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给孩子吃了又一成分被列为18禁,

含可待因类药物禁用范围从12岁以下,扩大到18岁以下,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药物成分中都含有可待因,因此引发的“喝药成瘾”事件屡现报端。滥用药何时休?切莫将药用成“毒”。

上个月,国家药监局发布了《关于含可待因感冒药说明》的公告,决定对含可待因感冒药说明书中禁忌与儿童用药项进行修订,要求明确说明“18岁以下青少年儿童禁用本品”。

而在此之前,国家相关部门就已多次针对含可待因类药物,发文扩大禁用范围:

年4月,国家药监局发文指出可待因是列入《联合国年麻醉品单一公约》中表II规定管制的10种成瘾性较低麻醉药品之一。

年1月,食药监局总局发布《关于修订含可待因药品说明书的公告》,要求注明12岁以下儿童禁用、哺乳期妇女禁用、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12~18岁儿童和青少年不宜使用本品等内容。

年6月就含可待因类感冒药修订说明书,国家药审中心发布征稿意见的通知,经专家论证会表决,认为含有可待因及氢可酮的感冒镇咳药在18岁以下人群中使用其风险高于获益,要求将含可待因或氢可酮的阿片类感冒镇咳处方药适应症范围限制在18岁及以上成人。

说起可待因,或许略感陌生,或者第一个联想到的便是名称相近的海洛因。

然而,翻一翻家里的药箱,这一成分赫然出现在许多常见药物里。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药物成分,竟会惹出诸多争议?

01

喝药成瘾?

可待因等阿片类物质或是罪魁祸首

一些用药成瘾的新闻时常出现在我们身边,而究其背后原因,不难发现可待因这一物质的存在。

可待因、吗啡、罂粟、海洛因等被统称为“阿片类物质”,是从阿片(罂粟)中提取的生物碱及体内外的衍生物,与中枢特异性受体相互作用,能缓解疼痛,产生幸福感(欣快)。大剂量可导致木僵、昏迷和呼吸抑制。

可待因的复方制剂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它是作用于中枢的镇咳成分,临床效果较其他成分更明显,通常用于不明原因的顽固性咳嗽,尤适用于伴有胸痛的剧烈干咳。

此外,可待因也用于中等度疼痛的镇痛,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时的辅助用药,具有镇静作用。

虽然可待因属于成瘾性较低麻醉药品,但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带来的不良反应不容小觑:

包括出现极度嗜睡,心率异常,呼吸受到抑制出现呼吸微弱、不规则,心理变态、幻想、意识混乱等情况,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长期服用还易形成心理依赖,具有成瘾性,其戒断症状类似海洛因毒品。也有案例指出,儿童长期滥用含可待因成分的药物,会造成严重钙流失,影响生长发育。

02

可待因被列入18禁

服用这些药物需警惕

通常,对于药名中含有“可待因”、“待因”的药物,明显含有可待因成分,可通过阅读药品说明书进一步确认,从青少年儿童用药中剔除出来。

而例如强力枇杷露、止咳宝片、复方甘草合剂等止咳药物,药名中没有明确标明,则需进一步查阅药品说明书,是否有标注含可待因成分,或标注有罂粟壳、复方樟脑酊、吗啡等成分,这些成分同样具有和可待因类似的副作用,不要随意给孩子滥用。

爸爸妈妈们需要注意的是,含可待因成分的止咳药只是诸多止咳药中的一类,但无论何种药物,都不可随意滥用。

说宝宝咳嗽总是牵动着我们家长的敏感神经,甚至经常因咳嗽引起一连串的发烧、流涕等病症,因此,常常在孩子咳嗽初期便想着要止咳,把病症扼杀在摇篮里。

诚然,“早发现,早治疗”这个观点非常正确,但我们并无法准确判断,孩子为什么咳嗽,具体病因是什么,盲目凭常识用药,便会面临风险。

美国儿科学会提示,非处方镇咳药对6岁以下儿童无效,还有可能引起非常严重的不良反应,对于咳嗽这种机体保护的自然机制,不必刻意抑制。

咳嗽和打喷嚏一样,是人体自然的应激反应和防御机制,通过咳嗽可以帮助清除喉咙中的刺激物,如黏液、食物或灰尘等等。

而止咳药物通常只是帮助镇静缓解,并不是针对性治疗,甚至会影响异物的排出,或掩盖真实的病情。

因此,针对轻微不频繁的咳嗽,无需刻意抑制,而剧烈频繁的咳嗽,需就医查明原因,谨遵医嘱使用相应药物。

03

滥用药何时休?

