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两岸人民爱戴的兵备道曾宪德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传递 https://4001582233.114.qq.com/ndetail_3913.html
曾宪德(—年),字峻轩,家居京山城关水南门。清道光二十九年(年)己酉科拔贡,朝考授七品京宫,任事工部。是科阅卷大臣曾文正公(曾国藩)深器其才。咸丰二年(年)壬子会试,任誊录官。咸丰四年(年),曾宪德父丧返乡,时逢太平天国军陈玉成部进攻安陆府(今钟祥),京山人孔昭荥率众起义响应,攻打京山县城。曾宪德倡办团练,保守县城,初显才干,因功授福建邵武府同知(知府佐官)。咸丰五年(年),督兵拿获匪首王枫、李阿四,疏通延、邵等府河道,使地方肃清。咸丰九年(年)到福建建宁府帮办军务,因指挥部队克复建阳县城有功,被提升为泉州府知府。咸丰十年(年)调任兴化府知府,亲自带兵深入匪巢拿获匪首,评功加道衔。咸丰十一年(年)带兵进攻太平军,克复姑田、汀州、连城等府县,升道员(俗称道台,正四品)。同治元年(年),曾署福建延建邵道,因治乱有功赏戴花翎。清末,清朝政府为整治福建沿海(包括台湾府),巩固海防,专设兴(兴化府)、泉(泉州府)、永(永泰县)海防兵备道。同治二年(年),曾宪德因上司评其“任事一秉至诚,善于用兵,智谋深远,良将贤材”,出任兴泉永海防兵备道。其时,华洋交涉事务繁剧。早在道光二十三年(年),英国人就占据了原道署,将道署改建为三座小洋搂。曾宪德上任伊始便与英人交涉,迫使英人交出道署,归还故物。他带头捐资,于年将道署修复原状。此举令海疆国人大为振奋。同时,曾宪德与水师提督李成谋共同研制出夹板式兵舰,巡视洋面。当时沿海乡村贯销海洋盗赃,曾宪德会同漳州陆队、厦门水师夹击,毙盗匪余人,盗巢始破。又建立游击署,配备先进武器,兵不虚设,使台海地区一时匪源杜绝,海盗敛迹,人民安居乐业。同治三年(年)八月,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进军福建。曾宪德本应任满卸职,因兴泉永海防兵备道一职极为重要,闽浙总督左宗棠力保曾宪德再次出任兴泉永海防兵备道道台,曾宪德奉命留办军务。台湾岛产有名贵特产樟脑,具很高的经济价值,樟脑出口是19世纪初台湾的重要产业。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走私商船开始用鸦片换取樟脑,外国商人蜂拥入台,争运樟脑出口牟取暴利,每年被运出口的樟脑达10万担以上。列强在台湾、安平等地设立领事馆和专门公司,妄图独占台湾樟脑生意。年,在台湾人民的强烈要求下,清政府设立专卖局,把樟脑收归国营,外商欲购必须同官局洽商。英国投机商因不能自由牟取暴利,多方破坏滋事,使台海局势严峻。曾宪德深感责任重大,决心捍卫国家尊严和民众利益。年,英国领事馆柏威林利用太平天国起义军进攻厦门。曾宪德受命赴厦门查办,设法钳制柏威林,将3名洋人斩首,与英人绝交。随后,又拿获英人准备进攻厦门的轮船1艘,改名“靖海”,拨给闽省巡洋之用。年,英人又派英11艘侵台,仗持兵舰、洋枪、洋炮占领安平镇,蔑视台湾府、镇关税人员,大肆私运漏税,勒索商民,与台湾府冲突。曾宪德奉命赴台查处,严辞驳斥英人的无理要求。英人理屈词穷,接受条件,答应所购货物一律按海关规定纳税,将21起樟脑案移交曾宪德审理,退还所勒索台湾商民的银元4万元,从安平镇撤兵。随后,曾宪德上书清政府总理衙门,照会英国政府,要求严惩肇事凶手,撤换领事官吉必勋和带兵将领茄珰。吉必勋到厦门后,听说英政府要追究他的责任,吓得在厦门自杀。