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楠是属于古代的珍宝,那樟就是近现代的宠儿。楠是中华文化的私藏,樟却改变了人类文明。樟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既是近代西方工业化的进程,却也是近代中国多舛命运的缩影。
樟(CinnamomumcamphoraL.)属于樟科樟属的成员之一,叶有着樟科中常见的三条明显的叶脉,花是樟科典型的淡黄绿色不起眼小花,果是樟科典型的紫黑色小浆果,有一个果托。
樟(Cinnamomumcamphora)的叶、花和果实,果图自维基百科,CC
年之前,樟只是亚洲东部众多树木中普通的一员,樟比其它樟科植物更耐低温,分布范围也更广。南到越南,北至韩国和日本,从海平面到海拔米,到处都有樟的身影。也难怪春秋时期国人就已经知晓这种树木,称之为“章”或”豫章“。至于得名的原因,李时珍解释为樟的树干纹理排列工整,所以称为”章”。不过从楠篇我们就知道李时珍在说文解字上的自己脑补的太多,这个说法也值得怀疑。
樟在南方乡土文化中有重要地位,不少客家人的村落中都会有一棵大树作为祈福的对象,称为“伯公树”。樟便是“伯公树”里常见的一种,仔细看看树皮纹路,确实有几分工整,图自维基百科,CC
樟科植物以有各种挥发物质带来的独特气味闻名,这些化学物质帮助植物远离病虫害的侵袭,樟独特的香气来自一种叫樟脑的萜类化合物。尽管樟作为植物和木材的记载很早,但直到北宋才有提炼樟脑的记录的记录。胡演升《炼仙丹秘诀》中详细介绍了提炼方法:“用樟木新者切片,以井水浸三日三夜,入锅煎之,柳木频搅。待汁减半,柳上有白霜,即滤去滓,倾汁入瓦盆内。经宿,自然结成块也。”
樟脑沙,自维基百科,CC
气味猛烈的樟脑不仅吸引着国人,也随着贸易来到印度、到中东再到欧洲,作为高级的甜味剂和调料为贵族享用,林奈也得以能早在年的第一版《植物种志》中就以樟脑“camphora”命名了樟。樟脑的英文单词“camphor”在欧洲各国语言中有些不同的拼法,在梵语中是“karpūra?”,在高棉语中是“kāpōr”,但追踪本源都始于马来语“Kapur”的音译。
《植物种志》中对樟的拉丁文描述,林奈最开始把樟归在了月桂属(Laurus),开放版权
可是马来群岛既不产樟也不产樟脑,“Kapur”在马来语中原本指的是龙脑香科冰片香属(Dryobalanops)的几种树木和从中提炼的白色结晶——冰片(Borneol)。考虑到冰片早在隋唐时期就已传入中国——称之为“龙脑”或“片脑”,而樟脑要到宋朝才开始使用,提炼樟脑的原初动力确实可疑。
婆罗洲雨林中高大的冰片香属乔木,但很多其它属的龙脑香科植物中也含冰片成分
《本草纲目》记载了奸商用片状的樟脑假冒冰片的情况。而清朝的《广东新语》也提到:“龙脑香,出佛打泥(马来半岛某古国)者良,来自番舶,粤人以樟脑乱之”。樟脑在中国最早恐怕是以冰片的廉价替代品出现的。不过从化学成分来看,冰片和樟脑几乎就是一个东西,樟脑一步简单的还原反应就可以得到冰片。再加上樟远比龙脑香科的植物更易获取,樟脑逐渐取代了冰片的位置也顺理成章。
樟脑(左)和冰片(右)的化学结构和转化,图自维基百科,CC
南方大树中提炼的白色物质本可以继续安静的调味,提神,驱虫。但年之后,樟的命运因为樟脑迎来了第一个转折。这一年,人类发明了第一种热熔性塑料——赛璐珞(Celluloid)。这种容易被加工成各种形状的新材料迅速风靡西方。赛璐珞作为象牙的廉价替代品,被大规模的用到纽扣、首饰、玩具、日常用品、乐器和家具的镀漆上。
大约-年间,赛璐珞制成的防水衣领广告,图自Flickr,CC
樟脑正是合成赛璐珞必须的配方之一,虽然樟不是唯一含樟脑的植物,但却是樟脑最为便捷的来源,蓬勃发展的工业对樟脑的需求大增,樟也一跃成为重要的经济树种,大量的樟遭到砍伐。中国作为樟最主要的分布区,自然成为了各国觊觎的对象之一。
产樟脑成分的植物有很多,除了樟之外,最为我们熟悉的就是原产地中海的调料迷迭香(Rosmarinusofficinalis),但这些植物都不能像樟一样满足工业需求,自维基百科,CC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签订的《天津条约》打开了中国南方更多的通商口岸,在台湾的台南、高雄、淡水和基隆四个口岸中,樟脑很快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商品,占据了樟脑世界出口量的一半,西方商人大为获利。
清政府很快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并于年宣布樟脑“官办”,即只有政府才有权收购和贩卖樟脑,外商只能以固定价格在口岸购买,利益受损的英商在漫长的谈判无果后向军方求助,英国海军于年底进攻台湾彼时的台湾首府安平(今台南市),史称“樟脑纠纷”。战争只进行了一个月便以清军战败告终,双方签订了《樟脑条约》,英国获得赔款并重获了樟脑采购权。
摄于年,在樟脑纠纷中被英国炮击摧毁的安平古堡,该古堡最早为17世纪荷兰殖民者兴建,年前早已废弃被用做军火库,图自维基百科,CC
