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自己成就孩子
图/文
网络
9月6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禁止18岁以下青少年使用含可待因的感冒药药品。
公告要求,对含可待因感冒药药品说明书进行修订:将“禁忌症”及“儿童用药”中相关内容均修订为“18岁以下青少年儿童禁用本品”。
此前,国家药监局已明确规定,含有可待因的感冒药禁用于12岁以下儿童,此次修改将年龄限制提高到了18岁。
长期滥用可成瘾
可待因是吗啡的亲兄弟,止咳效果明显,常常用在止咳药中。但是,要发挥止咳效果,可待因要在体内转化为吗啡和类似物,这就埋下了隐患:
一旦滥用或长期超剂量使用,可待因是可以上瘾的。另外,还有可能导致多汗、情绪激动、睡眠障碍以及骨质疏松。
不同人对可待因的代谢能力不同。有些孩子吃了含可待因成分的药物,体内代谢的速度快,能够迅速形成吗啡及类似物,带来呼吸抑制甚至死亡的风险。
所以,这次药监局把禁用的年龄上调,避免青少年滥用和成瘾,是很有必要的。
资料图杜燕 摄
另外,可待因还可能导致极度嗜睡、呼吸抑制、意识混乱等不良反应,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未成年人的咳嗽大多是有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等原因导致的,顽固性的咳嗽比较少见,所以最重要的还是找出咳嗽背后的原因,只要针对性地治疗,咳嗽这个症状就会很快缓解。
浙医二院药剂科何巍副主任药师说,一般含有可待因的药物都会明确标注,家长买药用药时可仔细查看说明书。但有些药物标注的是罂粟壳、复方樟脑酊等成分,这里面也可能含有可待因或类似成分。
目前含有可待因和吗啡成分的中成药,并未像西药一样管理严格,很多还能在药店买到;另一方面,中成药的药品说明书一般也不会明确标记处有效成分为可待因或吗啡,迷惑性很高。
加之许多此类的止咳药,是以糖浆的形式出现的,口感好,宝宝也容易接受。所以,爸妈在给宝宝买止咳药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如果药品中标注了罂粟壳、阿片粉、樟脑酊,最好不要给孩子吃。
常见含可待因类似成分的止咳药物
其实,对于6岁以下的孩子,美国儿科学会是不推荐使用非处方的感冒药和止咳药的,我们没有必要为了不确定的治疗效果,让宝宝冒比较大的风险。
2岁以下的婴幼儿无需止咳
浙江大医院副主任医师王颖硕说,现在儿科临床上很少给儿童使用含可待因的止咳药物。而且很多时候,孩子咳嗽并不需要用药。咳嗽和发烧、打喷嚏等很多生理反射一样,都是身体的一个保护性动作。
他介绍了咳嗽的全过程:上下呼吸道受到异物、痰液、细菌病毒等的刺激之后,中枢进行处理,最后气道内的肌肉收缩,将气道里引起不适的东西排除,从而保证气道畅通,保护了气道。“如果盲目使用镇咳药物,不让气道里的异物排出,反而可能造成窒息的风险。”
王颖硕建议,2岁以下的婴幼儿,不要使用任何中枢性止咳镇咳药物。如果担心宝宝难受,可以用叩背、吸痰、雾化等物理方式来缓解。
2岁以上的儿童,如果咳嗽时间过长、严重影响到生活,比如无法入睡、不能吃饭,那可以使用一些稀释、溶解粘液的化痰药,帮助痰液的排出。
何巍说,不包含可待因的化痰药药物中,2岁以上可使用氨溴索,4岁以上可使用桃金娘和桉柠蒎。
某些成分过量会引发肝脏衰竭
王医生还提醒,儿童感冒应该使用单一成分的感冒药,避免复合型感冒药,以免和其他药物叠加使用,造成重复用药。
比如说,有家长同时给孩子吃泰诺儿童感冒糖浆和退热药百服咛,这两种药里都包含“对乙酰氨基酚”这个退热成分,叠加之后“对乙酰氨基酚”使用过量,对肝脏造成了损伤。
前不久还有一个惨痛的新闻,27岁的年轻人各种感冒药混着吃,结果“对乙酰氨基酚”严重超标,导致中毒性肌溶解和肝肾衰竭,最终死亡。
资料图尚虹波 摄
王医生说,对乙酰氨基酚是否造成损害,与患者服用的剂量密切相关。成人一次服用10~15g就会引起肝毒性;20~25g或更高的剂量可能致死。
他建议,4岁以下的婴幼儿,不推荐复合型成分感冒药;4岁以上的儿童,应遵循医生嘱咐,服用合理的剂量。
以下是常见感冒药中,“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
克感敏(毫克/片)
泰诺(毫克/片)
泰诺林(毫克/片)
散利痛(毫克/片)
必理通(毫克/片)
快克(毫克/片)
感通片(毫克/片)
维C银翘片(毫克/片)
感冒灵颗粒(毫克/袋)
日夜百服咛(日片毫克/片,夜片毫克/片)
白加黑(日片毫克/片,夜片毫克/片)
列入“黑名单”的儿科药品
当然,看到上面一些熟悉的药品名字,不少家长吓出一身冷汗,其实,“慎用名单”并非全不能用,医院的医生指导下使用药品。
END
编辑
麓麓校对
周周
商务合作
回复关键字看系列文章
理实班
招生政策
中考须知
学科知识
小升初
家庭教育
新生分班
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