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转眼又是中国传统佳节端午了。古人认为“端午”是仲夏的开端,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是不吉之日,天气燥热、虫蛇繁殖,于是人们插菖蒲、挂艾叶,佩香囊、拴彩线,吃五黄、食粽子,用最隆重最热烈的方式来避开五毒、驱邪禳灾。
端午节是一个集祈福消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节俗内容丰富。
习俗之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入口糯米甜,粽叶清香。时光悄然流逝,粽子愈发多样,北方的粽子,多是糯米蘸白糖或红糖食用,南方则有豆沙、鲜肉、蛋黄等多种馅料。悄悄问下,你是甜粽派还是咸粽派?
习俗之赛龙舟“龙舟竞渡"是在战国时代就已有的习俗。纪念型的龙舟竞渡,形成于汉魏六朝,延续至今。自唐朝起,端午竞渡这一民俗统一在“纪念屈原”这个具有凝聚力的主题上。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习俗之挂艾草菖蒲艾草的香味是独属于端午的味道。端午节以艾叶悬于堂中,以艾为虎形,或剪裁为小虎;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榻。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
习俗之饮雄黄酒端午气候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作用,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小孩子则会在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
习俗之拴五色线端午节系五彩绳的习俗起源于汉代,古代五月以其天气炎蒸,疾病易于流行。因而,以彩色丝线系于臂,挂在小孩脖子上,以达成健康成长之寓意。
习俗之挂钟馗画像在中国民间,钟馗是正气、正直的化身。在端午时节悬挂钟馗画像是相沿已久的民俗,人们借以表达祈福纳财、驱疾祛疫、护佑家宅的美好向往。
习俗之佩香囊端午佩香囊既是一种民俗,又是一种预防瘟疫的方法。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如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雄黄、冰片、樟脑等。佩戴在胸前、腰际、脐中等处,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
在当下,传统的习俗大多被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忙碌的工作所挤压,人们对于过节时的习俗选择往往避繁就简。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那深沉持久的文化内涵,早已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的骨子里,无论身在何地都能焕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让我们始终心怀美好,真诚地祝愿彼此“端午安康”!
编辑
综合办公室
原标题:《正是浴兰时节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