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又称“痒风”、“风瘙痒”,是指无原发性皮疹,但有瘙痒的一种皮肤病。
临床以皮肤瘙痒剧烈,搔抓后引起抓痕、血痂、皮肤肥厚、苔藓样变等皮疹为特征。
本病之因,多由病久体弱,气血亏虚,生风化燥;
或风邪湿热外侵,郁于皮肤;
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油腻,损伤脾胃,运化失职,生湿化热,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肤腠理而发。
本病好发于老年及青壮年,多见于冬季。
临床上有泛发性和局限性两种。
局限性以阴部、肛周最为常见,
泛发性发于全身大部或周身。
瘙痒先由一处开始,迅速波及全身,夜间尤甚。
每因饮酒、情绪变化、衣物被褥摩擦、冷热变化及搔抓后而发作或加重。
无原发性皮肤损害,但由于搔抓剧烈,可致继发性皮肤损害,如抓痕和血痂,以及日久可出现的湿疹样变、苔藓样变、色素沉着等。
病人常因瘙痒剧烈而影响睡眠,伴有头晕、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
本病治疗,宜施疏风清热,清热利湿,养血平肝,祛风止痒等法。
目录
上集
一、头面游风用方
二、痒如虫行用方
三、杀虫止痒用方
四、风热致痒用方
五、热毒致痒用方
中集
六、风瘙痒用方
七、其他风痒用方
八、除湿祛风用方
九、血虚用方
十、脾虚用方
十一、肺脏风毒用方
十二、肾脏风用方
下集
十三、儿童用方
十四、女人用方
十五、老年人用方
十六、荨麻疹用方
十七、皮肤病用方
十八、皮肤瘙痒症用方
十九、其他症状用方
一、头面游风用方
1.菊花散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
主治:头面游风。
组成:菊花一两,细辛,附子,桂心,干姜,巴戟,人参,石南,天雄,茯苓,秦艽,防己各二两,防风,山茱萸,白术,薯蓣各三两,蜀椒五合。
用法:上药治下筛。每服方寸匕,酒下,一日三次。
2.山茱萸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二。
主治:头面风,皮肤瘙痒,心膈烦闷,目眩头痛。
组成:山茱萸半两,甘菊花半两,荆芥穗半两,秦艽三分(去苗),芎藭一两,茯神三分,蔓荆子二分,山栀子半两,羚羊角屑半两,汉防己半两,藁本三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加薄荷三七叶,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宜忌:忌湿面、油腻。
3.防风散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
主治:头面风在眉间,得热如虫行,或头眩目中泪出。
组成:防风五两,桂心,天雄,细辛,朱砂,干姜,人参,乌头,附子各二两,莽草,茯苓,当归各二两。
用法:上药治下筛。每服方寸匕,酒送下,一日三次。
方论:《千金方衍义》:风眩泪出,乃风毒外扰,所以眉间如虫行状。
故用三建汤之天雄、乌、附佐莽草、辛、防以搜风毒,
参、苓、干姜兼当归、桂心以温血气,
丹砂一味安镇心神,不使毒邪干犯君主也。
4.大黄拓洗方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
主治:头面风瘙肿痒。
组成:大黄,芒消各四分,莽草二分(一作甘草三两),黄连六分,黄芩八分,蒺藜子五合。
用法:上锉。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下消,以帛染拓之,每日一次。
宜忌:洗时勿近目。
5.赤箭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二。
主治:头面风,皮肤瘙痒,头目昏疼,上焦烦壅。
二、痒如虫行用方
1.藁本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十一。
主治:遍身瘙痒如虫行。
组成:藁本(去苗土),蒺藜子(炒去角),人参,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炙)各三分),枳壳(去瓤,麸炒),防风(去叉),威灵仙各半两,防己一分。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一钱匕,食后温酒或荆芥汤调下。
2.蚕蝎归耆汤
来源:《辨证录》卷九。
