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浙江在线报道,杭州张女士去年体检时查出“轻度脂肪肝”。她上网查了很多资料,说这病多数是营养过剩吃出来的。
于是,她做了一个决定,从此开始“清淡饮食”,只吃素不吃肉。
但在她苦苦坚持一年之后,本是信心满满可摘去脂肪肝这顶帽子,再去体检时结果却“扎心”了!脂肪肝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不少,从轻度变成了中度。
不少人也许都会遇到张女士这样的问题,毕竟脂肪肝是越来越常见了。
现在生活比10年前好了,大家都吃的好了,动的少了,抛不掉的酒桌文化,年轻人又喜欢熬夜……总总原因促成了肝脏脂肪堆积。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发布的版最新指南指出“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中,脂肪肝患者比例,从10年前10%上升到了现如今的31%,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和健康查体肝酶异常的首要原因”。
得了脂肪肝,即使是轻度的,也一定要重视!饮食要调整,但别有张女士这样的错误吃法!
医生:为啥常吃素加重脂肪肝?
医院曾给30个常年吃素的人做体检,结果有将近一半的人查出脂肪肝。这些人的问题就在于主食摄入量过大。主食中的淀粉和糖在满足机体代谢需求后,多余的就会转化成脂肪,若体内合成脂肪太多,就会跑到肝脏里。
而张女士这一年来虽在吃素,可饭量真不是一般的好。早餐一碗粥、两个包子、一杯豆奶,中餐和晚餐三碗米饭和蔬菜,平时稍微吃点水果。几乎是成年人每天推荐摄入量的三倍。因此,出现如今的这个结果便不以为奇了。
得了脂肪肝,别有这7种错误吃法!
1.只吃素,一点肉都不吃
有研究发现,适当摄入优质蛋白,反而更有利于脂肪肝的恢复。因为这些蛋白质可以增加载脂蛋白,帮助肝脏运出脂肪,减轻脂肪肝。蛋白质摄入不足,反而会导致肝脏内部的脂肪的沉滞,加重脂肪肝的病情。
优质蛋白质食物:瘦猪肉、牛肉、鱼肉、蛋白、牛奶等。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每天需要72-90克蛋白质。
2.主食吃太多
有些人减少了油脂的摄入,但是主食还是吃的很多,结果也会转变为脂肪,导致肥胖,促使肝内脂肪肝的形成。
平时的精米白面,可以换成一部分谷薯类食物,加一些粗杂粮,能增加饱腹感。
3.吃饭太快
胖子普遍食欲好,进食速度快,大多数情况下,食物没有得到充分的咀嚼,没有形成足够的食糜贴附于胃壁,所以虽然已经吃了较多食物,但仍有饥饿感,反而容易吃多。
有研究证实,同样数量的食物,嚼得少、吃得快,就会更容易饥饿。所以,吃饭最好细嚼慢咽,这也是控制食量的小策略之一。
4.不吃早餐
不吃早餐绝对是个坏习惯,它会使机体对热量更加渴求,于是把热量储备起来以备急用,时间长了,就会引起热量代谢紊乱,加重脂肪肝。
5.晚餐吃太晚
晚上吃太晚,吃得过多,然后就睡觉了。时间久了体内脂肪越积越多,同时容易早餐没有食欲和肥胖等症状。所以“晚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的说法是值得提倡的。
晚餐时间不宜过晚,最好在晚8点以前,便于食物的消化,还有利于预防脂肪肝、尿路结石等疾病,身体也比较舒坦。
6.饿着不吃
有的体型较胖的人查出了脂肪肝,觉得自己应该快点减肥,然后就采取“饥饿疗法”,饿着。虽然体重在短期内迅速下降,但会使脂肪酸大量释放,反而会沉积在肝脏,加重肝脏炎症。
7.过量吃水果
不少人减肥时候,什么饭都不吃,只吃水果。一般我们都认为吃水果健康,但其实也要说多少,每天半斤水果就够了。
水果中含有葡萄糖、果糖,99%的果糖可以在肝脏内直接转化成甘油三酯,吃的过量,葡萄糖和果糖的过量摄入对脂肪肝的形成也是一个较大的危险因素。
远离脂肪肝,饮食5提醒
1.控制总能量
对于体重正常、从事轻度身体活动的人,每天的能量摄入应该控制在每公斤体重30千卡,以避免加重脂肪堆积。例如,一个体重为60公斤的人,每天需要摄入千卡的总能量。
肥胖或体重超重者,需要逐步减轻体重,每天每公斤体重的能量摄入应该控制在20-25千卡。
2.细嚼慢咽、少食多餐
吃的慢一点,让身体有时间体会到“饱”的感觉,能有助于减少进食量。同时,三餐可以吃少一点,感到饥饿时可以中间加餐,有利于帮助缩小胃容量。
3.饭前喝口汤
吃饭前先喝半小碗汤,不至于稀释胃液,有助于减少热量摄入。国外有研究显示,餐前喝汤能够减少用餐时15%左右的食物摄入量,而且胃里提前先有些水分,食物到了胃里会膨胀,饱胀的感觉更不容易让人吃过量。
广东人、福建人,就是饭前喝汤苗条健康的典型例子,而北方人饭后喝汤,肥胖者也明显增多。
不过,对于对于胃下垂和胃动力不足的人来说,不管饭前饭后汤要少喝。
4.少油少糖
烹调少用油,每人每天用油量约为两调羹。同时,减少精制糖类、高油脂含量食物的摄入。比如甜饮料、甜点、果汁、果酱、蜜饯等各类加工食品。紧急通知!国家药监局发话!18岁以下禁用这种感冒药!别再给孩子吃了!
