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光玮
项目名称:菽庄花园眉寿堂展示利用工程
参评主题:阐释展示
汇报重点:在作为文化场所的园林中,结合遗产自身价值做展陈,充分研究历史沿革、建筑周边历史沿革,本身设计也丰富多样。
缘起
年在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鼓浪屿列入世界遗产目录。CHCC团队长期服务于鼓浪屿的遗产保护咨询工作,也得益于此,在申遗成功后有幸继续参与岛上诸多遗产要素的相关工作,其中就包括菽庄花园。
菽庄花园位于鼓浪屿岛南侧,园主人是台湾富绅林尔嘉(-)。因他祖上以垦殖发家,故园名中有“庄”,又因他的字为叔臧,而菽庄与叔臧闽南语为谐音,故名“菽庄花园”,亦有“稻菽主人庄园”的意思。
由于园内一直缺少一处场所对其历史等情况进行系统讲解,年管理者决定于主入口旁的“眉寿堂”内设“百年菽庄”展。在申遗成功后开设展览,更须紧扣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突出普遍价值的主题。在此背景下,我们接受了通过展陈设计“诠释文化、传播价值”的任务。
图/菽庄花园和眉寿堂的地理位置绘图:周心惠
展陈概要
修复一处历史遗迹,让人们可以看到、触摸到并且进入有形的物质实体和空间,对理解这个遗迹背后的历史与文化真是非常有助益,而且直观的;一处园林,大可进去逛一逛,坐下来听一段小姐与那书生的故事,品一口茶,山水树木会随时间变化,此情此景亦可追忆。现在,想要观众在逛园子之前,先看展览,把那园子的来龙去脉、园主人的生辰事迹、园子里重要往事都和盘托出;出了这展馆最好还不要失了逛园子的雅兴。着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历史上菽庄花园是鼓浪屿岛上一处功能类型独特的生活场所,从园林景观到人文景观都有机嵌入到了鼓浪屿的整体景观环境中。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感到最要紧的是“时间”的问题:如何把人带回那个时代,体会时间的维度,但这个维度却不是关于过去,不是关于永恒。
爱丽丝问什么是永恒,兔子说“永恒可能只是一秒……永恒就是现在。”所以得让人“进得去”,还“出得来”。通过观展感受时间、感受事件、感受——对遗产来说最重要的——价值。
关于价值,时任教科文总干事博科娃曾这样评价鼓浪屿:“尊重、包容的价值观和对多样性的欣赏”、“和平的文化共生”、“跨文化的丰富性”。具体到菽庄花园,最后我们明确贯穿始终的展陈线索,简而言之是三个命题:
1.人物——人——本源
菽庄主人及其家族在国际社区中的多重身份和社会贡献;
2.空间——园——园林
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建筑园林风格中的体现——园林景观、建筑小品等要素中来源于东、西文化的不同元素,以及园林建设与国际社区发展阶段的呼应关系;
3.事件——社——吟社
在这处重要的文化空间中的吟社活动以及参与人群庞大的规模和文化多样性。
详述如下:
█人物——人——本源
以林尔嘉其人为核心展开叙述,从林氏家族背景、林尔嘉的身世、日占台湾的社会环境入手,介绍林氏家族内渡鼓浪屿的前情缘由;而在鼓浪屿定居后,林氏家族和林尔嘉都开启了一段新生活,一座园林、一个吟社也由此逐渐萌发。
林尔嘉历任厦门保商局总办、厦门总商会总理、鼓浪屿工部局华董、厦门市政会会长、中华民国国会议员、福建行政讨论会会长、华侨总会总裁等。因袭林本源家族的产业,创办有厦门电话公司、龙溪垦牧公司、广福实业公司、制糖会社、泉州电气公司、泉安汽车公司、湖南樟脑厂等产业。厦门的自来水、电灯等公共事业,皆由林尔嘉发起并着手建设,对于厦门市政贡献极大。他的多重身份与丰硕成就也同时支撑了菽庄花园和菽庄吟社广泛的影响力。
图/左为青年林尔嘉,右为中年林尔嘉与家人朋友来源:厦门市博物馆;中为年林尔嘉和六个儿子在菽庄花园内合影来源:紫日/厦门鼓浪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
█空间——园——园林
菽庄花园于年创建,其后二十年间数度修葺、扩建,园林空间借鉴了林氏家族台北故居的板桥花园,也参照了江南名园的手法,临海借景、补山藏海,有闽南的风骨也有文人园的思想。昔日十景,四十四桥、眉寿堂、壬秋阁、亦爱吾庐、小板桥等都是兼具中国传统园林特色的景观,而“十二洞天”则邀请德国设计师设计了有巴洛克之风的假山,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公共地界上多元文化与风格杂糅的生动体现。园内各景观的建造不仅映射了林尔嘉身为花园主人,在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下的个人心路,也与菽庄吟社的成立与活动有着密切的关联。
