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内科用药之解表

内科用药第一节解表剂一、辛温解表1.九味羌活丸(颗粒)

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黄芩、地黄、甘草。

疏风解表,散寒除湿。用于外感风寒挟湿所致的感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重而痛,肢体痠痛。

方中羌活性味辛温,散风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行痹,为君药。防风辛甘微温,长于祛风胜湿,散寒止痛;苍术辛苦温燥,可发汗祛湿,二药共助君药散寒祛湿止痛,为臣药。细辛、川芎、白芷散寒祛风通痹,以止头身疼痛;黄芩、生地清泄里热,生地并可防辛温燥烈之品伤阴之弊,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伍,共奏疏风解表,散寒除湿之效。

感冒外感风寒湿邪,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痠楚疼痛,口苦而涩者;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本品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

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无特殊禁忌。

1.本品用于风寒挟湿、内有郁热证,风热感冒或湿热证慎用。

2.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品。

丸剂:姜葱汤或温开水送服。一次6~9g,一日2~次。

颗粒剂:姜汤或开水冲服。一次15g,一日2~次。

丸剂:每袋装(1)6g;(2)9g。

颗粒剂:每袋装15g。

2.感冒清热颗粒

荆芥穗、防风、紫苏叶、白芷、柴胡、薄荷、葛根、芦根、苦地丁、桔梗、苦杏仁。

疏风散寒,解表清热。用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

方中荆芥穗、防风辛温,祛风解表散寒,为君药。紫苏叶、白芷解表散寒,柴胡、薄荷、葛根发表解肌,清散伏热,以上五药加强君药解表退热之功,共为臣药。芦根清肺胃之热,生津止渴,苦地丁清热解毒,桔梗祛痰利咽,杏仁降气止咳,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散寒,解表清热之效。

感冒外感风寒或内有郁热所致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服用本品后有发生药疹的不良反应报道。

无特殊禁忌。

1.风热感冒者,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有汗,口渴,鼻流浊涕,咽喉红肿热痛,咳吐黄痰者不宜用。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

.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开水冲服。一次g(含乳糖);6g(无蔗糖);12g,一日2次。

颗粒剂:每袋装(1)12g;(2)6g(无蔗糖);()g(含乳糖)。

二、辛凉解表.柴胡注射液

柴胡。

清热解表。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流行性感冒及疟疾发热。症见身热面赤、头痛、周身痠楚、口干而渴。

柴胡苦辛微寒,辛散苦泄,微寒退热,善于祛邪解表,退热,为治疗外感发热,疟疾发热的良药。

1.感冒因外感风热所致的发热,微恶风,头胀痛,汗出,咽干或咽痛,鼻塞流浊涕,咳嗽,咯黄粘痰,口渴欲饮,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2.流行性感冒因外感时邪所致之高热恶寒,头身疼痛,口干口渴,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疟疾因感受疟邪,邪伏少阳,正邪交争所致寒战高热,头痛,烦渴。

本品有解热、抗炎、抗病毒、抗惊厥、抗癫痫、保肝等作用。

使用本品后有发生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急性肺水肿不良反应报道。

对本药物有过敏或严重不良反应病史者禁用。

1.本品为退热解表药,无发热者不宜用。

2.孕妇慎用。

.过敏体质者慎用。

4.应避免与其它药物混合使用。

5.药液出现混浊、沉淀、变色、漏气等现象时不能使用。

肌内注射。一次2~4ml,一日1~2次。

注射剂:每支装2ml。

4.银翘解毒丸(颗粒、片)

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炒)、桔梗、淡竹叶、甘草。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方中金银花、连翘辛凉透邪,清热解毒,为君药。薄荷、荆芥、淡豆豉辛散表邪,透热外出,为臣药。牛蒡子、桔梗、甘草宣肺止咳、清利咽喉;淡竹叶清热生津止咳,均为佐药。其中甘草调和诸药而兼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之功。

感冒外感风热所致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无汗、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舌苔薄黄、脉浮数;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本品有解热、抗菌、抗病毒、抗炎、镇痛作用。

