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间皮肤瘙痒还是经常能够遇到的,尽管绝大多数不影响孕妈咪和宝贝,但有一少部分皮肤瘙痒的孕妈咪是病理性的,对母胎健康有危害,所以,瘙痒需要警惕,原因需要鉴别。案例:周一出门诊的时候,来产检的妊娠36周的何女士说她几天来皮肤很痒,主要集中在下腹妊娠纹处,有时需要抓一抓挠一挠才解痒,觉得不舒服。我仔细地给她进行了体检,血压心率正常,全身皮肤、巩膜没有发现有黄染的现象,宫高腹围增长在正常范围,胎心次/分钟,心音有力,膨大的腹部皮肤可见条条蚯蚓状的妊娠纹,上面可见一些小红疹,但没有发现有下肢浮肿等其他异常的现象。何女士一脸困惑,问:我到底是发生了什么问题?对宝贝有什么影响吗?
环境气候变化
我们国家地域非常广博,气候迥异,一般在春季、冬季、秋季,许多地方空气比较干燥,加之多风,容易将皮肤中的水分“带走”,此时,正值隆冬季节,如果不重视皮肤补水护理,往往皮肤就不那么滋润了,容易起皮屑,甚至皮肤有痒感。另外,我们用的洗面、沐浴产品因为有去污作用,势必会洗脱掉一些皮肤表面的油脂,水分容易丢失,也会觉得痒。如果注意皮肤及时补充水分,洗面、沐浴后涂抹一些护肤霜,症状就多可明显缓解。有些孕妈咪特别小心,不敢使用护肤品,其实不用太焦虑的。妊娠期间多穿一些棉质衣物,也会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过敏
引起皮肤痒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过敏。一旦受到了致敏原的影响,体内会发生致敏过程,多表现为周身性反应,如皮肤痒、皮疹、水肿等。所以,在鉴别皮肤痒的原因的时候,还要想到是否存在着过敏的现象。致敏原可以是食物、物品(衣物、洗涤用品等)、药物、金属、阳光、虫咬等等。致敏原因人而异,同样的东西别人不过敏,你可能就过敏;也因时间而异,有的东西以前不过敏,可现在就过敏了。尤其是孕妈咪这段特殊的时期,在饮食上、在使用新物品等情况时,要注意过敏的发生。在妊娠期确需使用药物治疗时,也要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小心谨慎总不是错误!
妊娠瘙痒性丘疹及斑块病
此情况多见于初产妇,一般妊娠36周后发病,剧烈瘙痒、皮损多发生在妊娠纹处,小红丘疹不大,直径1~2毫米大小,继而融合成较大的红斑多见于腹部,可扩至臀部及股部,胸部和颜面极少被波及,往往是妊娠纹突然增多时。产后数日可自行消退。此病不影响胎儿,新生儿预后较好。局部对症处理就可以了,不要随意搔抓,避免破溃感染。可以外用点炉甘石洗剂,多能明显缓解不适感。
妊娠痒疹综合征
妊娠痒疹是一种与妊娠有密切关系的皮肤病。指的是首次妊娠容易出现、分娩后自然消失;再次妊娠时又复发,且出现得更早更重;患者具有多形性皮损,周身不适,多伴有瘙痒,偶有水肿、蛋白尿,胎儿畸形率较高的一种综合征。多数学者认为此病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机制可由母体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导致胎儿同样发病。一般认为与妊娠、激素周期性改变有关,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有关。
发生时间多发生在生育年龄女性首次妊娠的中期,少数发生在妊娠早期;也可发生在月经期和产褥期。一般产后4~16周消失。再次妊娠时再次复发,且出现更早,表现更重。临床上常根据皮疹出现的时间分为早发性妊娠痒疹(妊娠前半期)和迟发性妊娠痒疹(妊娠最后2个月发病)。临床表现较严重的孕妈咪在出现皮损前数日可有周身不适、发热、畏寒、皮肤灼热或瘙痒等前驱症状。一般情况下皮疹始于脐周,波及躯干前面、四肢,多呈向心性、对称性分布,不累及黏膜。皮疹多为粟粒大至绿豆大小,圆形、顶部略扁平、坚实的丘疹。开始为荨麻疹样红斑,在红斑的基底上或邻近处,出现疱疹或环形分布的小水疱,进而可融合成大水疱。丘疹之间伴有风团。搔抓破溃后形成剥蚀面或黄色、血性结痂,并留有色素沉着。孕妈咪通常会感到瘙痒、皮肤灼热感、发热等周身不适。偶有浮肿和蛋白尿。化验检查时会发现母血、水疱液或皮肤组织中嗜酸性细胞增多。常会伴有胎儿畸形。
治疗原则主要是指导孕妈咪生活规律,保持皮肤清洁,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皮质类固醇激素对严重患者有效;补充维生素B6;局部可用止痒剂等对症处理。妊娠痒疹本身对孕妈咪无过多危险,预后良好。但胎儿畸形率比正常者高,严重者围产儿死亡率高。
妊娠胆汁淤积症
