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喝的是ldquo药酒rdquo

前段时间小海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视频:一个男子逗弄着一条看似凶猛的大蛇,徒手抓住了大蛇的头,还挤出了蛇牙里的毒液,经过一段有些残忍的处理,最后将活生生的大蛇整个放到玻璃罐里,还固定好摆放的位置,泡上类似于白酒的液体。

泡蛇过程,胆小的别看

其实很多人家里都会有这么这个现象:家里的男性长辈总是会放上一个大玻璃罐,把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放在里面。从口味轻的桂花青果,到蚂蚁虫草,还有重口味的蟒蛇虎骨,更有甚者家里直接泡上了一缸“水族箱”。

只要能放的,就没有不敢的

关于药酒的功效,更是说得天花乱坠,什么枸杞子酒能降低血糖、胆固醇;何首乌酒可降低胆固醇,防治动脉硬化;人参酒能促进蛋白质合成,降低血糖,增强造血功能,提高免疫功能、抗疲劳能力,抑制高胆固血症的发生;各种鞭酒可以滋阴补阳,治疗肾功能一类的问题。而且这些酒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抗衰老而延年益寿的效果。

直接打着“寿星酒”的旗号了

至于这些功能,小海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的。因为家里也有老人天天在喝什么人参鹿茸泡成的酒,气色什么的好不好其实看着什么差别,倒是喝了酒之后脾气好像变得不怎么好了,不知道是不是“有精气神”的一种表现。

喝完酒的老年人差不多就这样

说到老年人喝的药酒,前段时间发生了“鸿茅药酒”一事,近期在互联网掀起了一场舆论风波。不管关于“毒酒”的说法是否真实,据很多网友反应,家里的老人家听说以后,表示再也不喝“鸿茅”了(那就好...),从此改喝别的药酒(啊?)。

风口浪尖上的鸿茅药酒

听到这样的说法不禁想吐槽:知道了某些酒并不保健这是好事,但是换成别的药酒了,难道就可以放心地天天畅饮了吗?并不是这样——“鸿茅”有毒,其他的药酒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很多喝药酒的人其实都有一个目的,就是调节自己的身体,身体可以得到某方面的收益和保障,但是残酷的事实就是:喝药酒不但对自己的健康没有好处,甚至很可能适得其反。

喝药酒延年益寿身体健康?你想多了

药酒药酒,终归结底就是什么东西和酒精泡成的东西,主要成分还是酒精。现代发达的医学界已经告诉了大家一个事实,相信大家也很清楚,那就是酒精对健康一丁点儿好处都没有。

这个时候一定会有人反驳了:喝多了才对健康有害,我每天喝一点点肯定没问题,再加上药物的吸收还会有益处呢。

其实“适量饮酒有益健康”这个观点你说它对它也是行得通的。有关于饮少量红酒(即葡萄酒)对于降低心血管疾病有所帮助的这种观点确实众所周知,家里很多爱美的妈妈和妹子们还会在睡前喝一小杯,说是有助于美容和睡眠。其实目前很多数的学者都认为,这个说法的流传和应用估计和红酒的相关厂商有很大因素的关系——虽然有迹象表明了饮用红酒能够适当减少一些类型的心血管疾病,不过可笑的是同时它还会增加其他疾病发作的风险,最终的结果反而得不偿失。医学杂志《柳叶刀》曾经发表过一项涉及了60万人的调查分析,文章认为虽然适量饮酒可以使非致命心肌梗塞发作的风险有所降低,但是其中却包含了动脉瘤、中风、心脏衰竭和严重高血压发作风险的增加,甚至各种各样癌症发作的风险。所以最终结果就是喝酒不仅不会延年益寿,还会减寿。

总的来说,喝酒增加了很多疾病风险

其实早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就提出了“限酒”,但也只是个建议,并不是“禁酒”,这也可以看做是科学对社会习惯无奈的妥协。酒精只要进入了人体,在经过了肝脏的代谢后,就必然会增加肝脏的负担,所以饮酒这件事对于人体来说,“限酒”就是需要减少酒精对于肝脏的造成损伤。不过既然想要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就要考虑长时间摄入酒精后会导致的各种病症发作的风险,滴酒不沾才最明智的做法。

古人都说喝酒好?古人:我没说

还有很多人说了:药酒是古人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古人诚不欺我,这是中华民族千年来的文化传承。但是你真的理解了古人是怎么说的吗?

