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珐琅彩瓷,民国时习惯称呼:古月轩。究竟因何而起,不得而知。只是以讹传讹,相沿至今。大约在近十年,古月轩已经渐渐被弃用,统一写成:珐琅彩瓷。
2.大致在清代康熙时,从西洋传入一种名贵的宫廷用品,即在金、银、铜等器物的胎质上画珐琅彩,如皇帝文具和嫔妃化妆器皿,精巧玲珑,深受皇室欣赏。遂命造办处照样仿制。
造办处随后制作出了金胎画珐琅、铜胎画珐琅、料胎(玻璃)画珐琅等品种。
3.康熙二十年(年),臧应选以工部侍郎中的名义,到景德镇驻厂督造瓷器,在他的主持下,用进口洋料与景德镇瓷胎相结合,生产出了瓷胎画珐琅新品种。珐琅彩瓷诞生。
4.珐琅彩瓷器的胎质,其原料就是瓷土,在景德镇定做,要求严格,选择最好的瓷土,经过多次淘洗、提炼和搓揉后,再开始做胎。
制成胎后,经晾干,然后入窑,在度左右的高温下烧成。
5.釉色(指地釉)与清代其他瓷种基本一样,有白、黄、蓝、紫、红、绿和粉等颜色。每一种颜色并非百分百饱和色,比如红色就有洋红、胭脂水红和粉红等。
6.在施釉的方法上,一般采用吹釉,部分用蘸釉,有内外满施者,也有内作白地,外作色地的。
康熙时流行:在制胎时器物内壁、口外沿、圈足等处施白釉,器外壁不上釉,烧成后这部分露胎叫涩胎。而上色作画,则在这个范围内进行。康熙以后,这种做法便没有了。
7.所谓珐琅彩,即彩料,是从外国进口来的。其构成是各种金属矿物质,经过化学提炼与配制而成。
未施在瓷器上面以前,即为有色粉末,这种粉末色调清新,鲜艳而稳定,红则红,绿则绿,烧后只是光泽更好而已,其他没有什么差别。这种彩料,用樟脑油调成液体以后,即可按照画稿直接施在器壁上,图画的色彩当即可以显示出来,就像今天的油画一样。故凡是具有绘画才能的人,都能运用此种色料在瓷器上作画,这与我国传统的画瓷原料是不一样的。
8.我国传统的瓷器画料,也是矿物质,但没有经过化学提炼的过程,色彩多是用时搭配的,而且烧前与烧后颜色差异极大,不经过烘烧很难肯定为一种固定的颜色。所以,我国传统的彩料配制较复杂,而珐琅彩却显得简单。
9.珐琅彩瓷器,是在景德镇烧胎,精选后送往北京,由供奉如意馆的画师绘画上彩;然后,在宫内设炉烘花。这就是说,珐琅彩瓷上的装饰画,是出于宫廷画院御用画师之手。
10.康熙时,作画和上彩在涩胎上进行,作好画的轮廓线以后,或是先填图画彩,后喷地釉;或者先作地釉,把花纹的轮廓线留下来,然后填彩。这样康熙时的彩色,直接施在胎上,花纹的彩色和地釉是相接而不是相重。由于这样的工艺,康熙珐琅彩瓷器的花纹,总是力求对称,画面受到限制,很拘谨,不活泼。而雍正、乾隆时期,采用我国瓷器的传统工艺,色彩画在釉面上,不受限制,图案生动活泼。
铜胎掐丝珐琅器为明清帝王朝堂之上唯一的陈设用器,金丝缠身的王者之气,使它深受皇家宫廷的钟爱,被摆放在朝堂正殿之上,故在晚淸以前,多为宫廷御用。
珐琅彩与重工粉彩最根本的区别:
不少人对于重工粉彩和珐琅彩在认识上还是个模糊的,经常把珐琅彩误认为是粉彩。把軋道工艺重工粉彩误认为是珐琅彩。它们的最根本的区别首先是绘画技法的区别,珐琅彩是墨线先描绘在瓷胎上,然后再覆盖上珐琅彩料,因为珐琅彩料是玻璃质感,是透明的,覆盖的墨线清晰可见。而粉彩是彩料涂与瓷胎上,然后墨线描绘与粉彩上面,因为粉彩没有玻璃质感,不透明。这就是珐琅彩与軋道工艺粉彩最根本的区别。不要走鉴别的误区。但在某瓷器网站竟然说:“珐琅彩与粉彩没有区别,因为它们本属于同系”实在是荒唐
清三代进口珐琅料与国产珐琅料的特征与区别:
这个问题在网上搜索的结果居然是“零”!首先要知道珐琅彩料是添加了不同金属氧化物的彩色玻璃粉,用多尔门油做稀释调和剂,绘画时是什么颜色,入窑烧制后还是什么颜色。进口珐琅料中的金属氧化物氧化程度好,玻璃质感好,透光性强,里面没有杂质和斑点,所以覆盖在墨线上面以后,墨线清晰可见。而国产珐琅料中的金属氧化物氧化程度差,玻璃质感差,透明度不如进口珐琅料,里面有许多杂质和斑点,所以覆盖在墨线上面以后,下面的墨线模糊不清。进口料色彩艳丽;国产料没有进口料艳丽。这就是鉴别清三代进口珐琅彩料与国产珐琅彩料瓷器的最基本要领。
