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樟脑 >> 樟脑产地 >> 大年堂

大年堂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大年堂,邮编:。

大年堂--视频

让信仰的归宗教,让生活的归世俗

这里的人说河南话的居多,但是,很多也都会讲嘉兴话。

穆斯林自从诞生以来以征战传教世界,在唐朝永徽二年(年前)的时候,穆斯林从西方沿着陆路进入中国,在唐的首都长安建立寺院;到宋代时候,波斯商人沿着海路进入运河,一路北上进入福建、江浙。在宋室南迁后(年),不少回族军队被调来嘉兴;回族在嘉兴居住时间在元代达到鼎盛;明万历三十年(年),回族教人马仲律等人募捐资金,在城东买地建造了清真寺,回族居住的街区被称为“回回街”,景象一度十分繁荣;到清咸丰十年(年),太平军攻克嘉兴,人口大减,后来陆续迁徙过来的回族大都来自河南,这些人基本上构成现在嘉兴市回族人口的基础;年的时候,政府对损毁的清真寺进行了一次修缮后保留至今。嘉兴的回族人大都聚集居住在清真寺周围巷弄里,那时候的“大年堂”还处于城市边缘地区,整个嘉兴的人口不过30万。

宗教是信仰的载体,有共同信仰或者追求共同信仰的人就组成了一个宗教团体。而宗教的仪式总是带有神圣和神秘感,这样场面会一下子吸引、感染到看到这些场面的人。

年7月18日,杨海燕准备去上海拍摄董家渡,由于堵车意外的转到了环城东路的大年堂,这里的老房子属于嘉兴市区最老的历史遗留,那一天正是一年一度的穆斯林开斋节,由于人太多,“大年堂”的清真寺容不下前来做礼拜的穆斯林群众,于是政府就把环城东路段的柏油马路给临时戒严,在马路上铺上地毯,供节日的穆斯林做礼拜。这盛大虔诚礼拜的场面震撼和吸引了这位走错路的摄影师,从此她在这里拍摄了5年......

《中国国家地理》图片编辑马宏杰

老嘉兴城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我曾经拍摄过“西门”《三塔里》,而其中的“东门”曾经商贾云集,应是最为热闹和繁华的。“东门”有个古运河渡口叫狮子汇,是南来北往的重要渡口,当年中共一大与会代表们乘坐火车到达嘉兴火车站,就是从火车站沿着宣公路步行到狮子汇渡口的,然后登上游船来到南湖,在游船中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狮子汇渡口东面是嘉兴火车站,西面就是大年堂地块了,大年堂一带的居民就在渡口洗衣洗物。大年堂前有座清真寺,是浙北地区唯一的一座伊斯兰教古寺,建于公元年,是嘉兴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说嘉兴回民可以上溯到宋朝,宋元期间嘉兴是南方回族聚集地之一,清真寺的建立,标志着嘉兴回民已有规模。太平天国时期,甪里街的回民集聚地被火烧毁,大年堂便成了嘉兴回民的集聚区域,住在这里的多个回族穆斯林主要来自河南和山东。

嘉兴回民非常小众,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习俗而不被汉族同化,他们有自已的精神信仰,服饰,场景,习惯都有强烈的仪式感,一代又一代固执地坚守着自己民族的魂。

嘉兴回民聚集而居的格局使穆斯林习俗在这里保留得比较完整,在浙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大年堂的拆迁使嘉兴回民聚集居住的格局有所打破,但清真寺却守留在这里,诉说着过去,承接着历史,成为穆斯林永远的精神家园。

生息

大年堂63号,幼年的王振民在他母亲钱月桂的怀里合影留念,王振民是大年堂里有名的孝子,时隔60年母子俩再度同框。

83岁的白秀仙从如花如月的少妇到满脸皱纹老媪,岁月的痕迹也不能遮挡灿烂的笑容。

年轻时的买翠兰喜欢跳民族舞,提起自已的高光时刻,81岁买翠兰笑得合不拢嘴。

大年堂前11号韩茂森是武功世家出身,13岁开始习武,17岁拜武术家李青山为师,年韩茂森在自家开了武馆。

23岁的杨荣华(左图)93岁的杨荣华(右图)

大年堂3号的杨荣华老爷爷,祖籍山东,虚岁2岁时父亲就没有了,到了13岁时母亲又没有了,母亲临终前托付给韩姓的小姊妹将他带大,他跟韩家的孩子一起在大年堂及火车站一带放牛羊为生,没有进过学堂,后来娶了韩家小姐为妻。

命运多桀的他没有过上多少好日子,中年时妻子撒手人寰,晚年时大儿子因病去世,世上所有的悲苦都给他揽上了,生活给了他太多的不幸,但他对生活还是很达观,与人为善,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年轻时在回族事务管理委员会做事,做过嘉兴市人大代表,在大年堂有很好的口碑。

50年前,十几岁的徐国强跟随父母亲从河南商丘来到大年堂号定居,一家人在自家门口拍了全家福,(后排左一),50年后父母去世,兄弟姐妹各奔东西,只有徐国强还在自己的老房子里。

