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的前世今生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的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这是中医用药的特点之一,炮制工艺的确定以临床需求为依据,其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中医药标准化的大浪潮下炮制体系仍未健备完善,回顾中药炮制的发展,不由对前人做出的贡献,产生敬佩!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

中药炮制产生,首先要有中药的发现与应用,由此便可追朔到原始社会。原始社会药食同源,人类为了生存,在生活过程中,猎取鸟兽、采摘草木充饥,在这过程中常会发生误食食物导致中毒,但又发现,某些食物可使疾病逐渐减轻或者消失,于是慢慢积累了对一些药物的认识,药物便开始从食物中搁置出来。人类为了服用药物,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洗净、劈开、打碎、用牙齿咬成碎粒等,这样就产生了中药炮制的萌芽(净制、切制)。

火的发现是中药炮制形成的关键,火的发现和利用,使人类逐步从生食过渡到熟食。一些制备熟食的方法被应用于处理药物,使其也有了生、熟之分,如炮、烧等。最开始的炮制叫炮炙,“炮”是用烂泥涂裹食物置火中煨烤,《诗·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孔颖达疏:“并毛而炮之。”《礼记·礼运》:“以炮以燔,以亨以炙。”郑玄注:“炮,裹烧之也。”亦指径将东西放在火中或带火的灰里煨熟,《风俗通·皇霸·三皇》引《礼含文嘉》:“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复腹疾。”宋洪迈《夷坚乙志·闽清异境》:“俄一人自外荷鉏至,架鉏於门上,趋近附火……袖中出芋十枚,炮熟,指其半与僧,自食其半。”而“炙”从肉从火,小篆字形,肉在火上烤,本义是烧烤,把去毛的兽肉串起来在火上薰烤。由此火的发现和利用产生了中药炮制的雏形(火制)。

饮食文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酒作为辅料被应用于炮制药物,充实了中药炮制内容(辅料制)。陶器的制作,就有了可以存放食物和烹饪的器具。人们可以使用陶器作为药酒浸泡的容器,利用砂锅、陶罐煎煮药物,作为蒸、煮等的炮制器具(水火共制)。此时,为中药炮制形成具备了条件。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

①春秋战国至宋代,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

现存对中药炮制的文字记载始于《五十二病方》。《五十二病方》是~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重要古代方药资料,除收载医方外,并对中药炮炙有详细的记载,方中不仅有“炮、熬、煮、炙、煅……”等术语的应用,而且还有操作过程的记录。战国时代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其治疗“目不瞑”的秫米半夏汤中就有“治半夏”的记载。

(半夏)

“治半夏”即为修治过的半夏,生半夏毒性大,以“炼治”来减低毒性,可见当时已注意到有毒药物的炮制。《素问?缪刺论》中所说的“角发”“杨治”即是最早的炭药一一血余炭(健康人之头发制成的炭化物,“发为血之余”)。我国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序例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勿合用也”。表明当时预治疾病已经使用了药物常规炮制品。

到了汉代,据有关资料记载,炮制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炼、煮沸、火熬、烧、斩断、研、锉、捣膏、酒洗、酒煎、酒煮、水浸、汤洗、刮皮、去核、去翅足、去毛等。同时,炮制理论开始创立。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古代炮制文献的整理,发现许多炮制方法与当今不同,应注意区分。《伤寒论》中有“巴豆,熬,去油”,“虻虫,熬,去翅足”,“白粉熬香”,“杏仁,熬黑”等,如果我们用今天这个“小火慢慢煮”来解释这个“熬”的话就很难解释了。西汉杨雄《方言》:“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关西陇冀以往或谓之焙,秦晋之间谓之炒”,“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没说熬加水,就是只用火而使五谷干燥。

在南北朝刘宋时代,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问世,记载的炮制方法主要有蒸、煮、炒、焙、炙、炮、煅、浸、飞等。该书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某些炮制方法,现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在科学文化较发达的唐代,中药炮制更为人们所重视。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诸经方用药,所有熬炼节度皆脚注之,今方则不然,于此篇具条之,更不烦方下别注也。”唐代的《新修本草》是中国的第一部国家药典,标示有药物炮制的方法,是炮制技术受到政府保护的开端。书中收载了很多炮制方法,如煨、燔、作蘖、作豉、作大豆黄卷等,并记载了丹砂、云母、石钟乳、矾石、硝石等矿物类药的炮制方法,首次规定炮制辅料用酒、醋,应“唯一米酒、米醋入药”。

