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www.xxzywj.com/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如图甲是观察某种物质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如图乙是该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组装甲装置时,应该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装配,并且要先点燃酒精灯
B.甲装置中有石棉网,并“水浴法”加热,都是为了使试管内物质受热均匀
C.该物质是一种晶体,它的熔点是80℃,熔化过程大约持续了15min
D.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2.如图所示,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发现其温度低于0℃。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霜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固形成的
B.形成霜的过程需要吸热
C.冰中加盐提高了冰的熔点
D.如果不加盐,则罐底会出现小水珠而不是白霜
3.细心的小美发现古诗词中蕴含着很多的物理知识,以下是小美对古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水光徵潋滟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D.“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4.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发生了熔化现象
B.夏天从冰箱内拿出来的冰块周围冒“白气”是液化现象
C.冻肉出冷库时比进冷库时重是因为发生了凝固现象
D.严冬户外结冰的衣服干了是升华现象
5.目前家庭汽车越来越普及,以下跟汽车有关的热现象中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降低了混合液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
B.冬天排气管冒的“白气”,全部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
C.空调制冷时,制冷剂凝华吸热、升华放热,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
D.汽车玻璃内表面起“雾”影响行车安全,是车内水蒸气汽化形成的小水滴
6.冷链储运中常用一种装有制冷装置的冷藏车,用于运输冷冻食品和疫苗药品等,制冷装置通过液态制冷剂汽化将车的“热”搬运到外面,实现制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冷藏车厢体应选用导热性好的材料做成
B.液态制冷剂在车厢内汽化吸热
C.车厢内物品表面会有一层白霜,是凝固现象
D.放入车厢内的水在凝固过程中吸热
7.“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深受观众喜爱,对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及其吸放热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该过程放热
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该过程吸热
C.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该过程吸热
D.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该过程吸热
8.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固体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在0﹣35min内对物质加热,得到如图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在15~20min内没有吸收热量
B.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C.该物质熔点为80℃,熔化过程持续了大约15min
D.除图甲中器材外,还需要用到的测量器材有天平和停表
9.对某物质持续加热的某段时间,放在物体中的温度传感器输出数据即时在电脑软件显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这一定是液体加热至沸腾的图像
B.从t1到t2时间段,物质一定是固液共存状态
C.从t1到t2时间段,物质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D.即使t2时刻后还一直加热,物质的温度也不会再升高
10.下列物理现象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吹电扇感觉凉快是因为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
B.手背上擦酒精时感到凉,是因为酒精升华吸热
C.用冰块给发热病人降温,是利用了冰块的熔化时放热
D.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瓶外有小水珠出现是凝华现象
11.以下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寒冷的早晨,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这是凝固现象
B.夏天,揭开棒冰包装纸后,棒冰会冒“白气”,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C.把﹣10℃的冰拿到0℃的恒温房间里,一段时间后,它会慢慢的熔化成水
D.电灯泡用久了,钨丝变细和内壁发黑分别是由于钨丝的升华和凝华而造成的
12.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樟脑球逐渐变小是升华现象
B.电风扇吹风人感到凉爽,是因为电风扇降低了空气的温度
C.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是升华现象
D.往地面上洒水降温,利用了水蒸发吸热
13.下列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其解析正确的是( )
A.夏天,盛冷饮的杯子外壁出现水珠,这是空气液化而形成的
B.寒冬,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撒盐便于除雪,是因为盐可以提高冰雪的熔点
C.被℃的水蒸气烫伤与℃的水烫伤是一样严重的
D.寒冬,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这属于凝华现象
14.下面四幅图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看见的物理现象。对下列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A.图甲,冬天户外活动时,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汽化形成的