早在很久以前,古代人就对酒的评价很是客观,祖先们很早就认识到了酒的危害,饮酒致病这个说法早就在中医病因学中有所体现。《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了:“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而《灵枢·玉版》就说得更加严重了:“(酒)其如刀剑之可以杀人,如饮酒使人醉也”。这等于是将喝酒和杀人这件事都相提并论了。

从黄帝内经中的这些论述来看,我国古代医家对饮酒的评价实在不高。其实在《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大约在战国至西汉的五百年间,并非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中国古代先民所能饮用的酒酒精含量并不高,但那时候就有对酒如此清醒的认识,实在难得。到了明代,人们已经能够接触到酒精含量更高的烧酒了,而《本草纲目》对酒的评价就更进一步:“气味辛、甘,大热,有大毒,过饮败胃伤胆,丧心损寿,甚则黑肠腐胃而死……令人生痔”。

李时珍在那个年代恐怕并不能清楚地意识到,酒精能导致肝硬化而后胃底静脉曲张大出血……但放到古代语境中去,我们就得感谢先民的智慧了。可能正是因为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酒类的危害,所以古代中国人的酗酒问题并不像西方那么严重。

另一方面,有研究表明,许多亚洲人身上有一种特殊的基因,使人肝脏里面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不高,当酒精在体内变成乙醛后就不能及时有效地在变成醋酸酯,这就使我们不会那么嗜酒。这也和一种较流行的科学假说相符:为了解决清洁饮用水源问题,不同的文明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欧洲人的祖先发明了发酵灭菌的方法,以喝啤酒来解渴,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就比较聪明了,咱喝茶,喝茶就得用沸水,自然就起到了灭菌的作用,至于穷的喝不起茶的人呢,也养成了喝开水的习惯。

不嗜酒,酒精代谢能力也较弱

在亨利·欧内斯特·西格里斯特所著的《疾病的文化史》中,提及“喝茶的习惯迫使中国人把饮用水煮沸,因此防止了很多肠道疾病”。一代又一代,喝沸水安全,喝生水则可能被污水夺命。没有需要饮酒的演化压力和不饮酒的选择,也许部分促成了今天中国人较弱的酒精代谢能力,这其实是件好事——但是,如果在这种生理条件下还要强行饮酒,那就反而意味着更大的健康风险了。

“药酒”究竟是酒还是药?

药酒其实是中药里酒剂的俗称,我国古代医家曾发明过数十种药剂的剂型,但建国以后仍保留在中医体系内的剂型,仅剩下十余种,这其中包括汤剂、散剂、丸剂、丹剂以及酒剂等。

其实用酒或者酒精溶液制作药剂,在西方也是经典的传统做法。在上世纪初,药房里还有相当一部分酒精溶液制成的酊剂,比如说樟脑酊、阿片酊。但随着医药技术的发展,现代药物中已经很少再看到这种剂型了。

在酊剂和酒剂当中,酒精充当着溶剂的作用,它能够提取、溶解一些在水中很难溶解的物质,让它们在药剂中均匀分散。同时,酒精也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防腐作用。但是这种借助酒精溶解的药剂缺点也很明显。它使用起来不像药片那样方便,而且具有刺激性,上面也已谈到了饮酒的危害。酒精自身能带来副作用,而且还会与多种药物产生相互作用(例如那些会对中枢神经起到抑制作用的药物),如果是长期服用还可能会遇到更多麻烦。

出于对“珍奇药材”的追求,也有很多珍稀的动植物被泡进了药酒瓶。这不仅会对保护动物造成威胁,而且也增加了寄生虫感染的风险。不少人觉得酒能够起到“消毒”作用,但它对微生物和寄生虫并不能起到充分的杀灭作用。

新闻截图

该不该冒风险喝“药酒”?