然而经过几十年无节制的开采,平原地带的日渐稀少,伐木工们只能向山区密林中进发。进入台湾原住民的领地,伐木工流血死伤事件不断,清政府不得不派遣专门的武装部队护送。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借机以补充军饷开支为名向樟脑征税,变相再次掌握了樟脑采购权,而英商明白自己确实不能提供这样的军事支持,只能忿忿接受。然而此时已经到了年,甲午年转瞬即至。
年的《马关条约》让台湾进入了日治时期。日本殖民政府对于樟脑更加重视,不仅采取了政府垄断经营,研发提炼樟脑新技术,更在各地大力植林,补充樟资源。很快,台湾产的樟脑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远超其它地区,成为了樟脑第一大产区,日本也垄断了全球超过百分之九十的樟脑出口。
日本殖民时期樟脑产业为政府垄断,从事樟脑行业的工人被称为“脑丁”,通过特殊行业考试之后方颁发牌照为“脑丁牌”,图自维基百科,CC
垄断樟脑只为了造日用品么?不不不,在日本殖民台湾的大约十年前,人类研制出了第一款无烟火药,樟脑是无烟火药中的稳定剂,起着保持燃烧匀速进行的作用。和沿用了近千年的黑火药不同,无烟火药燃烧时不会产生大量阻挡视线的浓烟,燃烧后的固体残留物也大大减少。这样不用每次开枪后等待浓烟散去再进行下次射击。
年在比利时进行的滑铁卢战役历史重演,重演真实还原了黑火药战争中烟雾缭绕的场景,图自维基百科,CC
更为重要的是,无烟火药没有爆炸性,燃烧还能为子弹提供了更大的推力,射程更远。火药燃烧后固体残留物大为减小,枪管阻塞的概率也相应减少。无烟火药的发明实际上提高了武器的安全性和性能,给了自动、半自动武器进一步提升效率的空间。随着武器效率越来越高,弹药需求越来越多,战争也越来越残酷。而在随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全世界都见证了武器升级后战争带来的梦魇,樟的命运也即将迎来第二次转折。
艺术家RobHeard的作品,《索姆河战役的裹尸布》“ShroudsofSomme”,直观的呈现了一战中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中英军第一天阵亡的一万九千余名士兵,而这场战役持续了四个月,双方共伤亡万人,图自geograph.org.uk,CC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作为协约国的一员,停止了对同盟国出口樟脑这一重要战略物资。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同盟国化学家成功攻克了樟脑的人工合成,为了阻止合成樟脑的研发,日本主动把樟脑价格下降到原来的一半,然而于事无补,随着人工合成技术的完善,合成樟脑迅速占领市场,天然樟脑无法同廉价的工业合成品竞争,台湾的天然樟脑产业也很快跌入谷底,不复往日辉煌。
樟生南国,但樟脑的人工合成却需要北方的帮助,多种松科植物的分泌的树脂提炼出的松节油是人工合成樟脑的必备原料,图为长苞冷杉(Abiesgeorgei)
而樟脑通过工业合成,终于不再受到其自然属性的限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工樟脑,化为堆积如山的弹药,从一战到二战,从 越南战争中东战争到卢旺达苏丹南斯拉夫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带走了亿万士兵和平民的生命。只要战争继续,就有对樟脑的需求。至于赛璐珞,由于易燃和性能不稳定很快被更高级的塑料材料替代,曾经制造一切日用品的赛璐珞,现今几乎只剩下了乒乓球和吉他拨片还在使用。
而人类对樟的需求自然不复往日的疯狂,樟得以休养生息,掩藏起了这段历经半个多世纪波澜,又回到了岁月静好的人设,贩卖起了天然、健康的生活理念。优美的树形广受欢迎,作为行道树和景观树郁郁葱葱地长满南方大街小巷。超市、淘宝店和南方的各个景区小店,大抵都有摊位卖樟木粉和樟木条,店家会说这香樟放到衣柜里不仅驱虫而且清香安神。而樟脑球,不管是衣柜里还是小便池里,多半不含樟脑,而是萘,除非专门去买天然樟脑制成的樟脑球。
樟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下篇是樟科三篇的最后一部分——桂,终于要说点轻松的了。
相关阅读:樟三篇之楠木何所
参考文献和更多阅读: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刘广定.().中国科学史论集:第16章:中国古代炼制金丹器具的一些问题.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Camphor.inWikipedia.retrieved/07/25,from白癜风的症状图片初期白癜风用什么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