B.图乙,树杈上的霜,是空气中水蒸气升华形成的
C.图丙,玻璃上的水珠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D.图丁,灯泡内壁上黑色的钨是钨蒸气凝华形成的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我们凭感觉可以准确判断物体的温度
B.蒸发是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只发生在液体内部的汽化现象
C.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
D.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要放热
16.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断的循环,下列关于水循环说法错误的是( )
A.海水吸热蒸发为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中遇冷液化为小水滴,聚集悬浮在高空形成了云
B.在高空中小水滴如果遇到更加寒冷的气流,就会凝固成小冰珠,可能形成冰雹落到地面
C.冬天,水蒸气在高空急剧降温,会凝固成小冰晶,小冰晶聚集起来变成雪花飘落大地
D.积雪熔化成水后,又汇入溪流,流向大海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7.一支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确的温度计,标准大气压下,在冰水混合物中读数为4℃,在沸水中读数为94℃,用这支温度计测一杯水的读数为31℃,则这杯水的实际温度是 ℃。
18.如图所示是某固体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该固体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该固体吸收热量,温度 (选填“变大”或“不变”);在加热到第15分钟时该物质处于 状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19.如图所示,这是热播电影《长津湖》中的一幅画面,趴在雪地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岿然不动,以坚强的毅力、勇猛的战斗精神取得了胜利!从中国人民志愿军口中呼出的水蒸气在眉毛上结了一层厚厚的“霜”“霜”的形成是 现象。帽沿上悬挂的冰凌是雪先 成水后再 形成的。(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20.年12月26日,湖南普降大雪,长沙交警和公路养护人员为了保障市民的安全出行,防止路面结冰,连夜在城区主干道、高架桥路面上撒盐除冰铲雪。冰是水发生了 现象,撒盐可以 冰的熔点。
21.如图所示,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例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发现水会重新沸腾。这是因为烧瓶内水面上方的气压 (选填“增大”或“减小”),水的沸点 (选填“升高”或“降低”)。
22.如图甲所示是小华设计的简易温度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测温液体的 的性质而制成的,它的测温精确程度与小玻璃瓶的容积和玻璃管的 有关。如图乙所示是气体温度计,当把该装置放在热水中时,该温度计中的管内液柱会向 (选填“左”或“右”)方向移动(该装置所处环境为常温,环境气压保持不变)。
23.如图所示,是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的实验装置图。向烧瓶中注入适量的水,并将烧瓶加热。往瓶口的上方,倾斜着放置一个温度 (填“较低”或“较高”)的金属盘。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金属盘的底部出现大量的水珠。大自然雨的形成与实验展示的水的变化类似:水蒸气与热空气一起上升,在高空遇冷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成小水滴,随着小水滴量的增加,最终形成降雨。
24.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液体的 ,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温度计的单位是摄氏度),图中体温计的温度为 ℃。
三.作图题(共4小题)
25.某市冬季某天某时刻的气温为3℃,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如图所示,请在该温度计的玻璃管内画出液面的位置,并把液柱涂黑。
26.某次实验中,温度计示数为42℃,请用笔画出这个温度值。
27.某同学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测量当天正午与晚上的气温分别是4℃、﹣4℃,请你把两次温度计的示数在图甲、乙中表示出来!
28.如图所示的温度计示数为12℃,请在该温度计的玻璃管内将液柱涂黑。
四.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
29.小华对热现象的有关实验进行如下探究:
(1)若选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加热冰块时所采用的方法为 ;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试管内水的沸腾现象;根据图丙可知,冰属于 (选填“晶体”、“非晶体”)。熔化过程中处于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状态。
(2)完成上述实验后,小强换用图乙所示装置继续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当看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 (选填“大”或“小”),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就表明水沸腾了。图丁水的沸点没有达到℃,可能是当地大气压强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
30.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某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为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由此判断可能是液面上方的气压 (填“高于”或“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2)实验中发现温度计上部出现许多小水珠,小水珠是水蒸气 形成的。
(3)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丙中 (填“A”或“B”)图。
31.如图甲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采用水浴法加热实验装置,图乙是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的图象。