图/左为菽庄花园“藏海”(蓝色)、“补山”(橘色)及景点分布绘图:周心惠;右为台湾板桥林花园鸟瞰图绘图:李乾朗先生
图/上世纪50年代的四十四桥和渡月亭、千波亭来源:紫日/厦门鼓浪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
图/上世纪30年代的十二洞天来源:紫日/厦门鼓浪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
图/-年间,林家人在小板桥上留影来源:紫日/厦门鼓浪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
█事件——社——吟社
除了造园手法,菽庄花园的建设与“菽庄吟社”这一文化群体的活动息息相关,其文化素养、创作理念和成就、精神追求等反映出的文化特质,伴随着林尔嘉及其家族在鼓、厦的活动,于社会和文化层面都产生了长远的影响。菽庄吟社与同时代的扬州冶春诗社、上海南社遥相辉映,并称“南北两大诗社”。吟社以菽庄花园为载体,又结合节事活动,如修锲、七夕、中秋、重阳、上元等,还有主人寿诞、结婚周年纪念等庆祝活动,还有赏菊、观潮、登山、访古等游览活动,还有景点、定题、限韵、诗钟等唱和活动。一开始参与的吟侣囊括厦台饱学之士,从三百人后来发展到近两千人,遍及福建、台湾、湖南、江苏、浙江、香港等26个省市,还有日本、新加坡、印尼等华侨和外籍人士参加。
展览中按时间线索展示菽庄吟社的发展历程,以介绍吟社制度、人员、活动等内容为主线,呈现林尔嘉和众多爱国吟侣的诗心风雅,吟社地位、成就、获得的评价与相应内容配合展示。图/-年间林尔嘉与菽庄吟社成员的合影来源:紫日/厦门鼓浪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
图/年代,林尔嘉及夫人龚云环与文人墨客在菽莊花园买诗店(草阁)前留影来源:紫日/厦门鼓浪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
图/-年间林尔嘉与友人泛舟园内来源:紫日/厦门鼓浪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
图/《菽庄丛刻八种》、《黄牡丹菊诗录》、《壬戌契约既往鹭江泛月赋选》等吟社诗集(实物收藏于厦门市图书馆)
设计回顾
由于展陈设计细节具体而微,难以在短短篇幅内详述。仅分享其中三点考量:
█时空转换
在空间上,三个主要展陈主题之间,设置三个装置作为转换时间的隧道:
诗——从入口进入诗意之境,卸下一身纷扰凡尘
忆——跨一座菽庄、板桥两园相望的桥,看林叔臧从垂髻小童、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
渡——在展览尾声一条大事记回顾、渡回今朝
图/主题分布与转换装置的空间布局绘图:张光玮
图/以内容逻辑串联起的不同空间主题绘图:谌曙光
图/诗、忆、渡三空间绘图:谌曙光
█体验设计
菽庄吟社的规模之大、吟侣之众、成就之高、影响之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外征诗。民国四年乙卯(年)秋日,菽庄吟社首次拟题“征诗”,即以“虞美人”(七排二十韵)为题。名士美人、霸业雄风的主题,透射出“马关条约”之后割台之痛对菽庄吟侣的深切影响。再如乙未闰七月七日(年8月31日)菽庄吟社以“闰七夕乞巧诗”为题,向海内外名宿广征回文七绝,得稿约四千首。诗题与时局、节事、活动相连,也不乏在繁秋开园揽客以诗议菊这样的趣味雅事。征诗是菽庄吟社影响最大的文学活动。
设计中,“吟社”展厅恰恰横跨大小两个空间,我们将首先进入的狭小空间用于展示吟侣之众,一面全国分布图、一面菽庄八子、其余层叠信息如密集柜般压缩陈列,本是通过性的小空间,无意于留人驻足,就是要感受到参与的人数之巨即可。而经“草阁”入“诗会”大空间,取“买诗亭”之意,展示内容随时节变化,更如当年征诗一般在尽头设互动桌一案,观众可领题后,待进院观赏途中甚或回至家中,偶有所得再云端做答。一张一弛,重在文化互动,并延续到后续的观园过程,观者对吟社盛景的认识大概会更深刻。图/展厅入口处充分利用建筑原有结构,设置双层景观,为展览预热,也为整个建筑增添人文艺术亮点。绘图:谌曙光
图/吟社展厅小空间,密集展示信息,以传递吟侣之众为要,快速通过为主绘图:谌曙光
图/吟社展厅大空间,设“草阁”入“诗会”,以感受随节事而变的征诗活动为要,体验为主绘图:谌曙光
█外部设计
