算下来,二苯酮三的实际渗透并没有报告中那么高,但是该成分还是有很高安全风险的。首先是孕妇和婴童绝对要避开这类成分的使用,因为相比于其他成分,该成分是非常容易渗透的,而且08年的的一项研究中已经发现该成分在妈妈的母乳中可以被检测到。对于成人来说,同样要避免长期使用含有该成分的防晒产品,在一项长达十年的刺激性测试实验中,对名志愿者进行了测试,其中70%以上的受试者出现了过敏反应,证明该成分对皮肤的刺激性较大。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这个成分是目前主流常用的防晒剂成分之一,该成分虽然有刺激性风险,但是国内所有防晒霜都是需要通过刺激性测试的,对于一般情况来说,使用并无大碍,但是对于敏感肌,建议试用后依情况而定,因为不同产品中的使用量和成分配比差异较大,很难统一定论。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孕妇和婴童,也需要避免该成分,研究发现该成分也是可以在妈妈母乳中检测到的。亚苄基樟脑衍生物:这个成分目前已经被FDA禁止,而且市场上也基本弃用了该成分,在日常防晒产品中我们已经很难见到了,但是该成分仍属于法规允许使用的成分之一,需要注意得是,有一些老的产品仍在使用这个成分。该成分通过血液渗透后,会影响我们的内分泌系统和激素平衡,大家需要在日常使用中尽量避免。
说在最后今天和大家聊了这么多,最后总结一下,对于每日必需的防晒霜,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