(1)图乙温度计的示数 ℃;
(2)由图丙可知,冰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不变”),冰的熔点是 ℃,第七分钟处于 态;
(3)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 (选填“A”、“B”);
A.寻找普遍规律
B.减小实验误差
(4)冰完全熔化为水后,加热足够长时间,试管内的水 (选填“会”、“不会”)沸腾。
(5)在探究液体沸腾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用相同的加热器对初温相同的甲(g水)、乙(g水)、丙(g煤油)三个相同的烧杯中的液体进行加热,直至沸腾。发现水沸腾后没有达到℃,由此判断当地的大气压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实验后小组同学依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由图象可知,加热初期,相同时间内甲、乙两杯液体温度升高不同是因为它们的 不同;加热初期,相同时间内甲、丙两杯的温度升高不同是因为它们的 不同。甲、丙两杯液体最终温度不同是因为它们的 不同。
32.在“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实验中,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温度的高低有关;
猜想二: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猜想三: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表面积大小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的猜想,小凡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
(1)通过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
(2)通过甲、丁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猜想 。通过甲、乙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猜想 。
(3)小华通过对比丙、丁两图, (选“能”或“不能”)得出液体蒸发快慢跟液体温度有关的结论,原因是 。
(4)将同样质量的水和酒精同时滴在手臂上,发现酒精更容易干,据此可猜测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液体的 有关。
33.保留水分是蔬菜和水果保鲜的一个方面,为了探究“影响蔬菜和水果水分散失快慢的因素”,小军同学作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①:与蔬菜所处环境的温度有关;
猜想②:与蔬菜的表面积有关;
猜想③:与蔬菜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有关。
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小军按图进行了4次实验(实验中的胡萝卜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剖开的胡萝卜均为均匀剖开)。
(1)在上述实验中,实验C的探究方法不正确,原因是 。
(2)这4次实验中,实验 可验证猜想①是否正确,实验D可验证猜想 是否正确。(均填序号)
(3)在实验B中,发现剖开的胡萝卜比未剖开的胡萝卜干瘪,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写出一条即可)。
(4)小军突然想到:下雨后,大雨地面干得慢,小雨干得快。于是他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多少有关,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把相同温度的水分别装入两只相同的玻璃杯中,一杯水多,一杯水少,实验发现水少的杯中没有水时,另一杯中还残留一些水,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多少有关,水越少,蒸发越快。从得出结论环节看,根据“谁先蒸发完,判断谁蒸发快”是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的,理由是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如图甲是观察某种物质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如图乙是该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组装甲装置时,应该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装配,并且要先点燃酒精灯
B.甲装置中有石棉网,并“水浴法”加热,都是为了使试管内物质受热均匀
C.该物质是一种晶体,它的熔点是80℃,熔化过程大约持续了15min
D.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解:A、组装装置是要从下至上组装,先点燃酒精灯的目的是根据酒精灯外焰的位置确定烧杯的位置,故A正确;
B、石棉网的作用是为了均匀加热烧杯中的水,水浴法的目的是为了试管内的物质受热均匀,故B错误;
C、根据图像,该物质具有明显的温度不变的阶段,所以是晶体,该物质在80°C开始熔化,熔点是80°C,根据图像可以看出熔化过程持续了15min,故C正确;
D、晶体熔化时持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D正确。
故选:B。
2.如图所示,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发现其温度低于0℃。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霜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固形成的
B.形成霜的过程需要吸热
C.冰中加盐提高了冰的熔点
D.如果不加盐,则罐底会出现小水珠而不是白霜
解:A、霜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A错误;
B、凝华需要放热,故B错误;
C、冰中加盐形成了混合物,降低了冰的熔点,故C错误;
D、加盐后,混合物的熔点降低,水蒸气遇到温度更低的罐底会凝华为小冰晶;如果不加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仍为0℃,则水蒸气遇到罐底会液化为小水珠而不是白霜,故D正确。
故选:D。
3.细心的小美发现古诗词中蕴含着很多的物理知识,以下是小美对古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水光徵潋滟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D.“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解:A、雨是云层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B正确;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C错误;
