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银柱编辑:程程投稿:
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亦称端阳节、端五节、天中节、地腊节等等,是山西民间夏季最隆重的节日。“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端五”也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始于战国时期,至今有年的历史。关于端午节,各地的风俗习惯各不相同。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篇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逐渐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在咱们晋源区,端午节纪念的是水官台骀。晋源是古晋阳的所在地,这里在远古时期曾是汪洋一片的晋阳湖。为了开辟耕地,一位先贤带着百姓在灵石(今山西灵石县)决口开水,这个人就是水官台骀。关于台骀治水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里面记载着他是远古太原最早的开拓者。有关“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流传已有数千年,成为晋源人民颂扬台骀治水为民造福之美谈。
故事是这样的,传说水官台骀发现晋阳湖底是一片肥沃的土地,便决心把湖水放出,让百姓有田可耕,改善生活。于是,台骀带领百姓在灵石山选好突破口,开山凿石。但是,当年台骀在治水时,条件十分恶劣,山石坚硬难掘,白天挖山,晚上石头又会长起,总是挖不完。而且毒虫、毒蛇遍地,日夜工作,他们顾不得吃饭。天气炎热,人们连连病倒,工程不能进展。
台骀母亲得知后,组织村里的妇女,将晋阳湖边的红枣、糯米用苇叶包成粽子,煮熟后连同米酒、雄黄酒,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放在竹筏上,顺水漂送到台骀那里。开山凿石的人们,吃了粽子,身上点了雄黄酒,顿感力增百倍,不久就掘开了灵石口,把汾水引入黄河,现出了万顷良田。“人们感念恩德,此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会以包粽子、挂艾草等方式纪念治水英雄台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习俗了。
晋源区端午节的风俗还有:
包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食品,我们北方的江米红枣粽子,清香淡雅,软糯滑腻,叶味浓郁,口味独特纯正,色彩光鲜洁白,颇受人们喜爱。
把江米用水淘几遍,放入盆中,浸泡4—5天,不要搅动、不要换水、不加盖。
备好红枣、马莲、粽叶。包之前一天把干马莲用水泡上,包之前两个小时将红枣用凉水泡上备用。再将鲜粽叶用水煮大约10分钟后洗净泡在干净水中,待用。再用干净充足的自来水将米淘4—5遍以上除去发酵味,将米放入水中,随包随捞。
取2、3片煮好的粽叶,将粽叶在l/3处旋转成圆锥形,用手握好。加入江米,放2个红枣,再放点江米,用手淋水将江米压实,折回粽叶,盖住糯米,用手捏出尖角,然后用粽叶的尾部用力包裹好粽子,不要留有缝隙,最后,用粽马莲腰处扎紧打结。粽子就包好了
系百索:系百索又叫“端午索”,还叫“长命缕”。系百索的风俗汉代已形成,具汉应劭《风俗通义》说:“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瘟病。”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用青、赤、黄、黑、白等五彩丝线合成细索,系于手臂,脚腕和脖子上。以此来驱瘟病,除邪气,止恶气。求吉祥之说。
戴荷包:端午节的到来,奶奶、姥姥都要忙着给小孙孙、小外甥做荷包,她们用各色彩绸布缝制成造型精美的小荷包,里面有装五谷杂粮的,有装樟脑球的,还有装朱砂、雄黄、香料的。再配上五色丝线合股搓成的线索,佩戴在孩子胸前,或套在脖子上,小巧玲珑,清香四溢,深受孩子们的喜欢,传说有避邪驱瘟的之意。人们制作荷包日趋精致美观,已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术品。
点雄黄
用酒把雄黄粉调好,在孩子的眉心间、耳内、鼻孔、头顶心等处,点上雄黄。这样一来,蛇、蝎、蚊虫就不敢来毒害孩子了。孩子们可以顺利度夏,永保安康。
蛤蟆锭
从古至今,在市郊民间就广泛流传着“癞蛤蟆躲端午,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初五”。的说法。古人在端午节这天捕捉癞蛤蟆,说是有较高药用价值,提前或退后一日捕捉到的都无效用,将墨锭插入蟾蜍腹内,并于当天午时放到太阳底下曝晒,“蛤蟆锭”就做成了,据说可以治百病。所以,癞蛤蟆要躲端午日。说来也奇怪,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的家乡大量种水稻,蛤蟆很多,可一到端午日,真的很难见到蛤蟆的。记得小时候,起了一身“饭(郊区土话把皮肤过敏时起的疙瘩叫做饭)”就是用蛤蟆锭研墨,用毛笔蘸上在患处画“×”而好的。我一生也仅此一次经历。
春蓝籽
(我采风时,有的老人说是端午戴的,有的老人说是清明节带的。我小时候也带过,搞不清是哪个节日戴了)把干蒜莛剪成不到一厘米的小圪节,把五色彩绸剪出约1厘米的小圆片。然后用五色线把小圆布片和蒜莛节依次间隔串联在一起,每串大约10厘米长,在每串的下面拴上五色线,把两串并在一起,再串上一瓣大蒜,佩戴在小孩子的肩头或帽子的后面。这项风俗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盛行,现在已不常见了。
从古至今还流传着“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的说法。所以,每年赶进五月,就要打扫房屋,特别要清扫炕席底,生怕藏有蝎子、蜈蚣、臭虫。为了镇宅压邪避瘟,家家在大门上有贴“黑牛”、“黑虎”的,有贴“神虎钟馗”、“神虎驱邪”的,还有贴“剪刀铰蝎子”、“锥子扎蜈蚣”的。寓意是把瘟役鬼神拒之门外。端午日快到了,奶奶、姥姥们也就忙上了,做个“蛇盘兔”,缝在女孩的肩头上,为的是讨个“蛇盘兔必定富”的好彩头,男孩除了缝“蛇盘兔”外,还要缝个“神虎”,想让孙子虎头虎脑、虎虎生威。有的在一块黄布上画上钟馗像,缝在孩子的背部衣服上,还有在黄布上画一老和尚、宝葫芦和宝刀,周围画有蛇、蝎子、蜈蚣、壁虎、癞蛤蟆等五毒,并配有顺口流“张和尚李和尚,有事和尚担身上”。同样是缝在孩子背部衣服上。目的还是为了压邪避瘟的。
过端午,吃粽子、插艾叶、系百索、戴荷包、点朱砂、做蛤蟆腚等习俗,有的传承下来了,有的渐行渐远,几乎没有人知晓了。我看到若干年后,人们只知道过端午吃粽子、插艾叶了。
晋
源
史
话
一座城池一段历史一种情怀
微晋源为作者点赞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