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琴历久不坏的秘密

晋唐以来至今已千五百余年,自唐以降流传至今的诸多古琴已历千年,许多都仍然可以弹奏,处于一种相对比较完好的传世状态,这,主要归功于制琴过程中大量使用的天然大漆的作用。

大漆,也叫生漆,是从漆树上直接割取的一种灰白色的黏稠乳状液,极易氧化,遇空气数秒内即开始氧化,颜色逐渐变深,完全干燥后则变为褐黑色漆膜,致密坚硬,好似一副风雨不透的铠甲,不仅耐磨、防霉、防水,更可耐高温、耐强酸弱碱腐蚀。到目前为止,任何合成涂料都仍无法与这一古老的天然涂料匹敌。

割漆

大漆自身自然是极为坚固,但它又是如何紧紧地附着在古琴的木胎上,历经千年丝毫没有剥落的呢?这就不能不提到中国古代传统髹漆技艺。

漆的工艺相当繁多,髹(xiū)漆、堆漆、剔漆、锥画、戗金、金银平脱、镶嵌等等,构成了五彩斑斓的漆艺宝库。髹,即用毛发制成的毛刷涂抹之意,是将大漆涂在器物表面的专用词,它是一切漆艺的基础。以古琴来讲,髹漆并非简单地将大漆涂在木头上,而是有着精细复杂的工艺步骤。

髤漆完成·黑推光漆

古琴能够历经千年不坏有几重原因:

第一重,是木胎外面粘裹的一层麻布,也就是传统的“披麻、裹布”工艺,这一重保护一方面可以防止木胎的收缩、塌裂等现象造成的漆面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使大漆调制的灰胎更好地附着;

披麻/裹布

第二重,是在大漆中混入鹿角霜或八宝灰均匀的刮涂在裹了麻的琴胚上,这步工艺称为“刮灰”,刮一遍灰需放置1~2周窨干,干后打磨至基本平整再重复刮灰,反复数次,这样制得的灰胎致密、厚实、坚硬;

刮灰/细灰

第三重,有了灰胎的第二重保护,琴已经变得坚固而水火不侵,且琴身的凹凸和瑕疵也已修补平整,可以开始髹漆了,髹漆并不是一遍就可以完成,而是根据工艺不同需反复髹涂、打磨、推光,直至琴面光滑如镜绝无瑕疵,琴身线条完美无差。

髤漆中·黑推光漆

至髹漆完成为止,一床古琴已经层层包裹上厚厚的护甲,完全可以抵御岁月的流逝、环境的侵蚀和常年的琴弦震动了。这个制作过程没有捷径可走,只能依靠持久的细致和耐心逐步完成。这样制成一张琴至少需要一两年时间,但也只有这样的制作工艺,才可以保证新制古琴可以像“大圣遗音”等传世唐琴一样千年不腐。和所有的传统手工艺一样,传统的古琴制作技艺也是一种精致的慢下来的艺术,是没办法快节奏、批量化、流水线生产的。

关于生漆

生漆,俗称“土漆”,又称“国漆“或“大漆”,它是从漆树上采割的一种乳白色纯天然液体涂料,接触空气后逐步转为褐色,2~4小时左右表面氧化聚合硬化而生成漆膜。生漆的经济价值很高,具有耐腐、耐磨、耐酸、耐溶剂、耐热、隔水和绝缘性好、富有光泽等特性,是军工、工业设备、农业机械、基本建设、手工艺品和高端家具等的优质涂料。也是中国传统出口的重要物资之一,以量多质好著称于世。

历史记载

在中国传统家具中,大漆的使用,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就有关于漆树的记载。《尚书·禹贡》曰:“兖州厥贡漆丝”。《山海经·北山经》中说:“虢山,其木多漆棕。英靼之山,上多漆木。”上面所说的兖州、虢山系指山东、甘肃一带多漆树,在几千年前已经用漆丝作为贡品了。

楠杆生漆“明清时期”作为皇家贡品,素有“贡漆”之称,一度曾远销东南亚各国。《贵州府志》、《德江县志》介绍楠杆生漆有特色,品质非常好。有诗赞曰:“生漆净如油,宝光照人头;摇起虎斑色,提起钓鱼钩;入木三分厚,光泽永长留”。

漆液成份

漆树上割出的漆液成份有:漆酚、树胶质、氮、水分及微量的挥发酸等,其中近80%的成份是漆酚。而且漆酚的含量越多,大漆的质量就越好。大漆含氮物质中的酵素,能促进漆酚的氧化,大漆略带酸味的独特味道,就是这样发出来的。

过滤好的生漆

丝线状图案为

氧化变色的生漆与未氧化变色生漆

搅动混合产生的结果

生漆分类

生漆主要分为两类:

大木漆:大多为原始野生,树干较为粗大,所产之漆相对浓稠,干燥性好,黑度大,附着力强,硬度大,耐用性强,是传统出口所需。

小木漆:大多为栽种,所产之漆轻淡,透明度好,光泽好,干燥性略差,附着力不如大木漆。

天然生漆以地域而名的主要有以下品类

毛坝生漆:产于湖北恩施,漆酚含量高、漆膜厚度好、粘度大。光亮度好、燥性好。

城口生漆:产于重庆城口,漆酶含量高、亮度好、漆酸香味浓、干燥快。

安康天然生漆:产于陕西安康,漆酚含量高、酸香味、亮度好、干燥稳定。

贵州天然生漆:产于贵州毕节和铜仁市德江县楠杆乡,漆酚含量高、黑度大、粘度大、干燥特快。

过滤中的生漆

生漆特性

由于生漆的主要成膜物质,漆酚的分子结构含有芳香烃又含有脂肪族长侧链,因此漆酚具有芳香族和脂肪族的双重特性,在漆酶的催化氧化作用下形成漆酚多聚体,再加上长侧链的氧化聚合反应,而形成网状立体结构。因此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