有人会用“是药三分毒”乃至“抛开剂量谈毒性”来为药酒辩护。的确,绝大多数所谓“药酒”推荐的使用说明中,每次的摄入量均不高,但由其带来的风险我们仍不能大意,且也没有必要冒这些“不明”的风险。

通常来说,人们为了获得某种药物的治疗作用,不得不容忍其副作用,也即一种药物所以能被医学界接受,其首要的前提,一定是它所带来的益处要远远大于其风险,这也就是为什么任何一个现代药物的研发过程都极其漫长曲折的原因。最典型例如抗疟的中药常山,它有确切的抗疟效果,可是为什么人们选择了同样是中药的青蒿素、而不是它,作为抗疟药物呢?因为它的副作用实在超过了人体的耐受,杀敌八百,自损一千,弄死疟原虫的同时,人也差不多只剩半条命了,这就不符合作为有效药物的标准嘛。

像青蒿素这样的药物,经历了大量的科学验证,可谓是大浪淘沙留下的精髓。而我们目前所能接触到的药酒,并未经历过这种严格的筛选,如果真的严格按照现代药物的标准挨个验证疗效,恐怕最后也剩不下啥了。

以“鸿茅药酒”为例,其中的何首乌是有确切肝毒性的,而酒精的摄入又必然会增加肝脏负担,这可谓是对身体的双重损害。而且,根据4月16日鸿茅药酒方面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的说法,因为鸿茅药酒是国家中药保护品种,所以临床实验数据、毒理学实验数据不公开。这能让人怎么放心风险问题呢?

鸿茅药酒在采访中回应数据不需对外公布

那其它的药酒呢?再来看看药酒中的常客,人参与蛇。

先说人参,和很多中国人的认知不同,人参的确切作用其实至今也无定论,主流的观点倾向于认为它可能什么治疗作用也没有,非但如此,还有学者报告说长期服用人参可导致失眠、皮疹和腹泻。

不断被渲染成神药的人参

再来说蛇,其实古代西方对蛇的崇拜比中国还甚,就连医神阿斯克勒匹厄斯随身携带的手杖上都缠着一条蛇呢,直到今天,蛇杖也仍然是医学的标志。但把蛇泡在酒里以期获得神奇的疗效,其实也是这种原始思维的遗存,本质上属于交感巫术。

一款来自西方的“纯正蛇油”

前几年春节,有人回老家跟邻居喝酒,这邻居就说他所喝的蛇酒如何如何好使,但最后酒喝光了,蛇还舍不得扔,就琢磨着能不能炖了吃了呀,结果下刀处理的时候,发现这条蛇居然是塑料的……喝酒的人“感觉”到所谓的效果,很可能是“安慰剂效应”。

各种各样的“蛇酒”

酒成药物,请慎之又慎

药酒市场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部分民众对传统医药的信仰,由于大部分药酒均为非处方药(OTC),公众可以很随意地购买,这样的隐患实在令人不安。

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进入原食药监总局网站,以药酒为关键词在药品目录中查询,有76条结果,在保健食品中查询则仅有条结果,也就是说,目前在中国药酒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药物的范畴,而非保健品。药物是用来治病的,出于保健的目的而服用益处不确切风险不明的药物,未免有些冒险。

药品目录下的药酒

关于这一点,中医界的有识之士也早有察觉,6年前中医药杂志《时珍国医国药》曾发表过一篇题为《药酒目前使用现状及合理使用探讨》的文章[7],提及市面上销售的各类药酒及保健酒约有千余种之多,其中有国药准字批准文号的药酒有61种,但相当多的销售者连最起码的药品基本概念都没有,该文章的作者所在的急诊科年3月至年4月所收治的醉酒者为例,共收治醉酒(含双硫仑反应)3例,其中饮用中药药酒者9例,占8.1%,而饮用中药药酒后感觉醉酒者,几乎全部为双硫仑反应(一种酒精中毒症状)……

还有一部分药酒,宣称有补肾壮阳的功效,其实在那个举世闻名的万艾可横空出世之前,并没有任何一种传统药物能够解决男人勃起功能障这个噩梦,而试图以服用药酒来解决这个问题多半也是于事无补,喝得久了搞不好适得其反——乙醇引起的肝损害可导致雌激素生成过多,睾酮产生减少,同时肝内质网酶活性增加,又会使睾酮代谢性失活加快。这可真是蜡烛两头烧,从此性欲就落花流水随春去了。

酒喝多了反而“被掏空”?

尽管在法律层面,药酒作为“药”是合法的。如果有什么人愿意相信其疗效和安全性,出于基本的社交礼仪和对他人自主权的尊重,可以不加阻拦。不过,作为一个真正注重健康的人来说,出于稳妥起见,还是不要以药酒治病,实在是得不偿失。

最后送上一张“大补”的哥斯拉泡酒。祝大家以后不喝药酒也可以健健康康。

哥斯拉泡酒

文中图片来自:新浪网、13rf正版图库、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zyk.99.







































白癜风问诊中心
白癜风需要住院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ngnaoa.com/zncd/48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