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作用机理

上期给大家大概介绍了一下艾灸的神奇作用,今天从现代科学研究的角度认识一下艾灸为何有如此神奇的作用?

艾灸的作用机理

一、热辐射效应

艾灸疗法实质上是一种热辐射反应,艾绒燃烧时产生的温热是最重要的物理作用因素之一。

《灵枢经水》曰:“刺之深浅,灸之壮数。”最早提出了灸法度量的含义。“灸量"即指灸法达到温热程度,不同的灸量可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

现代医学硏究认为,艾灸温热效应包括温通和温补作用,其前提条件为人体功能状态和疾病性质,关键因素为施灸方法、穴位功效和灸量大小,生物学机制是通过激活穴位,推动气血运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和脏腑功能。

01

温通

温通指以温促通,即艾灸的温热刺激作用于人体特定部位,可产生促进人体气血运行畅通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艾灸可增加胃黏膜血流量,促进胃排空和小肠推进,并且在创面愈合过程初期和中期施以温和灸,有利于促进创面血管生成,改善局部血流状态,有利于局部微循环建立和创面愈合。

02

温补

温补指以温达补,即艾灸的温热刺激作用于人体特定部位,可产生补益人体气血和提高机体功能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艾灸的温补效应综合体现为:促进胃肠血液循环,促进营养物质生成、转运、分布与利用,改善造血功能,调节神经内分泌,提高免疫力等,从而达到培补元气,调整脏腑,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二、光辐射效应

艾灸和远红外线灯同样是发热,有什么区别?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和仪器设备的发展,艾灸光辐射效应的特征和机制得到不断挖掘。

研究发现,艾绒燃烧时产生的辐射波长大部分短于μm,为中红外区。

在光谱中,波长nm~μm的波段称为医用红外线,根据波长分为近红外线和远红外线。

近红外线波长在nm~15μm,穿透能力较强,透入人体较深;远红外线波长在15~μm,穿透能力较弱,透入人体较浅。

研究显示,艾绒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处于0.8~56μm,表明艾绒燃烧时的辐射能谱不仅具有远红外光辐射,而且具有近红外光辐射。近红外光辐射穿逶能力强,适合机体吸收,但其光谱分布相对离散,且出现多个波峰,决定了艾灸作用机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现代研究表明,人体穴位红外辐射不仅含有人体热信息,还与人体内能量代谢等因素有关,穴位点的ATP能量代谢比穴位周围要高。

总结,因此艾灸有补充能量的作用,而且因为艾条燃烧时有远红外光和近红外线光,能量更渗透,灸感更舒适。

三、艾灸生成物的化学作用

有烟艾条和无烟艾的区别?

目前国内外对艾叶有效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艾叶挥发油、艾烟成分两个方面。

1、艾的药性——艾叶挥发油

艾叶气辛味苦,具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的功效,其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化学成分包括1,8-桉叶素、烯类、樟脑、龙脑及少量醛、酮、酚、烷烃及苯系化合物,具有抗菌消炎、抗肿瘤、止咳、平喘、祛痰等作用。在艾条燃烧时,艾绒中的少量挥发油会附着在皮肤表面,通过皮肤的吸收也可发挥艾叶的作用。

2、艾的燃烧产物——艾烟

研究发现,艾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PM10,与环境中PM10不同,艾烟中的PM10有消毒空气的作用。研究显示,艾绒燃烧后的灰烬和燃烧过程中释放的烟气中均含有大量挥发性化学成分,有较强的消毒及抗自由基活性作用,燃烧温度与挥发物的渗透量密切相关。

有烟艾保留了艾叶中的药性及燃烧时产生的挥发物及挥发油,均能对人体产生良好的作用,而无烟因为碳化以后丧失了大量的有效成分,只剩下温热的效果,因此效果大大打折扣。

艾灸在中国已有年的历史,医学古籍中不乏对艾灸的记载:

《黄帝内经》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医学入门》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扁鹊心书有云:“有病者长灸可治病,人于无病者常灸可益寿延年!”

从艾灸的热辐射效应、光辐射效应以及艾叶中的挥发油和艾烟等现代的研究来看,艾灸的作用和效果的确是无可取代的!

刘丽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ngnaoa.com/znyf/58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