切莫将药用成“毒”

滥用药现象在我们身边屡见不鲜,这些场景你是否似曾相识——

牙疼得厉害?吃颗止疼药,还是不行就吃两颗;

最近流感,给孩子喝点板蓝根、蓝芩防病毒;

上火口腔炎症,消炎药吃两颗就好;

……

还记得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药儿园”事件吗?多少幼儿园纷纷被曝出给孩子滥用药物:

甘肃

兰州市七里河区一幼儿园被曝私自给幼儿喂服强效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又名病毒唑),导致多名孩子出现红疹、腿疼、腰疼等不良反应,园方称,给孩子喂药是为了预防手足口病。

北京

一所幼儿园的个孩子在没有感冒的情况下,被园方统一安排吃了2天儿童感冒药,其间,有孩子出现过敏症状。园方解释称,考虑到春季天气变化大,因此给孩子服药以预防感冒。

西安

两所陕西宋庆龄基金会下属的幼儿园从4家医药批发零售企业先后分10次购进“病毒灵”片,在每年春秋两季换季时给幼儿服用,而园方称,药品是免费领取,给孩子们吃药是为了预防病毒感染从而保证出勤率。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药品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它能帮助人们预防和治疗疾病,利大于弊,但另一方面,不合理使用对人体弊大于利,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03

除了止咳类药物

这几类药物也需格外留心

复方感冒药

复方感冒药多含有伪麻黄碱、对乙酰氨基酚、右美沙芬等成分。

伪麻黄碱具有收缩血管、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升高血压、增加心输出量,有一定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过量服用容易出现焦虑、头痛、失眠、心悸、血糖升高等症状,还能诱发心绞痛的发作,严重者甚至发生心脑血管意外。

而对乙酰氨基酚成人用量一天不能超过4克,否则存在肝毒性风险,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和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等特殊人群,服药前应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严格按照用法、用量服用,不可自行增加剂量和频次。

此外,多种感冒药不能随便混合服用,很多人认为这样会使感冒治疗效果更好,但这种做法往往会使药物成分过量,产生不良反应。

抗菌消炎药

抗菌消炎药是很多人眼中的“万能药”,一旦出现感冒、拉肚子、咽喉发炎,第一反应就是要“消炎”,就自行服用抗菌消炎药,殊不知,抗菌药物滥用和过量使用会引发细菌耐药、导致二重感染、损害人体器官等各种不良后果。

一般情况下,只有细菌感染引起的感冒、拉肚子等,服用抗菌药才有效。出现拉肚子、咽炎等症状时,最好经过医生的明确诊断,确实属于细菌性感染时才使用抗菌药,不可盲目自行使用。

除了细菌感染,引起咳嗽的原因有病毒、真菌、寄生虫感染等,还有其它因素如过敏、胃食管返流、吸入异物等。在没有明确咳嗽病因前就使用抗生素,不仅治疗效果不好,甚至可能出现抗生素耐药及药物副作用。

抗过敏药

特非那定、阿司咪唑、氯雷他定、氯苯那敏等抗过敏药,主要用于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

一般来说,连续服用同种抗过敏药,最好不要超过一个月,否则可能引起耐药,使药效下降,其毒性作用也会“积累”。

滥用抗过敏药还可能增加副作用的发生率,如心律失常、体重增加、中枢抑制等。

中药

很多家长排斥西药,一味认为中药就绝对安全,可以放心服用,甚至随意增减剂量。殊不知,中药成分更为复杂,不同药物间的作用也渊源颇深。

正如我们平时看古装宫廷剧里,御医可以通过改药方中的一味药,就可以让治病药变成杀人毒药。

因用药不当,我国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耳聋,每年约名儿童因用药不当死亡。儿童常用“神药”频频被扒皮,合理用药再敲警钟,点此查看详情

育儿路上有困惑?孩子王专业育儿顾问和育儿专家在线答疑,您可以随时随地向育儿顾问及育儿专家提问交流,点此立即提问

?End?

小王的今日福利

▽▽▽▽▽

你标星,我标星,小王干活更带劲

你点赞,我点赞,小王午餐加个蛋

??点击下方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身边的育儿顾问

赞赏

长按







































能治愈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专业权威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ngnaoa.com/zngx/36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