服用本品后有发生心慌、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眼前发黑,恶心呕吐过敏反应及致过敏性休克的报道。

无特殊禁忌。

1.风寒感冒,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喉痒咳嗽者不宜用。

2.孕妇慎用。

.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4.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

丸剂:浓缩蜜丸及水蜜丸,用芦根汤或温开水送服。一次1丸,一日2~次;浓缩丸,口服,一次0.7~0.8g,一日次。

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15g或5g(含乳糖),一日次;重症者加服1次。

片剂:口服。一次4片,一日2~次。

丸剂:浓缩蜜丸每丸重g;水蜜丸每丸重9g;浓缩丸每10丸重1.5g。

颗粒剂:每袋装(1)15g;(2)2.5g(含乳糖)。

片剂:薄膜衣片每片重0.52g。

三、表里双解5.防风通圣丸(颗粒)

麻黄、荆芥穗、防风、薄荷、大黄、芒硝、滑石、栀子、石膏、黄芩、连翘、桔梗、当归、白芍、川芎、白术(炒)、甘草。

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用于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瘰疬初起、风疹湿疮。

麻黄、荆芥穗、防风、薄荷疏风解表,使外邪从汗而解,共为君药。大黄、芒硝泻热通便,滑石、栀子清热利湿,使里热从二便分消;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清热泻火解毒,共为臣药。当归、白芍、川芎养血和血;白术健脾燥湿,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汗、下、清、利四法俱备,共奏解表通里,清热解毒之功。

1.感冒外感风寒、内有蕴热所致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脉浮紧或弦数;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2.风疹湿疮内蕴湿热、复感风邪所致恶寒发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丹斑隐疹,瘙痒难忍或湿疮;荨麻疹、湿疹见上述证候者。

.瘰疬颈部一侧或两侧见结块肿大如豆,或兼见恶寒发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淋巴结结核早期见上述证候者。

本品有通便、解热、抗炎、抑菌等作用。

服用本品后有发生过敏性皮疹不良反应的报道。

无特殊禁忌。

1.本品解表通里,清热解毒,虚寒证者不宜用。

2.孕妇慎用。

.不宜久服。

4.服药期间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忌油腻、鱼虾海鲜类食物。

丸剂:口服。水丸一次6g;大蜜丸一次1丸;浓缩丸一次8丸,一日2次。

颗粒剂:口服。一次g,一日2次。

丸剂:水丸每20丸重1g;大蜜丸每丸重9g;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原药材6g。

颗粒剂:每袋装g。

四、扶正解表6.玉屏风颗粒

黄芪、白术(炒)、防风。

益气,固表,止汗。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晄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黄芪重用益气固表,实卫而止汗,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固表,为臣药。防风走表而御风邪,为佐药。黄芪得防风,固表不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不伤正。诸药合用,补中有散,散中有补,共建益气,固表止汗之功。

1.自汗多由气虚卫外不固所致,症见自汗,恶风,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弱。

2.体虚易感冒由表虚不固所致的神疲乏力,自汗恶风,反复感冒,舌淡,脉虚。

本品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变态反应等作用。

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无特殊禁忌。

1.宜饭前服用。

2.热病汗出不宜服用。

.阴虚盗汗慎用。

4.服药期间饮食宜选清淡之品,忌油腻食物。

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5g,一日次。

颗粒剂:每袋装5g。

第二节祛暑剂一、解表祛暑7.保济丸

广藿香、苍术、白芷、化橘红、厚朴、菊花、蒺藜、钩藤、薄荷、茯苓、薏苡仁、神曲茶、稻芽、木香、葛根、天花粉。

解表,祛湿,和中。用于暑湿感冒,症见发热头痛、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肠胃不适;亦可用于晕车晕船。

方中广藿香芳香辛散,解表化湿;苍术、白芷解表散寒,燥湿宽中,三药共为君药。化橘红、厚朴燥湿除满,下气和中;菊花、蒺藜、钩藤、薄荷清宣透邪,六药共为臣药。茯苓、薏苡仁淡渗利湿;神曲茶、稻芽、木香醒脾开胃,行气和中;葛根升清止泻;天花粉清热生津,七药共为佐药。全方配伍,共收解表,祛湿,和中之功。

