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的灵魂,风韵永存》
文
簌簌
1
我手里的这本《张爱玲散文集》是上高中时在旧书摊上淘来的。很古旧的装帧,书页早已泛黄、书角也卷了边,但我依然视若珍宝。
二十多年来,经过高中、大学、工作、结婚生子,家是搬了又搬,唯独这本书竟像珍存的日记本一样一直在身边。打算开始簌簌朗读的那一刻起,就决定必定要从张爱玲的散文开始。因为,她的文字影响了我的整个青春。
提到张爱玲,大家多是 “我最初的回忆之一是我母亲立在镜子跟前,在绿短袄上别上翡翠胸针,我在旁边仰脸看着,羡慕万分,自己简直等不及长大。我说过:“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十六岁我可以吃粽子汤圆,吃一切难于消化的东西。”
因为张爱玲,我才知道女孩子的爱美原来是能够暴露在阳光下的美好而骄傲的事。
2
我从小就爱美,喜欢艳红的指甲油和口红,喜欢一切闪亮艳丽的饰品、喜欢漂亮的衣服。
清楚地记得我才只有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在同院的小伙伴家玩耍,爷爷从外面回来和路遇的街坊站在院子里寒暄,恰巧就在小伙伴家的窗边。街坊问爷爷:“你这篮子里都买的什么啊?”爷爷说:“你看看,还不都是给我们家那个小妮子买的,这是指甲油、这是口红,这口红还非得要变色的才行,唉,把我跑了一个上午才买到!”
听到这些,我当时瞬间就羞红了脸,头也不回的便溜回了家。然后在家气鼓鼓的埋怨爷爷怎么会把这些事儿告诉外人,就好像自己的短处完全被公布于众,竟生生的哭闹了一个下午。
还有一次我穿了件喜欢的不得了的亮紫色的衣服,是当时最流行的泡泡袖,满满的缀着亮闪闪的珠片。而这样的衣服只有放在衣柜、放在枕边才会让我愉悦满足,因为穿着这么闪亮耀眼的衣服我总是连头都不敢抬的。
好不容易鼓足勇气穿去学校,同桌却一脸惊讶的大叫:“哎呀!你居然穿和顾姚一样的衣服!”而我瞬间便手足无措。
顾姚是我们学校校长的女儿,一个美艳活泼的全校皆知的女孩儿。和她穿同样的衣服,我有种要马上逃开的羞愧感。
3
那时,我就是这样一个爱美,可却把爱美当做羞耻的女孩子。
指甲油一遍遍的细细涂上,只为自己一个人偷偷的欣赏,在人前是必定不敢伸出手的。自己会比着自己在画纸上画的衣服样式在家里的穿衣镜前穿搭比划,可设计的图样也从不敢示人。
我至今还记得我也曾用家里的窗帘布裹出一件晚礼一样的拖地长裙,可那时我根本不知道斯嘉丽,更不知道那些穿着晚礼服和高跟鞋的女人是怎样的美艳与高贵。
我只知道教科书里的规范、学校里的规则、父母的要求和青春岁月的按部就班。而我对好女孩的认定也完全来自于这些规范、规则和要求,我以为好女孩就得是生的明眸皓齿、口齿伶俐,是总被老师表扬示范的,也以为只有好女孩才有资格爱美。
是张爱玲的文字唤醒了我去打开窗户迎接阳光,也是她的文字让我知道了女孩子为什么必须就得漂亮、乖巧、优秀?为什么就不能虚荣、世俗、不漂亮?她在文章里从不掩饰自己对服饰的热爱和在意,也从不回避自己对金钱、享乐的追求与热烈,她和她笔下的人物一样,都有着小市民般的通病,就像她写的:
“每一次看到‘’小市民”的字样我就局促地想到自己,仿佛胸前佩着这样的红绸字条。”
而正是这样小市民气息才让她文中的人物形象赋予了更生活化的味道、更真实也更亲近。
其实做人也是一样的,生活中如果总是时刻以规范要求的标准呈现世人,也总以为被规范要求的标准才是优等,那岂不活的压抑辛苦。尤其是女人,若想掩盖着内心那份不在规则上的悸动,该会有多么压抑卑微。
4
因此,我在张爱玲的文字里渐渐成长,渐渐理解这个世界的不同与多样,渐渐试着放飞女孩子该有的华丽梦想和多姿多彩,也渐渐更加喜欢张爱玲的华丽与张扬、细腻与敏感。
她的华丽与张扬就像她的文字,处处透着真性情。
她喜欢用华丽唯美略显浮夸的辞藻,她会用“阔的荒唐闪烁”来写西班牙的暴富,会用“有计划的阴谋”来写印象中西方的交响乐,会用“雪亮、绝细、快要烧断的线”来写夏天的日子,会用大量的细致笔墨来描写服饰和饰品的细节。
她喜欢用跳跃惊艳却总是恰到好处的比喻。她把生命比作一袭华美的袍,却爬满了蚤子;她把日子比作晒在老棉鞋粉红绒里子上的阳光,温暖而迟缓;她把回忆比作樟脑的香,快乐而又忧愁。
她的思维总在跳跃着、奔跑着,是那样的随性随意随心所欲,就像她穿“最刺目的玫瑰红印着粉红花朵,嫩黄绿的叶子”图案的衣服、就像她发明旗袍上套短袄的穿法、就像她喜欢任何浓烈的颜色一样。
她的细腻与敏感成就了她的文字,在任何细微处都能找到生活的情绪。
她的文字里没有宣扬的道德规范、没有条条框框的恪守与遵从,但却又无形的指引着你去追寻美、追寻爱,她的文章总能从生活的细碎处着眼,她谈跳舞、谈女人、谈画、谈写作、谈吃穿、谈周围的人事……所有的经过都会成为触动她的引子、所有的存在都有着或快乐、或忧愁的情绪。
她是那种夏天草席上一堆折的齐整的衣服都能带给她欢愉的人,是那种一件穿也穿不完的穿着的碎牛肉色的棉袍都会让她自惭形秽整个青春期的人,是那种因为整幅丝绒衣服就喜欢姨太太胜过亲生母亲的人,是那个这世上最简单却最深情的人。
文章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5
张爱玲之后,许多人都在研究她、评论她,有欣赏、有批判,有关于她的文章的时代内涵、有关于她的出身的深刻影射、有关于她的爱情的入骨的分析,但我唯独只关心她的文字中的小女人的情怀,你定会说我肤浅吧?
其实,就像初读张爱玲的文章一样,我也曾觉得她是一个醉心于遣词造句的女子,遥远且迷离。但读的久了,就会觉得虽遥远但却依然觉得似曾相识、虽迷离但却总能感到有情绪交流,纵使是隔了半个多世纪但却总能从她的文字里读出自己恰当的心情。这或许就是因为她那份执着的小女人情怀、她那份简单和深情而不经意间成就的永恒吧?
就像一个女人,初看你会觉得她是肤浅简单甚至是虚荣世俗,但那或许只是你看不懂罢了。可是女人,又何必让人一眼就看懂?
最后,借一句余秋雨先生的话表达我的心情:
“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颗敏感的灵魂,一种精致的生态,风韵永存……..”
作者简介:簌簌----用声音和文字记录生活,只为发现生活中的更多美好,因为爱、因为温暖......
喜欢这篇文章可以转发,我在短文学等你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