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间皲裂医院好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
年末,参观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抬头见馆名为郭沫若所题,不禁心生好奇。据我初步印象,因“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泉州为海上丝稠之路起点的历史文化被重视了起来,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也似乎是近年的事情,那么郭沫若先生是哪年题写的馆名,他与泉州又有哪些历史故事呢?
于是我在知网上查找资料。据年5月26日《中国档案报》〈郭沫若游闽南轶事〉和《炎黄纵横》的〈陪郭沫若考察郑成功遗址〉等文章,获得如下主要信息:
年是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台湾周年。时年10月下旬,郭沫若同志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为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功绩,需要写文章作为纪念,以促进祖国统一。郭沫若到福建实地考察郑成功的史迹,搜集有关史料,增加感性知识,以写好相关纪念文章和电影剧本。
郭沫若福建之行,经过武夷山、南平、福州、宁德、莆田、泉州、晋江、厦门等地,沿途在参观考察之余还挥毫写下了20余首诗。年11月12日从福州南下泉州,11月15日离开泉州去厦门继续考察。
在泉州,郭老重点考察郑成功家族的遗址。
首站是莆田县(南北洋垦区\北宋著名水利工程木兰陂\东圳水库)
莆田与台湾血缘相亲,关系密切,早年莆田称兴化。在台湾的彰化县就有高山族住的“兴化厝”和说“兴化语”的。台湾的农业生产的开发得益于围垦,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先后带领福建几万垦民赴台“垦首”有功。南北洋28万亩垦区土壤是碱性的,适宜荔枝生长,历史绵长,蔚然成林。莆田文化对台湾文化影响深远,郭老看了莆田戏剧,参观了唐代道教著名的三清殿。
在莆田,郭老豪情洋溢,收获颇丰,还留下一些诗文。一是《途次莆田》,二是《木兰陂诗碑》,三是东圳水库。木兰陂畔北宋初建者女英雄钱四娘的钱妃庙与继建者李长者的祠。郭老回京后的年年中,寄给莆田一幅《木兰陂诗碑》,五字碑额隶书由其夫人于立群题写,六首七绝赞诗皆为郭老亲笔行书。年动工的东圳水库年建成,为莆田之第一大水库。水库大坝横亘于九华山天马、风际二峰之间,极为壮观。
郑成功墓\操练士兵“海上视师”处\石井渔村明代海防遗址(“成功楼”,“国姓寨”、“国姓井”)
大约是到泉州的第二天,郭老一行到了南安石井,这里有诸多郑成功遗迹。在去石井的路边就有郑成功墓,史书记载郑成功病逝台湾,葬台南州仔尾。康熙三十八年(年),康熙帝赐迁葬南安覆船山郑氏祖坟。年以后,省政府筹款重修成为郑成功陵墓。石井白鹤山麓海边一块巨石上所书“海上视师”四个字。在这里,郑成功北伐失利,后回师屯于石井、白沙一带,多次在“海上视师”处操练士兵,是他收复台湾的主要屯兵之地。郑成功父亲与西班牙、荷兰人做生意,荷兰人靠海上力量取代西班牙,但郑成功注意到西班牙的炮舰虽被荷兰打败,但打炮经验值得学习。郑成功水师学西人雇佣黑种人(人)点炮有其独特方法,靠“龙火贡”发射炮弹。郑成功水师最终与荷兰海军激战时取胜,经过三个月围城,逼使荷兰人投降。郭老还视察了位于石井渔村东面临海港口,明代海防遗址,有石砌城楼一座,人称“成功楼”,还有“国姓寨”、始“国姓井”。当郭老在石井西亭原为郑氏祠堂的郑成功纪念馆参观时,欣然挥笔题写对联:“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
(图片来自网络黄哲聪/摄)
参观安海(安平桥\安平港\郑芝龙旧邸)
安海是郑成功的第二故乡,明代称“安平”,其父郑芝龙在安海建有大型府第。郑成功7岁从日本回国时,就在安平读书,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都是在安平度过,在这里形成了他的“世界观”。直到收复台湾,郑成功才挥师东渡,跨越海峡,离开了安平港。为了纪念,郑成功把台湾的旧地名改为“安平”。在霁云殿郑成功纪念馆内,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仍留有一座郑成功半身塑像和一尊明清古大炮。至今,安海仍留存郑成功少年读书处——“星塔之塔”,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塔旁还有一座建于80年代的“成功小学”。
在安海,郭老参观了原安平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头有郑芝龙的旧邸。泉州安平桥现称五里桥,是我国最古老的桥之一,长米,时称:“天下无桥长此桥”,它与泉州洛阳桥有同样的历史价值。他激情满怀地挥毫写下了七律“咏五里桥”诗:“五里桥成陆上桥,郑藩旧邸纵全消。英雄气魄垂千古,劳动精神漾九霄。不信君谟真梦醋,爱看明俨偶题糕。复台诗意谁能识,开辟荆榛第一条。”
安平港就在眼前,郭老问安平港与台湾安平港有什么关系?
安平桥临海的安海湾,港阔13平方公里,因历史上是郑芝龙家族从事内外贸易的集散地而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