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D错误。
故选:B。
4.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发生了熔化现象
B.夏天从冰箱内拿出来的冰块周围冒“白气”是液化现象
C.冻肉出冷库时比进冷库时重是因为发生了凝固现象
D.严冬户外结冰的衣服干了是升华现象
解:A、冰雪融化汇成溪流,冰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故A正确;
B、夏天从冰箱内拿出来的冰块周围冒“白气”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正确;
C、冻肉温度较低,出库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冻肉直接变成小冰晶粘在肉上,冻肉变重,这是凝华现象,故C错误;
D、冬天结冰的衣服干了,是冰直接变成了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故D正确。
故选:C。
5.目前家庭汽车越来越普及,以下跟汽车有关的热现象中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降低了混合液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
B.冬天排气管冒的“白气”,全部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
C.空调制冷时,制冷剂凝华吸热、升华放热,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
D.汽车玻璃内表面起“雾”影响行车安全,是车内水蒸气汽化形成的小水滴
解:A、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能降低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故A正确;
B、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
C、空调制冷时,液态制冷剂在车内热交换器内吸热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汽化,气态制冷剂又由压缩机压入车外的热交换器,在交换器内放热液化,即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故C错误;
D、汽车玻璃起“雾”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附着在玻璃内表面,故D错误。
故选:A。
6.冷链储运中常用一种装有制冷装置的冷藏车,用于运输冷冻食品和疫苗药品等,制冷装置通过液态制冷剂汽化将车的“热”搬运到外面,实现制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冷藏车厢体应选用导热性好的材料做成
B.液态制冷剂在车厢内汽化吸热
C.车厢内物品表面会有一层白霜,是凝固现象
D.放入车厢内的水在凝固过程中吸热
解:A、为保持低温环境,要求运输过程中尽可能不从外界吸收热量,所以冷藏车内的填充材料应选用导热性差的材料,故A错误;
B、液态制冷剂在车厢内由液体变成气态,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B正确;
C、车厢内物品表面会有一层白霜,这些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C错误;
D、冰是晶体,放入车厢内的水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故D错误。
故选:B。
7.“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深受观众喜爱,对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及其吸放热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该过程放热
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该过程吸热
C.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该过程吸热
D.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该过程吸热
解: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该过程放热,故A正确;
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该过程放热,故B错误;
C、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该过程放热,故C错误;
D、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该过程放热,故D错误。
故选:A。
8.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固体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在0﹣35min内对物质加热,得到如图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在15~20min内没有吸收热量
B.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C.该物质熔点为80℃,熔化过程持续了大约15min
D.除图甲中器材外,还需要用到的测量器材有天平和停表
解:A、由图乙可知该固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所以该物质是晶体,物质在15~20min内为熔化过程,要持续吸热,故A错误;
B、该物质是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不变,故B错误;
C、由图乙可知该晶体的熔点是80℃,熔化过程为10min~25min,持续时间15min,故C正确。
D、本实验是探究固体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需要有计时工具和测温工具,不需要天平,故D错误。
故选:C。
9.对某物质持续加热的某段时间,放在物体中的温度传感器输出数据即时在电脑软件显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这一定是液体加热至沸腾的图像
B.从t1到t2时间段,物质一定是固液共存状态
C.从t1到t2时间段,物质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D.即使t2时刻后还一直加热,物质的温度也不会再升高
解:晶体熔化时和液体沸腾时的共同特点都是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题目并没有明确物体最初的状态,所以不能确定AB段是晶体熔化过程还是液体沸腾过程,故AB错误,C正确;
如果是晶体熔化过程,则t2时刻后还一直加热,物质的温度会升高,故D错误。
故选:C。
10.下列物理现象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吹电扇感觉凉快是因为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
