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香囊留住香味留住记忆

悬菖蒲、挂艾草、

佩香囊、赛龙舟、跳钟馗、包粽子……

无论身处何地

总有一种深植心底的节日仪式

会唤起游子对家的记忆

提醒着人们端午节到了

对于从家乡河南到成都创业的

毛罗超和张汉卿来说

承载着他们端午记忆的风物便是香囊

不大的工作室里

两位传统制香人

正遵循明代《香乘》的古法

配制端午香囊

配制端午香囊的囊内香料,用到的原料是龙脑、檀香、丁香、甘松、辛夷、零陵香、小茴香七味传统药材和香料↓

遵循古法制作手工香囊

工序繁琐,选料严格,如今已少有人制

为了找回大家对端午香囊的记忆

让更多年轻人认识香囊了解香囊

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致力于研究香文化的毛罗超和张汉卿

从年就开始尝试

遵循古法制作端午香囊

“制香不易”

关键就在于对每个环节的“不将就”

用料的选择、香料比例的搭配、

碾制的方式、炮制的方法

甚至搓揉香料的时间都会影响香的味道

选料不容马虎,碾制也容不得马虎

仅碾粉这一工序

张汉卿就用到了石碾、石磨、石盅三种碾粉工具

大颗质硬的香料需要用碾子

一般的小颗香料用石磨

而像茴香这种细颗质软的香料则需要用石盅

在张汉卿看来

对古方和手工的执着与坚持

并不只是一个突出“传统”的噱头

而是因为要做出好的香

有些手工工艺是无可替代的。

经毛罗超和张汉卿选料、炮制、

碾粉、调制后

数百年前古人佩戴的

端午香囊“香气养神”的精妙初步呈现

用指尖搓揉香料也是一种炮制的方法

时间的长短、揉搓的轻重

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香的味道

配制好的香料

需放入小罐中进行窨藏

古时候的窨藏法是埋于地底下

毛罗超和张汉卿则改良

利用湿度更大、

温度更恒定的冰箱进行窨藏

将窨藏好的香料

盛入传统样式的香袋中

一枚提神醒脑、身爽心怡的香囊就大功告成了

看似简单的配方

实则经历了不下十次的反复研究和调制

年至今

毛罗超和张汉卿查阅了大量有关香料的古籍

经过反复试验和对比

成功摸索出了6种安全有效的香方

毛罗超说:“在这之前,我们尝试失败的香方超过40种。”

“香气香气,最难的是‘气’。”毛罗超第一次配香是按照古方,歌曰:“四两玄参,二两松,麝香半分,蜜和同,圆如弹子金炉热,还似千花喷晓风。”进行配制的,却以失败告终。

“做出来不仅不香反而是臭的。”毛罗超回忆道。于是,毛罗超开始对每个环节进行“解剖式”研究,在改进了炮制方法后,虽然还原了香味,却感受不到古方中“还似千花喷晓风”的气质。

于是,毛罗超又继续反反复复研究,终于在4个月后配制成功。

这种高成本的投入

让遵循古方配制的香囊在最初面市时

并不被大众所接受

然而,近两年

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

不少“90后”“00后”开始注重端午香囊的内涵

并透过香囊学习来研究中国传统香文化

年出生的张锐

在四处奔波普及香文化之余

常常到毛罗超和张汉卿的工作室帮忙

张锐↓

目前,毛罗超和张汉卿正在

将他们的传统制香技艺

申报列入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张汉卿说:“我们希望大家不仅仅在端午节才表达对香囊的喜爱,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中国传统香文化,慢下来享受生活。”

香囊记忆

香囊又名“香袋”“香包”“花囊”“荷包”,一般系于腰间或挂在床帐、车辇上。

从文献记载来看,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古人将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如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雄黄、冰片、樟脑等制成药末,装在特制的布袋中,清香四溢,提神醒脑,同时也有避邪驱瘟之意。

四川文明网编辑:文明君,转载请注明出处。

戳文末阅读原文20首端午诗歌拿走不谢。

王露

赞赏

长按







































擅长皮肤病白癜风诊疗
北京中科曝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ngnaoa.com/zngn/20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