主治:形体素虚,忽感风邪,遍身淫淫,循行如虫,或从左脚腿起,渐次而上至头,复下行于右脚,自觉身痒有声。
组成:当归,黄耆各五钱,茯苓三钱,僵蚕,半夏各一钱,全蝎一个,陈皮五分。
用法:水煎服。
3.麻黄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五十。
主治:肺脏风热,头目昏眩,皮肤瘙痒,夜卧身体如虫行。
组成: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羌活(去芦头),芎藭,射干,荆芥穗,山栀子仁,紫苏叶,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牡丹皮,细辛(去苗叶),白僵蚕(炒去丝),牵牛子(炒)各半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加生姜二片,煎取七分,去津,食后临卧温服。
4.蒺藜子丸
来源:《外台秘要》卷十五引《延年秘录》。
别名:白蒺藜丸(《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
功用:除风热,消疹,兼补益,坚筋骨,倍气力。
主治:热风冲头面,痒如虫行身上,时有风疹出。
组成:蒺藜子六分,黄耆,独活,白芷,防风,薯蓣各三分,枳实(炙),人参,黄连各四分,葳蕤,地骨白皮各二分,桂心一分。
用法:上为末,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加至十五丸,酒送下,一日二次。
宜忌:忌猪肉、生葱。
5.枳壳浸酒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
主治:风瘙痒,皮中如虫行之状。
组成:枳壳五两(麸炒微黄,去瓤),秦艽四两(去苗),独活四两,肉苁蓉四两,丹参五两,蒴藋五两,松叶(切)一升。
用法:上细锉,用生绢袋贮,以清酒二斗五升,浸五七宿。每服暖酒一小盏,不拘时候。
6.柏子仁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
主治:风,遍身如虫行。
组成:柏子仁半两,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莽草一两(微炙),石斛一两(去根节,锉),牛膝一两(去苗),萆薢半两(锉),赤芍药半两,防风半两(去芦头),桂心半两,山茱萸半两,细辛半两,白术半两,芎藭半两,羌活一两,天麻一两,麻黄一两(去根),甘草一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二钱,食前以温酒调下。
7.雄黄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
主治:风,身体如虫行。
组成:雄黄一两,炼成松脂三两。
用法:上药同研如粉,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及晚食前用薄荷汤送下;桃胶汤下亦得。
8.干葛防风汤
来源:《伤寒大白》卷二。
主治:表邪火郁,阳明身痒,如虫行皮中。
组成:干葛,防风,荆芥,甘草。
9.防风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十一。
主治:风瘙痒如虫行,或帬痹不仁。
组成:防风(去叉),益母草,苦参各三两,蒺藜子(炒)五两,荆芥穗二两,蔓荆实二两,积壳(去瓤,麸炒)二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用三两,水一斗,煎至八升,乘热淋洗患处。
10.摩风膏
来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沙市方)。
功用:祛风湿秽毒。
主治:皮起白屑,痒如虫行,肌肤枯燥。
组成:麻黄一两,羌活二钱,升麻四钱,松香三钱,白及,防风,当归各三钱,黄蜡二两。
用法:上药除黄蜡外,用香油一斤浸药五日,用文武火熬枯去滓,再入黄蜡搅匀。涂搽患处。
11.莽草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
主治:风,身体如虫行。
组成:莽草一两(微炙),细辛三分,人参三分(去芦头),麻黄半两(去根节),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川芎三合,甘草三分(炙微赤,锉),黄耆一两(锉),天麻一两半,防风一两(去芦头),凌霄花三分,白蒺藜三分(微炒,去刺),当归三分。