B.手背上擦酒精时感到凉,是因为酒精升华吸热
C.用冰块给发热病人降温,是利用了冰块的熔化时放热
D.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瓶外有小水珠出现是凝华现象
解:A、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蒸发是吸热过程,故A正确;
B、手背上擦酒精时感到凉,是因为酒精汽化吸热,故B错误;
C、用冰块给发热病人降温,是利用了冰块的熔化时吸热,故C错误;
D、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瓶外有小水珠出现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A。
11.以下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寒冷的早晨,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这是凝固现象
B.夏天,揭开棒冰包装纸后,棒冰会冒“白气”,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C.把﹣10℃的冰拿到0℃的恒温房间里,一段时间后,它会慢慢的熔化成水
D.电灯泡用久了,钨丝变细和内壁发黑分别是由于钨丝的升华和凝华而造成的
解:A、寒冷的早晨,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这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A错误;
B、夏天,揭开棒冰包装纸后,棒冰会冒“白气”,这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该过程需要放出热量,故B错误;
C、把﹣10℃的冰拿到0℃的房间里,当温度达到熔点时,没有温度差,冰不能继续吸热,冰不会熔化,故C错误;
D、用久了的电灯泡会发黑,是钨丝受热升华变成钨蒸气,然后遇冷在灯泡壁凝华变成固态的钨,使电灯泡内壁发黑,故D正确。
故选:D。
12.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樟脑球逐渐变小是升华现象
B.电风扇吹风人感到凉爽,是因为电风扇降低了空气的温度
C.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是升华现象
D.往地面上洒水降温,利用了水蒸发吸热
解:A、樟脑丸变小了,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A正确;
B、电风扇吹风,人感到凉爽,是因为空气流动快,蒸发快;蒸发吸热,感到凉快;故B错误;
C、严冬,结了冰的衣服也能变干,由固态的冰直接变为气态的水蒸气了,属于升华现象,故C正确;
D、往地面上洒水降温,是利用了水蒸发吸热,故D正确。
故选:B。
13.下列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其解析正确的是( )
A.夏天,盛冷饮的杯子外壁出现水珠,这是空气液化而形成的
B.寒冬,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撒盐便于除雪,是因为盐可以提高冰雪的熔点
C.被℃的水蒸气烫伤与℃的水烫伤是一样严重的
D.寒冬,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这属于凝华现象
解:A、夏天,盛冷饮的杯子外壁出现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杯子凝结成的小水滴,而不是空气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寒冷的冬季,向积雪撒盐,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积雪上撒盐是参有杂质,积雪的熔点降低,使积雪熔化,故B错误;
C、℃的水蒸气液化成℃的水要放热,由于多了水蒸气液化放热这个过程,所以℃的水蒸气烫伤比℃的开水烫伤更严重,故C错误;
D、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粒,故D正确。
故选:D。
14.下面四幅图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看见的物理现象。对下列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A.图甲,冬天户外活动时,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汽化形成的
B.图乙,树杈上的霜,是空气中水蒸气升华形成的
C.图丙,玻璃上的水珠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D.图丁,灯泡内壁上黑色的钨是钨蒸气凝华形成的
解:A、图甲,冬天户外活动时,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液态小水滴,是口中呼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图乙,树杈上的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B错误;
C、图丙,玻璃上的水珠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
D、图丁,灯泡内壁上黑色的钨是因为钨蒸气凝华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我们凭感觉可以准确判断物体的温度
B.蒸发是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只发生在液体内部的汽化现象
C.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
D.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要放热
解:A、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要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需要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主观感觉有时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故A不正确;
B、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而沸腾是在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故B不正确;
C、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故C正确;
D、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要吸热,故D不正确。
故选:C。
16.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断的循环,下列关于水循环说法错误的是( )
A.海水吸热蒸发为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中遇冷液化为小水滴,聚集悬浮在高空形成了云
B.在高空中小水滴如果遇到更加寒冷的气流,就会凝固成小冰珠,可能形成冰雹落到地面