妊娠胆汁淤积症是妊娠并发症之一,严重者会增加母胎的风险。在我们国家此种疾病的发病有明显的区域性,比如江浙及两广地带多发,在北方就极为少见。ICP发病率大约为0.8%~12.0%。有时可以发现有这种疾病的孕妈咪既往妊娠有皮肤瘙痒、黄疸、早产、胎儿生长受限及不明原因胎死宫内等病史;或对某些药物或食物有过敏史;或家族中有患此病者,尤其孕妈咪母亲或姐妹中有患此病者,ICP发病率明显增高。
由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有赖于足够的维生素K,而ICP的患者胆汁淤积妨碍了脂肪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容易引起产后出血。对胎儿的危害也比较大,对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包括可以引起早产、胎儿生长受限、羊水粪染、胎儿窘迫、死胎及死产,使围产儿病率和病死率增加。尤其在妊娠晚期常发生不可预测的胎儿死亡。ICP孕妈咪伴有黄疸者其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及围产儿死亡率明显增高。临床表现主要发生在妊娠晚期,临床以皮肤瘙痒及黄疸为主要表现,血清胆酸增高为特征,终止妊娠后立即好转。妊娠晚期皮肤瘙痒是最突出的症状,常发生在妊娠30周后。多位于腹部及四肢,严重者可以累及全身,夜间较重。分娩后2~7日内症状减轻或消失。检查时发现腹部及四肢皮肤可见抓痕,但无皮疹;皮肤可见轻至中度黄疸,通常在产后2周内黄疸完全消失。一般不伴有急慢性肝病体征。采用对症、保肝治疗以降低血胆酸水平、缓解全身瘙痒症状。非常要注意的是必须加强胎儿监护,及时发现胎儿窘迫并给予紧急处理,从而改善产科结局。建议孕妈咪卧床休养、低脂饮食、适当镇静可以改善瘙痒等症状,可以使用炉甘石液局部止痒缓解症状。病情严重时医生会给你使用药物,比如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熊去氧胆酸、消胆胺等,或使用中药治疗(比如茵陈汤)等。严重者(无论孕周)需要入院观察治疗,同时监测胎儿情况。根据母胎情况决定何时终止妊娠。产后还要随访胆汁酸和肝功的恢复情况。
肝胆系统疾病
妊娠时如果合并有肝胆性疾病(比如肝炎、胆石症、胆囊炎等),或妊娠后引发了肝功损害,造成胆汁流通不畅时,往往会有皮肤瘙痒等不适。在妊娠期间,也需要排查这些疾病。
③早发型妊娠痒疹
多在孕早期发生,少数发生于妊娠后期,一般在产后数周内自行消退。发生的原因目前仍无法确知,可能与怀孕期间激素变化以及外来刺激物等因素有关,对胎儿并无明显影响,但可能影响妈妈的情绪和精神。好发于四肢,皮疹在双侧肢体对称性分布,瘙痒明显,夜间加剧,抓破后会留有色素沉着。治疗主要予以外用类固醇药膏为主。
④妊娠瘙痒性毛囊炎
在少数孕妇孕中晚期发生,皮肤会出现一颗颗小丘疹或小脓包,看起来很像痤疮,伴有瘙痒,以上半身为多。一般在分娩后2~4周内消退,对母亲和胎儿的健康无影响。一般无需治疗,只需注意皮肤清洁,避免搔抓即可。严重者可外用克林霉素凝胶,不可擅自使用各种祛痘类产品。
日常生活如何处理呢
一、定期做产前检查,重点监测血总胆汁酸水平和肝功能。
二、30周以后每周胎心监护1-2次,坚持每日自行数胎动,若病情加重则需住院治疗。
三、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选择最佳的分娩时机和方式,以安全生下健康的宝宝。
四、精神紧张及情绪激动会加重瘙痒。所以孕妇首先要保持良好心情状态。
五、避免搔抓止痒。因为不断搔抓后,皮肤往往发红而出现抓痕,使表皮脱落出现血痂,日久会导致皮肤增厚、色素加深,继而加重瘙痒,甚至还能引起化脓性感染。
六、勤换内衣内裤。穿纯棉的衣物,避免化纤织物与皮肤发生摩擦。
七、洗澡时切忌用温度过高的水或使用碱性肥皂,因为这样会加重瘙痒。
八、防止食物因素的刺激,如少吃辣椒、生姜、生蒜等刺激性食物及海鲜。
九、药物治疗。全身瘙痒孕妇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十、局部处理:局部瘙痒可外涂薄荷酚、樟脑霜、樟酚酊、樟脑扑粉。外用炉甘石洗剂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止痒效果。
总之,孕期无小事。千万不要抱着能忍则忍,能拖则拖的心态,以免酿成悲剧。妊娠期皮肤瘙痒的孕妇,可以找皮肤科医生或产科医生检查清楚,进行对症治疗。祝所有准妈妈和宝宝都平安健康!
?
=
陈平医师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