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之“接祖人”
樟脑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过年了。华夏大地热闹起来了。我的家乡过年有一习俗就是接祖人回家过年。
腊月二十八一过,就陆陆续续有人提着装有香烛,纸钱,酒菜的篮子或袋子上坟山祭祀祖人,并接祖人回家团聚,共享香火。
先摆上酒菜,再点香,然后烧钱纸放鞭炮,磕头。操持人虔诚的念念有词地恭请祖人回家过年。离开墓地时还要再点亮蜡烛或烧个草扎的把子,意为照亮阴间与凡间的道路,让祖先们顺利出入,平安回家。用家乡的话讲,叫"留亮儿"。
这个习俗在家乡人们的心里,根深蒂固,繁衍不息,世代相传。
就算在那个"破四旧,立四新"讲究过一个革命化春节的年代里,过年时,人们尽管不敢大张旗鼓,明目张胆地举办接祖人的仪式,但人们心里对传统的礼仪,对祖人祭祀的情结仍然是无法抹去的,总会利用各种方式来完成这一心愿。这是一种根植于人们心底里的传统文化和信念。记得小时候,一到过年时,我的奶奶便异常地兴奋和激动,总是独自一人喃喃自语。那个时候不懂奶唠叨的是什么意思?现在回想起来,她喃喃自语一定是在同另一个世界的祖人们在进行着交流。
家乡人从年初一起,吃饭之前先要给接回家的祖人盛几碗饭菜,摆上几个酒盅,烧香磕头放鞭后家人才能入席就餐。整个程序都是庄严肃穆,一丝不苟,认认真真的。这不简单的是一种做态,这是对祖先的一种敬重和缅怀。
我有一个和我一样也进入花甲之年的儿时伙伴曾跟我讲起一个有趣的事说;有一年过年,他在堂屋里办完祭祀祖人吃年饭的仪式后正准备撤场,忽然听得堂屋里的椅子劈劈啪啪一阵响。他顿时一愣!然后醒悟,可能是去逝多年的二叔爷爷回来迟了,慌乱之中撞到了椅子发出了响声。因他二叔爷爷腿脚有些不便。接着他又重新将仪式来了一遍。从他的谈吐中我感受到除了风趣外,更多的是虔诚和庄严。这是人与神的一种美好的沟通。是一种灵魂与亲情地碰撞。
我有时只要一回到家乡,常常会到父亲的墓地旁一坐就老半天,生死两茫茫,面对墓碑只是静静地怀念,悄悄地落泪。应该说这也是在和天堂的父亲进行的父子间的沟通吧。
漂泊在外,每逢过年,我都要面朝家乡,点三柱香烛,烧三摞纸钱,摆三杯佳酿,磕三个响头,我在心里默默地祈祷着祖人,缅怀着先辈。平常只有在梦里的情景到过年时得以再现。这也许就是龙的传人的文化基因使然吧。
樟脑,本名张巍,浠水人。童年在巴河,少年在浠水,青年就飘泊在外。曾经做过文学梦。如今残梦仍留存。
相关链接——
樟脑:吆喝声
樟脑:拜年了
张巍诗五首
樟脑:京果儿
樟脑:年味儿
浠川迎雅客,四海墨飘香。
来自闻一多故里的浠河文学社,热忱欢迎海内外的文学爱好者积极投稿!投稿主题不限,内容健康,体裁多样,自由灵活。作者投稿时请将原创作品、百字简介和相关照片,打包发送至投稿邮箱:gdxuxj
.白癜风专家郑华国白癜风医院诚信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