C.冬天,水蒸气在高空急剧降温,会凝固成小冰晶,小冰晶聚集起来变成雪花飘落大地
D.积雪熔化成水后,又汇入溪流,流向大海
解:A、海水吸热蒸发从液态成为气态的水蒸气上升到空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聚集悬浮在高空形成了云,故A正确;
B、在高空中小水滴如果遇到更加寒冷的气流,就会放出热量,凝固成小冰珠,可能形成冰雹落到地面,故B正确;
C、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聚集变成雪花飘满大地,故C错误;
D、积雪是固态,变为液态水,属于熔化现象,和其他降水一样,汇入溪流,流向大海,故D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7.一支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确的温度计,标准大气压下,在冰水混合物中读数为4℃,在沸水中读数为94℃,用这支温度计测一杯水的读数为31℃,则这杯水的实际温度是 30 ℃。
解:由题意知,当实际温度为0℃时,温度计的示数为4℃,当实际温度为℃时,温度计的示数为94℃,所以每个小格的温度为:,
这只温度计从4℃到31℃共31﹣4=27格,所以这杯水的实际温度是。
故答案为:30。
18.如图所示是某固体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该固体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该固体吸收热量,温度 不变 (选填“变大”或“不变”);在加热到第15分钟时该物质处于 固液共存 状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解:由图象知该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80℃不变,所以是晶体。
该固体从第10min开始熔化,到第25min完全熔化完,15min时该物质处于熔化阶段,此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故答案为:晶体;不变;固液共存。
19.如图所示,这是热播电影《长津湖》中的一幅画面,趴在雪地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岿然不动,以坚强的毅力、勇猛的战斗精神取得了胜利!从中国人民志愿军口中呼出的水蒸气在眉毛上结了一层厚厚的“霜”“霜”的形成是 凝华 现象。帽沿上悬挂的冰凌是雪先 熔化 成水后再 凝固 形成的。(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解:从志愿军战士口中呼出的水蒸气在眉毛上结了一层厚厚的“霜”,是水蒸气直接凝华为小冰晶;
志愿军战士帽沿上悬挂的冰凌是雪熔化成水,水在滴下来的过程中又凝固成冰形成的。
故答案为:凝华;熔化;凝固。
20.年12月26日,湖南普降大雪,长沙交警和公路养护人员为了保障市民的安全出行,防止路面结冰,连夜在城区主干道、高架桥路面上撒盐除冰铲雪。冰是水发生了 凝固 现象,撒盐可以 降低 冰的熔点。
解:(1)冰是固态,水是液态,由液态水变成固态冰,这是凝固;
(2)为了除去路面的冰,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撒盐后会降低冰的熔点,使路面的冰容易熔化。
故答案为:凝固;降低。
21.如图所示,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例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发现水会重新沸腾。这是因为烧瓶内水面上方的气压 减小 (选填“增大”或“减小”),水的沸点 降低 (选填“升高”或“降低”)。
解:
当向瓶底浇冷水时,瓶内气体温度突然降低,气压减小,瓶内液面上方气压减小,导致沸点降低,所以水重新沸腾起来的。
故答案为:减小;降低。
22.如图甲所示是小华设计的简易温度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测温液体的 热胀冷缩 的性质而制成的,它的测温精确程度与小玻璃瓶的容积和玻璃管的 粗细 有关。如图乙所示是气体温度计,当把该装置放在热水中时,该温度计中的管内液柱会向 右 (选填“左”或“右”)方向移动(该装置所处环境为常温,环境气压保持不变)。
解:(1)如图是液体温度计,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如图是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图,当小玻璃瓶的容积越大,玻璃管越小,吸收相等的热量,玻璃管内的液柱变化越明显,所以测温效果跟小玻璃瓶的容积和玻璃管的内径粗细有关;
(3)气体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温度升高,瓶内气体体积膨胀,管中液柱向右移动。
故答案为:热胀冷缩;粗细;右。
23.如图所示,是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的实验装置图。向烧瓶中注入适量的水,并将烧瓶加热。往瓶口的上方,倾斜着放置一个温度 较低 (填“较低”或“较高”)的金属盘。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金属盘的底部出现大量的水珠。大自然雨的形成与实验展示的水的变化类似:水蒸气与热空气一起上升,在高空遇冷 液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成小水滴,随着小水滴量的增加,最终形成降雨。
解:为了产生更多的水滴,就要让更多的水蒸气发生液化,温度低一些更容易液化,所以降低金属板的温度可以产生更的水滴;水蒸气与热空气一起上升,在高空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随着小水滴量的增加,最终形成降雨。
故答案为:较低;液化。
24.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液体的 热胀冷缩 ,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5 ℃(温度计的单位是摄氏度),图中体温计的温度为 37.8 ℃。
解:实验室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且液柱在零刻度线的下方,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是﹣5℃;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分度值是0.1℃,示数是37.8℃。
故答案为:热胀冷缩;﹣5;37.8。
三.作图题(共4小题)
25.某市冬季某天某时刻的气温为3℃,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如图所示,请在该温度计的玻璃管内画出液面的位置,并把液柱涂黑。
解:由图可知,该温度计的量程为1℃,所以我们应在0℃上方的第三格处标出液柱的液面。因液柱是由下向上升起的,所以我们要将液面下方的部分涂黑,如图所示:
26.某次实验中,温度计示数为42℃,请用笔画出这个温度值。
解: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在40℃上方第二个格画出温度值,如图所示:
27.某同学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测量当天正午与晚上的气温分别是4℃、﹣4℃,请你把两次温度计的示数在图甲、乙中表示出来!
