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严村,一个像极沈从文笔下《边城》那样的村落,它静静的依偎在衢江樟树湾旁,时间就像流淌江水一样,不经意间就是六百多年。
儿时,夏日炎炎的傍晚,我喜欢跟玩伴一起到江边消暑,或是模仿大人模样坐在樟树根上拿着蒲扇谈笑风生,又或是嬉笑打闹跳进清凉的河水。明镜的衢江湖面,倒影着夕阳的余辉,阔水细沙,风景灵动,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那古树、那翠山、那碧江,让人仿佛置身于黄公望的江南山水图中。
记得儿时上学途中,常能听到江面传来渔夫吆喝着鸬鹚捕鱼的声音,旧时的衢县港多水多,水多鱼亦多,水面上捕鱼的船,我们叫它“航寻”,这种船的船身不大。“航寻”捕鱼不是用网具,而是靠鸬鹚。江南水乡的人是不难见到鸬鹚的踪影:黑色的羽毛在阳光下似身披玄色缎子,闪闪发亮,一对碧眼深沉,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上喙成钩状,初见顿生几份悚惧。曾记得,八大山人朱耷,一生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向清廷臣服,他用泼墨写意的鸬鹚,一只只都是全身玄服,眼珠又大又黑,而且一律顶在上眼眶,傲气逼人,展出了这位明廷后裔愤世嫉俗的个性。童年时,我常见到“航寻”驶进常山港和江山港来捕鱼,船舷两边是用树丫枝做成的支架,上面歇着两排鸬鹚。你看它们:时而张开翅膀扇动,里面脖子下面的嗉囊不停地鼓动,目光慵懒,一副优哉悠哉的神态。但只要渔夫吆喝一声:“伊哟—嗬嗬—嗨”抑扬顿挫的声调犹似吹响冲锋号。同时,渔夫用脚跺响舱板,那些鸬鹚顿时精神抖擞,一跃而起,蹿进水波中,顿时便踪影全无。个别懈怠者,只要渔夫用竹竿一指,也老老实实遁水而去。片刻工夫,船的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鸬鹚接二连三的冒出了水面,带钩的长喙中有各种“战利品”:鲫鱼、鲤鱼、草鱼。这时,渔夫会给它们一点小鱼作为奖赏。或许真有《边城》那样的人家,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条黄狗,以水而生,以水为家。
对故乡的思念,除了那风景灵动的樟树湾和圣湖,深埋在记忆中的就是村庄内的大祠堂、古石桥以及严氏家训。
说起大祠堂的由来,不得不提严氏名士先祖严子陵。严子陵是汉代名士,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乡同学,亦为好友,刘秀即位后,多次聘请严子陵任职,均被婉言谢绝。先祖不慕富贵,不图名利的思想品格,一直受到后世的称誉。范仲淹撰《严先生祠堂记》,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赞语,使严子陵以高风亮节闻名天下。严村严氏子孙,均以严子陵后裔为荣。为此严氏先祖在桐庐建有祠堂,桐江支脉贤川严氏也效仿建祠。
严村的大祠堂始建于明朝天顺年间,距今已有年的历史,严氏后裔祭祖怀念、商议公事、文教娱乐、娶亲归宗都在这里,可谓是严村政治文化娱乐的中心。祠堂坐北朝南,系三进两天井的结构,天井两侧有廊房连接贯通。大门楣重翘角,上书“大宗祠”三字。正厅气势宏伟,对称的四根大柱足有一抱粗,柱顶架有大梁,天井上方正面的“过天梁”横跨东西,上面有精美的浮雕。大堂上书有“山高水长”四字的大匾额。
儿时最盼望的就是过年,而印象最深的就是大年初一,父母会让我们姐弟俩穿上新衣,姐姐怕我淘气,总会牵着我的手,然后跟着同龄人一起熙熙攘攘来到大祠堂,祭拜先祖。祭拜先祖后,我们可以到旁边领取到家族长者给的香甜可口的香饼和馒头。记得那会儿我比较贪食,姐姐疼爱我,总将自己的香饼和馒头分一半给我,看在眼里的父亲不曾制止,会抚摸我额头,然后语重心长跟我说:“志华,要好好读书,当个大学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要记得我们严氏家训是——地贫种松柏,家贫子读书。”
这句严氏家训是告诉严氏子孙,做人做事要自强不息,要有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以至于我之后不论读书还是工作,都尽力将事情做到完美。是机缘巧合也罢,还是命中注定,我现在从事的工作很大部分都跟教育息息相关,或许受父亲儿时对我灌输的那些严氏家训影响。
离开大祠堂,走进茂密的樟树从中,有一条从姚头畈流出来的小溪,在小溪的入江处,架有一座构筑独特的廊桥,桥身一廊两孔,桥面由六块重约3吨的大石铺设而成。在石梁和石梁之间有一定间隔,镶嵌着密密麻麻的小鹅卵石。桥上还建有桥廊,盖瓦挡住阳光和雨雪,两侧有长排座,可供过往村民休憩、纳凉、赏景。
记得年少时,心中烦闷,被琐事所扰时,我喜欢独自来到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古石桥,望着常山港水缓缓的流淌,脚下是那几百年厚厚的历史,心情也就释然了。不愉快的事情就如同过眼云烟一般。现在古桥的外壁爬上了青苔或是绿色的植物,为古石桥披上了一件活泼的外衣,如今的古石桥不仅发挥桥梁交通的作用,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呈现。
明代嘉靖年间,严村发生过一件在戏曲文化届举足轻重的事情,就是我国最早出现而又成熟、完成的戏曲形式,被称为南戏“活化石”的西安高腔在此诞生,由此人们称严村为“西安高腔发源地”。
最近,我热衷读明史,研读不少明朝历史书籍,一有空闲就拿来读,有时候读到深夜或是天明,直到妻子来书房“寻人”,可谓到了疯魔的状态。大家耳熟能详有关明朝历史书籍应该就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书中对于明朝十六位皇帝和王宫贵权的描写引人入胜。我对于明世宗嘉庆皇帝朱厚熜的生平也有所了解,这位皇帝是明朝十六位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共在位45年。在政治上,打击文官势力,严防外戚宦官;在经济上,推行新的赋税制度,减轻民众负担;在军事上,任用戚继光等将领打击倭寇,保护国家领土。创造了“嘉靖中兴”的盛世,也许嘉靖年间短暂的太平盛世给了“西安高腔”形成发展的沃土,毕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政治经济的稳定。
作为生活在严村四十多年的严氏后裔,有时候回到故乡,我一个人走在静僻的古道上,会因江水的清凉,大祠堂的古朴,古樟树的沧桑,老民居的深幽,不由自主的欣喜;也会信口的哼唱,偶尔闪现出的记忆片段,与着澄蓝的天空,一起迷失在故乡自然风光的秀美,以及历史文化的厚重中。
严村,六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像极了一位和蔼可亲又充满智慧老者,虽历经沧桑,白发斑斑,但面对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严氏子孙,无论走到哪里,何时归来,无论经历怎样的迷茫与挫折,只要你没有忘记老家乡土的气息,他总能带给我们无尽的温暖与无穷的力量。严志华,男,衢州市柯城区航埠镇严村人,原衢县航埠中学年高中毕业。现任浙江谦和研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拾方书院院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