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709/o5punel.html
空气弥漫着浓浓的樟脑丸味,这是戏服保管间的特色。刘程程拿起熨斗,烫平白色铜氨丝布皱褶,用别针固定布料、滑粉勾线、裁剪,制作水衣。又到一年上海越剧院英姿红袖·精粹传承——青年艺术人才助成系列夏季集训,不仅演员、演奏员要“过关”,幕后服装、化妆、舞美等工种都要经历严格考核。这次,一团戏服管理员刘程程、金仲杨遇到考题是做水衣。
水衣为演员登台时贴身穿,以防汗水浸湿戏装。过去水衣为纯棉制作,现在改为更滑溜、舒爽的铜氨丝布料,有极强吸水性,透气性能好、易清洗、有弹性。不过滑溜布料也为制作带来难度,洗涤后,还需要固定再裁剪。
考官张豫美紧盯刘程程、金仲杨一举一动,她不要求两人做得快,一丝不苟的态度与精致工艺是张豫美更为看重的,“水衣结构相对简单,考的更多是细节,比如布料缝边规整。”市面流行的快消品牌衣物,大多直接给布料拷边,张豫美要求学生们必须先缝上边,再将两块布料拼接,“缝边再缝合,衣袖连接处结实耐磨,不会出现穿者一用力就脱线现象。”
张豫美评分,从刘程程、金仲杨铺开布料的一刻开始了——布纤维经纬度垂直,针别住,成直角,“基础必须打好,细节决定成败,考试不要花哨的东西。”水衣像简单版衬衫,刘程程、金仲杨依旧认真在笔记本上画好制作图、标注尺寸。张豫美在意细致入微的态度,比如手持剪刀怎么用力,尖端、中端不同的用力点,适用裁剪不同的服装部位;用完别针、滑粉,有没有放回盒子,“高明剪裁犹如大厨烧菜,手势干净利落,没有多余动作,做拼盘大菜,整个厨房也干干净净。”
做水衣前,还有加试内容,刘程程、金仲杨要将《碧玉簪》红色蟒袍叠成一尺见方的小块,大红外罩全部折叠朝里,只露白色衬里在外,防止布料由于光线照射褪色,这也是一门老手艺。“蟒袍会叠了,大帔等不在话下。”
“叠衣服是我们从京昆同行沿袭来的好传统,发扬光大。”张豫美解释,折叠保存是一种传统方式,随着时代发展,很多戏服变为立体裁剪,改用装着轮子的立式长箱子悬挂保存。
不过老物件依旧发光发热。管理员许金妹从衣箱里变魔术般掏出丝瓜筋做衬里的小袄,保暖有型,现已被弹性棉做的衬里代替了。另一件至少有五六十年历史的竹衣,还在被频繁使用。两厘米长、三毫米直径的竹子小细管,一根根串起组成竹衣,演员把它穿在水衣和戏服之间,将汗水往下引,保护贵重戏服。
张豫美年起任上海越剧院服装及造型设计,参与过新版《红楼梦》《玉簪记》《梅龙镇》、王文娟主演越剧电视连续剧《孟丽君》、电影《西厢记》。早在年,她为《玉簪记》做设计,将薄纱用于戏服制作,早早走在今天一众仙侠剧之前,“裁缝说,薄纱透明又软,怎么做?最后还是我们成功了。”上越有多个《红楼梦》版,同是一个林黛玉,有的演员身材丰腴,有的演员纤细,云肩、百褶裙裙褶宽度都要随之调整,有些裙褶还绣了花,演员走路时梅花、竹子图案时隐时现,体现林黛玉性格。
张豫美记得,自己为越剧大师徐玉兰设计戏服时,徐玉兰拿出珍藏多年的旗袍做示范,滚边精细,花纹裁剪后,衣袖、前后襟仿佛还是一块布的整朵花,“目瞪口呆,不能再精致了!老师傅们一辈子与衣服打交道,极尽全力地做到唯美、扎实。我们现在做水衣,制作流程与外衣一样。会做水衣,水袖、护领都轻而易举。区别在于小生、老生、花旦、青衣的水袖长度、材质,有些四五米长的水袖要专门缝制,便于舞动。”
“我们的管理员有的毕业于东华大学等服装专业院校,有的是演员转行,手里有技术,不止于演员登台前帮忙穿衣服。”张豫美表示,戏曲服装尤其是越剧,讲求唯美、典雅、时尚,一直紧跟时代,同时有鲜明的历史元素,唐朝是唐朝,明代是明代,色彩、面料与角色身份、地位对应。
年轻人流行汉服,让她欣喜,不过她爱从专业眼光“挑刺”——偶尔遇到绣片图案水在上、云在下,补子花纹对不齐,都让她有返工冲动。
考核第二站在化妆间,化妆师孙伊瑶为复排戏《花中君子》做少女时代陈三两造型,另一位化妆师马越做丫鬟造型。给演员戴上长发头套,简单调整后,两位化妆师在演员头顶夹入假发辫垫高发型,做发髻。一枚长发夹插入,反手一扭,厚厚的发辫牢牢固定在发套上。
张豫美说,发套根据演员头型设计,与戏服一样一人一件,修饰短板,“插发夹是一门技术,演出间隙只有几分钟换妆,快稳准更换发型,离不开长期锻炼。”
整理好发髻,孙伊瑶快速地给“陈三两”编辫子,插上水钻头饰,“除了正中的点绸首饰,剩下的都是我们自己做的。”在上越,戏服保管员会做衣服,化妆师会做首饰,许多人都是多面手。
她们的师父祝秀莲、孙志贤也赶来“围观”考试。比起已出师的徒弟,祝秀莲、孙志贤更在意化妆间另一侧的新徒弟吴丹、陈晓丹。作为年轻的上越三团化妆师,她们正在学习如何画老妆。白发头套遮不住演员的黑发、刘海剪一剪更服帖、脖子也要画一点皱纹……不停地提醒、老师手把手指点,风华正茂的演员变成了老妪,不知谁来了一句,“不卸妆了,下午就这么去排练。”大家笑成一片,是考场,是课堂,是上海越剧舞台几代幕后功臣的全家福。
三团年轻人练习
栏目主编:施晨露
本文作者:诸葛漪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编辑:项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