(淡豆豉)

中药的炮制在宋代发展较快,宋政府颁行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设有炮制技术专章,提出对药物要“依法炮制”、“修制合度”,将炮制列为法定的制药技术,对保证药品的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至宋代,新的炮制技术和炮制品的增加,形成了规律的炮制通则,为后世的炮制理论形成奠定了基础。

②金元明清时期,炮制的理论形成与扩大应用时期

金元时代,中药炮制的发展较为突出的是理论研究。如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引用李东垣用药:“黄芩、黄连……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腾也;咽之下,脐之上,须酒洗之;在下生用。大凡生升熟降,大黄须煨,恐寒则损胃气,至于川乌、附子须炮以制毒也。”“当归酒洗取发之意,大黄酒浸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等,均为有关中药炮制理论的重要论述。

(酒大黄)

中药的炮制在明代发展较为全面。在理论方面,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曾系统地论述了若干炮制辅料的作用原理,如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软坚,醋制入肝经止痛,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炙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制曝,并解毒至令平和……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设有炮制专项,其中很多药物,如木香、高良姜、茺蔚子、枫香脂、樟脑等的炮制方法都是李时珍个人的经验记载,其中多数制法,至今仍为炮制生产所沿用,如半夏、天南星、胆南星等。

(胆南星)

缪希雍所撰的《炮炙大法》,收药种,总结“炮炙十七法”,是继《雷公炮炙论》之后第二部炮制专著。

清代专论炮制的书籍首推《修事指南》,是由张仲岩将历代各家有关的炮制记载综合归纳而成,为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该书详细记载了种炮制方法,系统地叙述了各种炮制方法,条目清晰,较为醒目。张氏认为炮制在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他说:“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无验也。”在炮制理论上有所发挥,如提出:“吴茱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气,猪胆汁制泻胆火而达木郁,牛胆汁制去燥烈而清润……炙者取中和之性,炒者取芳香之性……”等炮制作用。

金元明时期,中药炮制在原来单品种药物的炮制技术、各类药物的炮制通则,炮制前后的不同功效阐述等基础上近一步归纳总结形成理论,成为中药炮制的理论的形成时期。清代的中药炮制因为有了明代的总结归纳的炮制基础理论,医药学家在临床辩证治病、组方用药时可在炮制理论指导下,改进和创新炮制方法,拓展药物的炮制品种,以应用于不同病症和不同方剂的配伍。说明中药炮制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在中医临床上已经被医药家充分认可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③现代,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近代,由于反中医浪潮等原因,炮制技术未得到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中药炮制事业,使中药炮制事业发展很快。各地有关部门都对散在本地区的具有悠久历史的炮制经验进行了文字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全国大部分地区制订、出版了炮制规范。同时,国家在药典中也收载了中药炮制内容,并相继出版了一批炮制专著。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药炮制经验集成》,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药炮制学》等。

新设备、新工艺的探索与应用近些年来,许多专家学者探索应用新设备、新工艺,对一些传统的炮制方法进行改进,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例如:利用远红外线及微波具有穿透能力强、加热速度快且灭菌效果良好的特点,改用远红外线烤箱或微波炉用于鸡内金的炮制,收到良好的效果,且具有省时、卫生方便、无须大小分档的特点。乳香传统的炮制方法是炒后喷醋,杂质去除不完全,且容易黏成团,调配处方不方便。工艺改良后,取乳香敲碎置锅内,加适量水加热,不断翻搅至全部熔化沸腾,刺激性浓烟随水蒸气逸出,待浓烟淡化倒入一定量的米醋稍搅拌,倒出冷却,敲碎即可使用。此法炮制温度不会太高,清除杂质又不影响疗效,气温升高时也不会再黏成团。

(乳香)

中药炮制学学科的建立及中药炮制相关法规和炮制技术保密要求的完善,将中药炮制推进了新纪元。然而中药炮制仍存在许多问题,如炮制相关标准的建立与推广,目前许多炮制辅料的标准仍是依据国家食品标准,还没有中药炮制自己独立的标准,且各地方标准不一。这些工作都需要我们中药人一步步来努力发展完善。

末雨末雪

赞赏

长按







































白殿风治疗费用
长春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ngnaoa.com/znyf/20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