用法:上为散。每用药一分,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又取此药二两,用苦参五两、白矾五两、桃、柳枝各五两,水一石二斗,同煎至七斗,布滤去滓,暖室中浴,浴后宜服前散。
12.莽草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
主治:风,皮肤搔痒如虫行,头目旋闷。
三、杀虫止痒用方
1.古月粉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功用:杀虫止痒。
主治:慢性、亚急性皮肤瘙痒症。
组成:胡椒适量(研粉)。
用法:外扑。
2.五倍子粉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功用:杀虫止痒,收干护肤。
组成:五倍子(研粉)。
用法:直接外扑。
3.癣药膏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活血祛毒,杀虫止痒。
主治:皮肤湿毒,身面刺痒,牛皮恶癣,干湿疥癣,金钱癣,搔痒成疮,溃流脓水,浸淫作痛。
组成:桃仁(带皮水泡三四日)g,苦楝皮15g,冰片45g,硫黄15g,樟脑75g,紫草6g。
用法:制成软膏剂,每盒装6g,密闭,置遮光容器中。用温水洗净患处,涂搽患处。
宜忌:外用药,切勿入口。
四、风热致痒用方
1.葛粉丸
来源:《医方类聚》卷一四一引《王氏集验方》。
主治:酒痢便血,及一切风热,皮肤瘙痒。
组成:黄柏,苦参,葛粉,枳壳,荆芥穗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送下。
2.清凉润燥汤
来源:《赤水玄珠全集》卷十二。
主治:
1.《赤水玄珠全集》:风热血燥,麻木。
2.《寿世保元》:皮肤瘙痒,头面手足麻。
组成:当归,生地各一钱半,黄连,黄芩,芍药,川芎各一钱,天麻,防风,羌活,荆芥各八分,细辛六分,甘草五分。
用法:水煎服。
加减:麻甚者,加川乌(炮过)三分,以行经络。
3.白鲜皮散
来源:《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
别名:白鲜皮汤(《普济方》卷二十八)。
主治:肺脏风热毒气,攻皮肤瘙痒,或时胸膈不利,时发烦躁。
组成:白鲜皮一两,防风一两(去芦头),人参一两(去芦头),知母一两,沙参一两,子芩三分(去黑心)。
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食后、临卧温服。
4.消风散
来源:《麻症集成》卷四。
主治:风热上攻,头目昏痛,鼻嚏声重,皮肤瘙痒。
组成:荆芥,僵蚕,蝉蜕,防风,连翘,甘草。
5.神仙换肌丸
来源:《外科大成》卷四。
主治:皮肤风热,如蚤虱叮咬,痒不可忍。
组成:蝉蜕(焙),僵蚕(焙),防风,片芩(酒炒),何首乌各一两,栀子(酒炒)八钱,白芷八钱,荆穗七钱,羌活七钱,地肤子五钱。
用法:上为末,酒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二十丸,茶清送下。
6.薄荷煎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济局方》卷一。
功用:消风热,化痰涎,利咽膈,清头目。
主治:遍身麻痹,百节痠疼,头昏目眩,鼻塞脑痛,语言声重,项背拘急,皮肤瘙痒,或生隐疹,及肺热喉腥,脾热口甜,胆热口苦;又治鼻衄唾血,大小便出血,及伤风。
组成:龙脑薄荷(取叶)十斤,防风(去苗),川芎各三十两,桔梗五十两,缩砂仁五两,甘草(炙)四十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每两作三十丸。每服一丸,细嚼茶、酒任下。
7.擦药
来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主治:皮肤风热,瘙痒甚重。
组成:金银花二钱,薄荷一钱,白芷一钱半,防风一钱,赤芍药二钱,连翘二钱,六一散三钱,大黄一钱,地肤子一钱半,食盐一钱半,僵蚕二钱,桑枝二钱,蝉蜕一钱。
用法:上为细末。装布袋,擦患处。
8.犀角竹沥膏
来源:《外台秘要》卷十五引《延年秘录》。
主治:风热发,即头顶脉掣动急强,及热毒疹痒。
组成:犀角十二分(屑),升麻八分,蒴藋根,秦艽,独活,白及,菊花,白术,防己,白芷,当归,防风,芎藭,青木香,寒水石(碎),苦参,漏芦根各四分,蒺藜子二合,莽草二分,枳实二枚(四破),栀子仁七枚,竹沥三升,吴蓝一两。
用法:上切,以竹沥渍一宿,明旦于炭火上和猪脂五升煎令九上九下,以候白芷色黄膏成,绞去滓,纳于不津器中。用摩风处,一日三次。
9.乌蛇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