曾宪德此举使台湾得以保全,且大长了国人志气,灭了洋人威风,台湾人民皆拍手称快。樟脑风波是台湾史上的一件大事,史称“樟脑战争”。曾宪德充分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极大忠诚,显示了他智勇双全、谋事干练的才干和作风,而他自己“心力交瘁,鬓发为之皤然矣”。曾宪德在任时,深感当地民众文化闭塞,生活艰辛。同治五年(年),在所辖之地大力增收膏火(集资款),兴办学校,创办育婴室、恤孤所,治理贪官,减免税收,开仓放粮,禁赌防盗,被当地百姓称赞为“化育苏民”的好道台。曾宪德离任后,当地乡绅为他设禄位牌于玉屏书院(建于年。年后改为厦门中学堂、思明中学、省立十三中学,今为厦门五中),每年农历八月十日曾宪德的生辰,生童都会聚集宴贺,鼓吹导迎。水师5个营将士于船上设立曾宪德禄位牌,装灯游海以示庆贺。最感人的是,每年这一天当地百姓每户必悬一灯,上书“化育苏民”四字,“以颂曾公之德”。同治九年(年),曾宪德以服母孝为由辞官回京山。他以帮家乡兴利除弊、服务社会、振兴桑梓为己任,主持修建文笔峰,编撰《京山县志》,建复文武衙署,修理文武庙、万寿宫、龙神祠、风神祠、惠山书院、郑公书院,添建校士馆号棚5座,公建同善堂,修建粮仓20座。修理惠山书院时,他捐田23石、屋3栋。曾宪德一生著作颇丰,主要著述有《述经堂文稿诗赋》《闽南政绩纪略》。年,曾宪德病逝,享年60岁。其墓地在京山县城东今董家塆处,于年被发现。《清史稿》和湖北、福建、台湾等地的地方志及光绪版《京山县志》均载有曾宪德事迹。曾宪德育有七子,均为读书世家。京山文笔峰位于县城文峰公园内,年11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光绪五年(年),众乡贤有感于县儒学在有清多年的科学考试中成绩不如明代,人文式微,“人皆以风水缺陷为言”,于是告老还乡的原兴泉永兵备道曾宪德等人及参与儒学县试诸廪生,联名呈请前戴禹卿邑侯,商定重建文笔峰事宜。遂以文庙状元池(旧儒学处,今京山中学)为主位,“大殿前立竿相日晷于巽字方向,远照得山川坛南首,再立竿遥相映照,针线恰对”,择得城东南山川坛为址重建宝塔。动工时意外发现此处有大型古砖,遂查明代也曾于此建文峰塔,后为岁月所湮,清道光年间重修,“因议者谓不得方向而止”。工程由曾宪德主持,分团劝捐,筹措经费,举全县之力修建,于光绪八年(年)七月二十九日告成。曾撰《重建文笔峰碑记》云:(塔身)“甃以青石,垒以巨砖,计高十丈余,凡七层,石阶一百二十五级,旋转而上,县境皆在目中。北之张良山,南之惠亭山,西之香山观,东之京源山,咸与庙(文庙)相拱护,紧锁(左三点水右是“鬼”)河水口,人事当无缺陷矣。过此以往,尤在士君子敦品立行,读有用之书,奋精进之业,讲求根底,宏开识面,以冀蒸蒸日上,庶几地灵人杰,相辅而行,无负阖邑苦心也。”曾宪德长子、进士曾庆兰题额:“青云直上”。一个多世纪以来,宝塔为京山青史之证。因年久失修,塔体剥蚀,年3月22日,宝刹骤然坠毁。5月,由县政协委员倡议,县政府议定修缮事宜,拨付款项,广募修缮资金,聚资20余万元,由县文体局、博物馆组织修缮,征明清古砖,采南阳青石,选云南香杉,制塔刹塔链,于年仲春玉成。古塔翻新如故,坚实有加,形古神挺,更臻气象。塔体形若巨笔,直指长天,脉应四野,势慑八方,以期古云杜新京山一方地域,使文明薪火代代相传,社会经济蒸蒸日上。北侧有碑,铭文“京山文笔峰修缮记”。

京山市档案馆

为京山建档致力打造京山文史资料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ngnaoa.com/zncd/67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