解:对于温度计,0℃以上的刻度是越往上示数越大,表示温度越高,4℃对应的温度是零摄氏度以上的温度值,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的液面应与“0”上方第四格对齐;
0℃以下的刻度是越往下示数越大,表示温度越低,﹣4℃对应的温度是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值(也可以用负数来表示),分度值为1℃,液柱的液面应与“0”下方第四格对齐;如图所示:
28.如图所示的温度计示数为12℃,请在该温度计的玻璃管内将液柱涂黑。
解:由图知:温度计的一大格表示10℃,一个大格之间有5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为2℃,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2℃。故液柱图为:。
四.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
29.小华对热现象的有关实验进行如下探究:
(1)若选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加热冰块时所采用的方法为 甲 ;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试管内水的沸腾现象;根据图丙可知,冰属于 晶体 (选填“晶体”、“非晶体”)。熔化过程中处于 固液共存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状态。
(2)完成上述实验后,小强换用图乙所示装置继续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当看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 大 (选填“大”或“小”),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就表明水沸腾了。图丁水的沸点没有达到℃,可能是当地大气压强 低于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
解:(1)①图甲所示加热方法为水浴法加热,使试管中的冰受热均匀;
②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水温度达到沸点且温度保持不变,当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时,无法从烧杯中的水吸收热量,所以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
③由图丙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故为晶体;
④冰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
(2)①水沸腾时,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就表明水沸腾了;
②水的沸点随气体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由图丁可知此时水的沸点低于℃,可能是当地大气压强低于标准大气压。
故答案为:(1)甲;不能;晶体;固液共存;(2)大;低于。
30.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某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为 92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由此判断可能是液面上方的气压 低于 (填“高于”或“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2)实验中发现温度计上部出现许多小水珠,小水珠是水蒸气 液化 形成的。
(3)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丙中 A (填“A”或“B”)图。
解:
(1)图乙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则该次温度计的示数为92℃;由图象丙知,水在第2min开始沸腾,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98℃不变,所以本实验中水的沸点是98℃;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气压越低,沸点越低,由此可知此地大气压比1标准大气压低;
(2)水沸腾时,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温度计液化形成小水珠;
(3)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故选A图。
故答案为:(1)92;低于;(2)液化;(3)A。
31.如图甲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采用水浴法加热实验装置,图乙是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的图象。
(1)图乙温度计的示数 6 ℃;
(2)由图丙可知,冰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 不变 (选填“升高”、“降低”、“不变”),冰的熔点是 0 ℃,第七分钟处于 固液共存 态;
(3)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 A (选填“A”、“B”);
A.寻找普遍规律
B.减小实验误差
(4)冰完全熔化为水后,加热足够长时间,试管内的水 不会 (选填“会”、“不会”)沸腾。
(5)在探究液体沸腾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用相同的加热器对初温相同的甲(g水)、乙(g水)、丙(g煤油)三个相同的烧杯中的液体进行加热,直至沸腾。发现水沸腾后没有达到℃,由此判断当地的大气压 低于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实验后小组同学依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由图象可知,加热初期,相同时间内甲、乙两杯液体温度升高不同是因为它们的 质量 不同;加热初期,相同时间内甲、丙两杯的温度升高不同是因为它们的 比热容 不同。甲、丙两杯液体最终温度不同是因为它们的 沸点 不同。
解:(1)由图可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液面在零上,因此读数是6℃;
(2)由图丙可知,冰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该不变的温度就是熔点,由图可知冰的熔点是0℃;第7分钟正处于熔化过程中,此时处于固液共存态;
(3)本实验是探究型实验,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故A正确;
(4)冰完全熔化后,加热足够长的时间,烧杯中的水会先沸腾,沸腾后持续吸热,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而试管中的水可以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因此试管内的水不会沸腾;