年轻时的吴引宝能歌善舞,如今85岁的吴引宝关节不好,腿脚已经不灵活了,上下楼梯都困难。

61岁的杨宝珍,年轻时在生生照相馆做暗房工作,近水楼台的她经常让摄影师给她拍些相片放橱窗展示,虽然她也是回民,但追求现代时尚的她,平时已经不戴回族妇女的盖头了。

王再卿和韩素珍夫妇在大年堂后留影,这对老夫妻难得合影,他们说这次合影离上次的合影已有二三十年的时间了。

回民男子不分老幼,戴无檐小白帽是他们的习俗,亦称礼拜帽。

大年堂后的这条街,是大年堂的主路,东西方向行走的都要走这条路,在有阳光的日子,它的影子还是很迷人的。

早晨商贩们会早早来抢摊位,老摊贩总能占到几个固定的好摊位。

凉皮凉面凉粉,各种牛羊肉烧烤。在这里游走,像是来到了河南开封的小吃街

大年堂的回民还是保持着北方人的生活习惯,喜欢吃油饼,韭菜盒子等北方面食。

许多来自世界各国的穆斯林,成了嘉兴的新居民,在他乡遇亲人,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狮子汇渡口东面是嘉兴火车站,西面就是大年堂地块了,大年堂一带的居民常在渡口锻炼。

回族女子的头巾很漂亮,也是这个民族的特点,无论是妇女还是女孩子戴的头巾,都美的让人羡慕。

大年堂的房子多数是平房,家里的被子摊晒在家门口,诉说着一家人的家事。

伊斯兰教徒禁食猪、马、驴、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动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恶的飞禽走兽,活着的动物无论牛、羊、及鸡禽均需经清真寺的阿訇或做礼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后屠宰,否则不能食用。

大年堂后号发生过很多故事,房屋的主人叫张嘉珍,张嘉珍的父亲是民丰造纸厂的高级工程师,母亲是嘉兴化工厂会计,十足的书香门第出身,他们住的四合院约莫有三百多平方米,有天井有厢房,是典型的嘉兴水乡大户人家的老宅结构,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抄家,房子被分配给6户人家,那个时候张嘉珍才10几岁,吓得躲在桥洞底下不敢出来......

张家是认命的,没有呐喊,没有抗争,苟且地活着,但也是无奈,用她自己的话讲:“那也没有办法”。上帝后来还是眷顾了他们,落实政策时房子归还了,这次拆迁补偿了多万。此刻张嘉珍父母的遗像还落寞地挂在墙上,静静地守望着这间百年老屋。

张嘉珍邵有浦夫妇是属于有后福的,40几岁才结婚生娃,宝贝女儿很争气,学习成绩年级第一,一路保送,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医院做儿科大夫,女儿不在身边,俩口子平时寂寞,收留一只流浪狗当宠物养。可是这只狗在搬家之前还是被城管当流浪狗收去了。

邵有浦由于女儿在上海工作经常不在身边,寂寞的老人常常看着楼下的街景若有所思。

斋月

开斋节那天,清真寺挤不下穆斯林众信,环城东路段警戒封道,让众信徒在大马路上做礼拜,也表明政府尊重信仰自由。

到了礼拜时间,原本都在做买卖的生意人都放下手里的生意,就地做礼拜。

寒食节,穆斯林信徒本应在太阳下山前在清真寺内做礼拜,由于新冠疫情,清真寺闭馆,虔诚的信徒在清真寺外做礼拜。

年1月3日,大年堂女眷里最年长的96岁老人钱玉珍去世,河南籍。

她的父亲在嘉兴回民当中威望很高,曾经是捐资买地建回民公墓人之一,她家男人50年代作为少数民族代表受过毛主席的接见,他们生有九个孩子,四男五女,子孙生息,福荫兴旺。

穆斯林的葬礼很简单,清洗身体、包裹、礼拜祈祷、诵经后送往墓地土葬。在人间“无论穷、无论富,死后都是三丈六尺白布包裹”掩埋,送“埋体”的人在墓穴内放入樟脑、冰片、香料,防止虫子侵蚀“埋体”。

穆斯林“归真”除亲朋好友帮忙外,还有义务的挖穴埋葬班子帮忙,不收分文。

穆斯林的葬礼,庄严而简朴,众人肃立,静默祈祷,这就是穆斯林的葬礼。

时隔半年多,钱玉珍的小儿子再次来到母亲的墓碑前,坟前青草已发黄,不远处又有人入土归真。

年的新冠疫情使大年堂显得格外凄清,那条可以撑着油纸伞、听着叫卖声、飘着煤球炉烟火气的小弄堂已经不见人影......

年4月19日施工队对大年堂外围已经腾空的房屋开始第一批拆除,风烛残年的大年堂犹如一位抖抖颤颤的老人,在大红的“拆”字和推土机的轰隆声中逐步消失。

这里有着普通老百姓的记忆和情怀,也有着我国伟人中共一大代表留下的历史痕迹,未来这里将是“重走一大路”红色之旅的起点,被越来越多的世人广知,大年堂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给后人。

我用图片当作词语和句子,来弥补文字难以描述的细节,给大年堂留下一本图像文本,愿大年堂的人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杨海燕

▲识别图中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ngnaoa.com/zncd/79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