在展陈设计中,氛围的营造通常限于观众进入到展览室内以后的领域。而在这个展览中,展馆本身也是园林中一景,展览内容有园林自然也有这栋建筑本身。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促使我们在设计时也对建筑的外立面进行了重新整合与处理。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眉寿堂经过历年的改造和台风等自然灾害,已然重建且与历史原貌有一定距离。所以结合展陈出入口进行意象化再处理,无关历史原貌、无关建筑复原,而是对曾经的眉寿堂和听潮阁蒙太奇式的追忆,是对现状无特色立面的改善,是对环境景观与氛围的塑造,是对公共空间的积极尝试。图/左为现状立面和拟做出入口位置(红色箭头);右为拟做入口处现状小卖部来源:张光玮
图/左为历史上的眉寿堂(内侧被挡住的二层建筑)和谈赢轩(外侧有勾连搭屋面的轩廊建筑);右为疑似谈赢轩内景来源:紫日/厦门鼓浪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
图/改造后的立面,将出入口重新处理,挂上了“眉寿堂”和“谈瀛轩”的牌匾,其中左侧入口蓄“虞美人——月”之意,右侧出口三开间按谈赢轩历史照片立面窗格轮廓分格绘图:谌曙光
致谢与感想
百年菽庄展陈设计工作包括了展陈大纲和展示设计两大部分,离不开鼓浪屿申遗总负责人魏青老师的担纲与指导,也离不开谌曙光团队的倾力配合。综合四所在与各方协作中收获良多。
曾看到一个忘记了出处的观点,萦绕于心:隐藏在历史中的文化记忆,因书写者的选择性解读而构建成今天的样子。所以今天我们做遗产的解读和价值的传播,亦是战战兢兢,我想一个展览,定不是站在知识权威制高点上的宣教,而是希望创建一个穿越历史的路径,让观者与文化不期而遇。
当然,从可言说可体会的想法,到可触碰可体验的空间实体,还需后续精良的施工和业主积极的运营。这一切的过程,参与者众多,一个展陈项目的实现,何尝不是一桩独立的文化事件?
项目汇报人小结:
作为文化场所的园林,并不会因为留住了场所就一定有了文化。“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也不会将“不动”作为保护的唯一手段。展陈设计并不是文物保护工作者最擅长的领域,但确实可以拓宽文物保护工作的眼界。
专家点评:
这个方案的立意非常好,结合遗产自身价值的展陈,对历史沿革、建筑周边历史沿革都做了充分研究。展陈从遗产价值角度来做是有开创性的,对于怎么去讲遗产故事就更有权威。其本身的设计也是丰富多样的,有很多精彩内容,空间流线和几个主题非常突出,是个很好的项目。遗产地的展览,更多的是非文物保护的室内展示,用遗产保护的形式做展陈是很好的方式,在没有具体实物的情况下做展览是很有难度的,重点在如何将展览的形式和内容有机结合。
文化品牌对于鼓浪屿知名度提升有重要的地位,菽庄的概念是林尔嘉先生的字和园林的名字,它是一个故事,这是鼓浪屿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融合的一种体现,由于包括很多要素,所以要把园林和诗社的元素纳入其中,让人有还在诗社和园林里面的感觉,在感受氛围的同时,通过浏览照片去聆听遗产地的故事。
特别感谢评优特邀专家故宫博物院工程处处长尚国华先生,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刘剑先生,清源视野(北京)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魏青先生对本项目的指导点评。
相关链接:
清西陵崇陵宝城勘察保护实践|CHCC项目评优系列
水利遗产真实性视角下的灵渠保护
活态演进遗产地的规划实践——景迈山村庄规划|CHCC项目评优系列
活态遗产管理的实用工具——以《景迈山建设活动导则》为例|CHCC项目评优系列
以茶问道——“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阐释展示|CHCC项目评优系列
繁昌窑1、2号龙窑及作坊区遗迹本体展示工程方案设计|CHCC项目评优系列
作者:张光玮
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综合四所所长
日本东京大学博士
译作:《结构设计讲义》《再造历史街区》
主讲音频课程:《时代的侧影——中国近代建筑群》(该课为三联中读《访古寻踪——跟着一线文化遗产保护团队探访中华地标》第七讲)
清源-张光玮文章链接
鼓浪屿日本领事馆旧址建筑分析与研究——非完结的建筑遗产
景迈山古茶林之传统村落展示利用
在遗产中看见自己——安徽呈坎村古建筑群之村落博物馆构想及其试点探索
踏花行——台湾参会杂记
爱遗产·爱生活
《结构设计讲义》
*本期编辑胡玥,排版廷廷。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清源或邮件bjch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