1.感冒外感表邪、胃失和降所致发热头痛、腹痛腹泻、噎食嗳酸、恶心呕吐、肠胃不适、消化不良、舌质淡、苔腻、脉浮;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2.急性胃肠炎感受时邪、饮食不慎所致吐泻不止、下利清稀或如米泔水、腹痛或不痛、胸膈满闷、四肢清冷、舌苔白腻、脉濡弱。

.晕动症乘坐交通工具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汗出肢冷。

1.本品具有抗炎、镇痛及调节胃肠平滑肌张力等作用。

2.毒理本品小鼠灌胃给药的LD50为.8±0.11g/kg(相当于临床口服量的倍)。

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孕妇禁用。

1.本品解表,祛湿,外感燥热者不宜用。

2.急性肠道传染病之剧烈恶心、呕吐、水泻不止者不宜用。

.哺乳期妇女慎用。

4.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生冷油腻食物。

口服。水丸:一次1.85~.7g,一日次。浓缩丸:一次1.2g,一日次。

丸剂:水丸每瓶装(1)1.85g,(2).7g;浓缩丸:每瓶装1.2g。

8.藿香正气水

广藿香油、紫苏叶油、白芷、厚朴(姜制)、大腹皮、生半夏、陈皮、苍术、茯苓、甘草浸膏。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方中藿香味辛,性微温,既可解表散风寒,又芳香化湿浊,且辟秽和中,升清降浊,以为君药。辅以紫苏、白芷辛温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芳化湿浊,为臣药。厚朴、大腹皮行气燥湿、除满消胀,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苍术、茯苓燥湿健脾、和中止泻,共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脾胃,并调和药性。诸药相合,内外兼治,表里双解,风寒得解,湿滞得化,清升浊降,气机通畅,共奏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效。

1.感冒因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的恶寒发热,头身困重疼痛,胸脘满闷,恶心纳呆,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浮缓;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2.呕吐因湿阻中焦所致的呕吐,脘腹胀痛,伴发热恶寒,周身酸困,头身疼痛;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泄泻因湿阻气机、大肠湿热所致的泄泻暴作,便下清稀,肠鸣腹痛,脘闷纳呆,伴见恶寒发热,周身酸楚;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4.中暑因外感暑湿、气机受阻所致的突然恶寒发热,头晕昏沉,胸脘满闷,恶心欲呕,甚则昏仆,舌苔白厚腻;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本品有促进胃肠运动、解除肠痉挛、抗过敏、镇吐、镇痛等作用。

服用本品后有发生药疹、紫癜、休克等过敏反应的报道。

孕妇禁用。

1.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不宜用。

2.阴虚火旺者不宜用。

.饮食宜清淡。

4.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

口服。一次5~10ml,一日2次,用时摇匀。

酊剂:每瓶装10ml。

二、健胃祛暑9.十滴水

樟脑、干姜、桉油、小茴香、肉桂、辣椒、大黄。

健胃,祛暑。用于因中暑所致的头晕、恶心、腹痛、胃肠不适。

方中樟脑辛香辟秽,开窍祛暑,为君药。干姜温脾和中,化湿除满;桉油透邪疏风,清热解暑,二药共为臣药。小茴香理气开胃,辛香止痛;肉桂温中理气;辣椒消食解结,辟毒开胃;大黄荡涤实浊,四药共为佐药。全方配伍,共收健胃祛暑之功。

中暑夏秋季节感受暑湿所致头晕,头重如裹,恶心,脘腹胀痛,胃肠不适或泄泻,身热不扬,舌苔白腻,脉濡缓。

本品有抑制胃肠运动、镇痛等作用。

服用本品后有发生猩红热样药疹、接触性皮炎不良反应的报道。

孕妇禁用。

1.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

口服。一次2~5ml。

酊剂:每瓶装(1)5ml;(2)10ml。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正规的医院
2017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哪里能买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ngnaoa.com/znzd/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