主治:风热客于皮肤,遍身瘙痒。
五、热毒致痒用方
1.柴术参苓汤
来源:《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
主治:妇人肝火血热,遍身瘙痒,或起赤晕,或筋挛结核。
组成:白术(炒),人参,茯苓各一钱,柴胡,川芎,山栀,芍药(炒),甘草(炒)各五分,熟地(自制),当归各八分。
用法:水煎服。
2.清热活血汤
来源:《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止痒。
主治:痒疹血热血瘀证。四肢伸侧有疣状结节或孤立丘疹,或为盘状皮损,奇痒,可有化脓结痂角化,迁延难愈,口干,心烦,失眠,脉沉滑有力,舌苔黄,舌质红。及结节性痒疹、各种痒疹、钱币状湿疹、银屑病、皮肤淀粉样变等。
组成:生地30克,银花15克,土茯苓30克,荆芥9克,防风9克,红花9克,赤芍9克,三棱9克,莪术9克,刺蒺藜30克。
宜忌:孕妇忌用。
加减:大便秘结者,加川军9克。
方论:
生地养阴清热,
土茯苓清利湿热,
银花清热解毒,
荆、防祛风胜湿;
生地、红花、赤芍、三棱、莪术活血化瘀,
刺蒺藜祛血中之风。
可治一切血热血瘀证,不限于痒疹。
3.加味疏风祛疹汤
来源:方出《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名见《千家妙方》卷下。
功用:凉血疏风,清热解毒。
主治:血分有热,外受风毒引起的玫瑰糠疹。
组成:赤、白芍各四钱,当归三钱,茜草根三钱,白茅根一两,蝉衣二钱,浮萍一钱,白鲜皮一两,刺蒺藜五钱,金银花五钱,生枳壳三钱,生甘草三钱。
4.皮癣汤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功用:凉血润燥,祛风止痒。
主治: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丘疹性湿疹。
组成:生地30克,当归9克,赤芍9克,黄芩9克,苦参9克,苍耳子9克,白鲜皮9克,地肤子9克,生甘草6克。
方论:
生地、当归、赤芍凉血润燥;
黄芩、甘草清热解毒;
苍耳子、苦参、白鲜皮。地肤子祛风除湿,清热止痒。
此方适用于血热风燥之证,起红色丘疹,瘙痒极甚,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等。
5.白蒺藜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四。
主治:热毒疮瘙痒,心神壅躁。
组成:白蒺藜一两(微炒,去刺),白鲜皮一两,防风一两(去芦头),子芩一两,玄参一两,赤芍药一两,栀子仁一两,桔梗一两(去芦头),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麦门冬一两半(去心,焙),前胡一两(去芦头),甘草一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二钱,食后煎薄荷汤调下。
6.汉防己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一。
主治:热毒风攻头面,壅闷,口鼻干,皮肤瘙痒。
组成:汉防己一两,茯神一两,白鲜皮一两,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白蒺藜一两(微炒去刺),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黄芩一两,青羊角屑一两,羚羊角屑一两,沙参一两(去芦头),秦艽一两(去苗),麻黄一两(去根节),甘草一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7.黄土汤
来源:《普济方》卷一○八引《旅舍方》。
主治:赤疹瘙痒,烦躁昏闷。
组成:伏龙肝(即灶下黄土)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生姜蜜汤调下。
8.清热止痒面药
来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功用:清热散风,除湿止痒。
主治:顽固性痒疹。
组成:荆穗一钱,薄荷一钱,僵蚕三钱,海桐皮二钱,黄连八分,冰片五厘。
用法:上为细面。茶卤调敷患处。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地点为智利。
木木每天5分钟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