至今还有很多收藏者甚至专家分不清珐琅彩和粉彩,往往把珐琅彩误认为是粉彩,把粉彩误认为是珐琅彩。
清三代珐琅彩与民国和现代仿品珐琅彩的区别:
清三代珐琅彩与民国和现代仿品珐琅彩的最大区别是:真品有金属光泽的蛤蜊宝光,有细密的冰裂纹开片。而民国仿品和现代仿品则不具备这两大特征。因为雍正后期就研究出国产珐琅料了,所以在同一器物上同时出现进口料和国产料,所以有人称《中西合璧雍正珐琅彩》因为进口料的色彩种类少,国产料的色彩种类多。到了乾隆时期全部使用国产珐琅料,没有进口料了;乾隆中后期就开始在一件器物上同时出现珐琅彩料和粉彩料;到了乾隆末期就没有珐琅彩了,全部以粉彩取代了珐琅彩。所以清三代珐琅彩又被称之为:“官窑中的官窑,绝版的宫廷艺术品”。因为民国时期和现今根本就没有清三代时期的那种珐琅彩料了!为此,我咨询过景德镇的制瓷师傅们,他们说:“究竟清三代的珐琅彩料里面添加了什么物质或者成分会出现这两大特征?谁也不知道!也研究不出来!”
真品与仿品的款式鉴别:
真品清三代珐琅彩款式与现代高仿清三代珐琅彩的款式最大的区别:真品蓝料印章款颜色深浓沉稳,在光线的照射下不反射亮光。而仿品的蓝料印章款颜色清淡漂浮,在光线的照射下反射亮光,且字体用电脑制作,印章十分规整。这就是鉴别款式真伪的唯一诀窍!
很可笑的是:那些造假者竟然造出“雍正御制”蓝料款的所谓珐琅彩来了!他们根本不了解时代背景,因为从康熙直到雍正六年以前的确是“康熙御制”或“雍正御制”但那是楷书青花款!而不是宋体蓝料款!从雍正七年开始直到乾隆末期全部采用蓝料款“雍正年制”或“乾隆年制”。根本没有所谓“雍正御制”的宋体蓝料款出现。但部分珐琅彩或粉彩也有“雍正年制”或“乾隆年制”的沫红款应该是后代仿制品。还有“古月轩”款和“朗世宁”款,誓词也不是唐诗精选,句首和句末印章是朝廷大臣的名字,实属民国施德之的仿品,因为清三代珐琅彩根本没有“古月轩”款和“朗世宁”款。句首和句末印章也没有使用大臣的名字。造假者没有看到真品,所以只能胡编乱造!仿品也许只能仿其“形”,而永远也无法仿其“神”!
清珐琅彩特点主要有:
1、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糯米底胎
2、造形:器型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很少见,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3、底釉:为纯白釉,不偏青也不偏黄,釉面光滑洁净无疵
4、珐琅彩色泽:色极鲜艳且明丽,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5、珐琅彩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6、绘画与纹饰:珐琅彩瓷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
琅彩是中国瓷生产工艺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产物,一直被誉为“中国古代彩绘瓷器中的瓷中之尊”。它是在清代康熙晚期按照皇帝的授意,将从欧洲传人的金属胎画珐琅技法成功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新品种。在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的大力推动下致使珐琅彩瓷器成为清代瓷器中最为名贵的品种,也造就了珐琅彩极其超凡绚丽的色彩。随着现代工艺的冲击,从事珐琅设计和工艺制作的人越来越少,但这也意味着这种工艺将变得越来越稀有。
珍宝斋艺术馆
年,珍宝斋艺术馆积极整合行业核心资源和优势,联合一批国家级权威艺术品鉴定评估机构、拍卖公司、保险机构、金融单位等,共同构建起艺术品鉴定、检测、评估、拍卖、保险、金融等为一体的艺术品综合运营服务平台。?
龙自乔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