(5)水的沸点跟大气压有关,大气压越低,沸点越低,由此可知水沸腾后没有达到℃,当地的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由题可知甲、乙都是水,且初温相同,所用加热器相同,因此加热初期,相同时间内,甲、乙两杯液体初温相同,温度升高不同是因为它们的质量不同;
由题可知甲、丙是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所用加热器相同,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二者比热容不同,因此由Q=cmΔt可知两杯液体温度升高不同是因为它们的比热容不同;
由图可知,甲、丙两液体最终的温度不变,该温度就是液体的沸点,因此甲、丙两杯液体最终温度不同是因为它们的沸点不同。
故答案为:(1)6;(2)不变;0;固液共存;(3)A;(4)不会;(5)低于;质量;比热容;沸点。
32.在“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实验中,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温度的高低有关;
猜想二: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猜想三: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表面积大小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的猜想,小凡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
(1)通过 甲、丙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
(2)通过甲、丁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猜想 二 。通过甲、乙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猜想 三 。
(3)小华通过对比丙、丁两图, 不能 (选“能”或“不能”)得出液体蒸发快慢跟液体温度有关的结论,原因是 没有控制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相同 。
(4)将同样质量的水和酒精同时滴在手臂上,发现酒精更容易干,据此可猜测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液体的 种类 有关。
解:(1)要研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的关系,应控制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相同,液体的温度不同,由图可知,符合条件的是甲、丙两图;
(2)甲、丁两图的液体温度以及液体表面积的大小相同,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不同,所以可以验证猜想二: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甲、乙两图的液体温度以及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相同,而液体表面积不同,所以可以验证猜想三: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表面积大小有关;
(3)要得出液体蒸发快慢跟液体温度有关的结论,应控制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相同,由图可知,丙、丁没有控制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相同,故不能得出液体蒸发快慢跟液体温度有关的结论;
(4)相同条件下,将水和酒精同时擦在手臂上,酒精更容易干,可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液体种类有关。
故答案为:(1)甲、丙;(2)二;三;(3)不能;没有控制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相同;(4)种类。
33.保留水分是蔬菜和水果保鲜的一个方面,为了探究“影响蔬菜和水果水分散失快慢的因素”,小军同学作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①:与蔬菜所处环境的温度有关;
猜想②:与蔬菜的表面积有关;
猜想③:与蔬菜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有关。
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小军按图进行了4次实验(实验中的胡萝卜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剖开的胡萝卜均为均匀剖开)。
(1)在上述实验中,实验C的探究方法不正确,原因是 缺少变量,无法探究水分散失的快慢与哪个因素有关 。
(2)这4次实验中,实验 A 可验证猜想①是否正确,实验D可验证猜想 ③ 是否正确。(均填序号)
(3)在实验B中,发现剖开的胡萝卜比未剖开的胡萝卜干瘪,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 (写出一条即可)。
(4)小军突然想到:下雨后,大雨地面干得慢,小雨干得快。于是他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多少有关,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把相同温度的水分别装入两只相同的玻璃杯中,一杯水多,一杯水少,实验发现水少的杯中没有水时,另一杯中还残留一些水,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多少有关,水越少,蒸发越快。从得出结论环节看,根据“谁先蒸发完,判断谁蒸发快”是 不正确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的,理由是 没有控制水的质量相同。 。
解:
(1)在上述实验中,实验C缺少变量,无法探究水分散失的快慢与哪个因素有关,因此无法进行探究,探究方法不正确;
(2)这四次实验中,实验A只有温度不同,其它条件相同,因此可验证猜想“①与蔬菜所处环境的温度有关”是否正确;
实验D只有表面空气流动速度不同,其它条件相同,因此可验证猜想“猜想③与蔬菜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有关”是否正确。
(3)实验B中,温度和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相同,最终发现剖开的胡萝卜比未剖开的胡萝卜干瘪,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
(4)根据“谁先蒸发完,判断谁蒸发快”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没有控制水的质量相同;经过多次实验和精确测量,发现当放水少的杯中无水时,放水多的杯中减少的水量总和与放水少的杯中原来的水量相等。
故答案为:
(1)缺少变量,无法探究水分散失的快慢与哪个因素有关;
(2)A;③;
(3)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
(4)不正确;没有控制水的质量相同。
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