1、耐久性极佳

生漆的漆膜耐久性,早已从出土的文物证实,如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朝棺木和漆器距今已有多年,其漆膜如此鲜艳完整,充分证明生漆漆膜耐水、耐潮湿。

2、耐化学试剂腐蚀能力优良

生漆的漆膜耐酸、耐盐、耐油、耐有机溶剂等性能十分突出,是优良的耐腐蚀涂料。

3、耐磨性好

生漆的漆膜耐磨。可以抛光,这是由漆酚的结构所决定的,由于含有苯核刚性好,硬度高,因此耐磨。

4、耐热性好

生漆的漆膜可以在℃一下长期使用,瞬时可达℃。如加入耐热性颜料填料还可以提高其漆膜的耐热温度。

5、电绝缘性能好

生漆漆膜具有优良的电绝缘性能,在高温和高湿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良好的电绝缘性能,甚至在水中其绝缘性能也能保持最佳状态。

6、生漆漆膜的缺点

生漆漆膜柔韧性较差有脆性;耐冲击性差;生漆漆膜耐强碱性差;另外耐候性差,在阳光照射下易发生失光和龟裂、老化,因为紫外线可使漆酚的碳键断裂,高分子结构被降解而破坏。

生漆色漆

天然生漆对颜料掺入的要求很挑剔,因为天然生漆含有漆酸,而各种盐基性颜料均系金属化合物,凡含锌、钡、铅、铜、铁、钙、钠、钾等金属的颜料,一与天然生漆调合就同漆酸起化学作用,色泽变暗甚至变黑,故不能使用。只有不与漆酸起化学作用的贵重金属如金、银、钦、汞等,才能入漆。

近代从炼焦油过程中提取的有机颜料,非金属性,且耐酸耐碱,则宜于入漆。古代多用矿物盐基性金属化合物颜料,如银朱、赭石、石黄、石青、石绿、铅粉、煤烟等。其实其中除银朱、石黄、煤烟之外,多不宜入漆,故古代漆色较暗。“绿沉漆”之由来即因石绿入漆后颜色灰暗而起。入漆颜料基本上有银朱、立索尔红(西洋红)、镉黄、钛白、酞菁蓝、酞菁绿等。由于钛白和酞菁蓝、酞菁绿等颜料的出现,漆色能调配出多种色彩,再加上运用泥银、泥金,漆艺色彩就更加丰富了。

以上各种颜料,均为干色粉,与漆调合为漆彩,方可用。调制方法是:将颜料置于调漆板上,加入少许松节油或樟脑油(漆器色漆多用广油调色,但因广油入漆易造成漆膜偏软,故制琴用漆以不用桐油保持漆膜坚韧为上),用研磨杵分批研磨,并不时地翻动清理,务必研细,这与色彩的鲜明度很有关系。研细之后,再调入透明漆或红推光漆。一般来说,入漆量不得少于50%,入漆太少,彩漆不够坚牢,入漆过多,则会影响色彩的鲜明度。颜料和漆调合后的彩漆,干后一般较原来的暗。不过,经过一定的时间(数月甚至更长),又会恢复到调制时的色彩,可称“开色”,但如果漆的含量过大,色彩便不会完全还原。

玻璃研磨杵

玻璃研磨杵

天然牛角刮刀/刮楸(qiu一声)

塑料刮刀/刮楸

色漆调制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将颜料粉倒在研磨板上(通常以玻璃板代替),如果是颜料块应先压成碎末、粉状,再慢慢地加入松节油或樟脑油;

2.用非金属刮刀或研磨杵进行圆圈式研磨,并随时搅匀、调和,色粉研磨均匀后再加入透明漆调和,继续搅拌、研磨,直至颜料与透明漆完美调和均匀,达到膏状即可。

在这一步中必须:

反复仔细研磨,消除任何明显的颗粒,使颜料粉与松节油或樟脑油充分完美地结合。

不同的颜料粉所需要的油量不同,将颜料粉研磨成膏状即可。

尽可能多放色粉,少加油。

一般用松节油调色漆,干燥速度略快,用樟脑油来调色漆干燥速度略慢,便于较长时间操作。

漆与色粉的比例一般为6~5:4~5,漆少粉多则漆膜不固,漆多粉少则漆色昏暗。

3.对于色度很强的颜料要适当混合些添加料,一般可用滑石粉,高岭土之类的材料。对于覆盖力强而不透明的颜色也可加入适量的滑石粉、高岭土等,这类材料只起增加体积而不改变色素的作用,可以减弱此类颜色的强度或使不透明色变成相对透明色。

4.研磨含铅、汞等重金属的有毒性颜料(如朱砂、密陀僧等)最好戴口罩或防毒面罩,预防吸入粉末。

5.研磨调制好的色漆,如一次使用不完,可以收入瓷碗中,以保鲜膜覆盖,可保存数周甚至数月仍可使用,再次使用前如已产生漆膜板结情况,需再次过滤后使用。

6.目前市面上有各种成品的大漆色漆出售,虽然使用方便,但多数添加了各种添加剂如桐油等,虽然色泽较艳丽明亮,但干燥后往往会造成漆膜偏软、光泽度不佳、色彩单调选择不多等问题。通常用漆者自己配制的色漆更容易达到个人独特的表现需求,但需要经常长期的实践方能掌握熟练的调色技巧。

成品商品色漆(图片来自网络)

成品商品色漆(图片来自网络)

自调色漆

自调色漆

欢迎







































北京中科白癜风
成都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ngnaoa.com/zngx/15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