9月6日,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
禁止18岁以下青少年使用含可待因的感冒药药品。
公告要求,对含可待因感冒药药品说明书进行修订:将“禁忌症”及“儿童用药”中相关内容均修订为“18岁以下青少年儿童禁用本品”。
此前,国家药监局已明确规定,含有可待因的感冒药禁用于12岁以下儿童,此次修改将年龄限制提高到了18岁。
长期滥用可成瘾
还可能抑制呼吸
浙江大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夏旸博士告诉记者,可待因是一种作用于中枢的镇咳成分,相较于其他镇咳成分,它临床疗效更好,所以经常用于不明原因的顽固性咳嗽、肺癌引发的咳嗽。
但是,长期滥用含可待因的药物会引起依赖性和成瘾性,有些成年人甚至因此大量购买止咳药物,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就更大,“所以,这次药监局把禁用的年龄上调,避免青少年滥用和成瘾,是很有必要的。”
另外,可待因还可能导致极度嗜睡、呼吸抑制、意识混乱等不良反应,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夏旸说,未成年人的咳嗽大多是有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等原因导致的,顽固性的咳嗽比较少见,所以最重要的还是找出咳嗽背后的原因,只要针对性地治疗,咳嗽这个症状就会很快缓解。
浙医二院药剂科何巍副主任药师说,一般含有可待因的药物都会明确标注,家长买药用药时可仔细查看说明书。但有些药物标注的是罂粟壳、复方樟脑酊等成分,这里面也可能含有可待因或类似成分。
她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含可待因类似成分的止咳药物:双氢可待因片,复方可待因溶液,可待因桔梗片,复方甘草合剂,强力枇杷露等。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2岁以下的婴幼儿无需止咳
儿童止咳最好使用化痰药物
浙江大医院副主任医师王颖硕说,现在儿科临床上很少给儿童使用含可待因的止咳药物。而且很多时候,孩子咳嗽并不需要用药。咳嗽和发烧、打喷嚏等很多生理反射一样,都是身体的一个保护性动作。
他向记者介绍了咳嗽的全过程:上下呼吸道受到异物、痰液、细菌病毒等的刺激之后,中枢进行处理,最后气道内的肌肉收缩,将气道里引起不适的东西排除,从而保证气道畅通,保护了气道。“如果盲目使用镇咳药物,不让气道里的异物排出,反而可能造成窒息的风险。”
王颖硕建议,2岁以下的婴幼儿,不要使用任何中枢性止咳镇咳药物。如果担心宝宝难受,可以用叩背、吸痰、雾化等物理方式来缓解。
2岁以上的儿童,如果咳嗽时间过长、严重影响到生活,比如无法入睡、不能吃饭,那可以使用一些稀释、溶解粘液的化痰药,帮助痰液的排出。
何巍说,不包含可待因的化痰药药物中,2岁以上可使用氨溴索,4岁以上可使用桃金娘和桉柠蒎。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某些成分也需要警惕
过量会引发肝脏衰竭
王医生还提醒,儿童感冒应该使用单一成分的感冒药,避免复合型感冒药,以免和其他药物叠加使用,造成重复用药。
比如说,有家长同时给孩子吃泰诺儿童感冒糖浆和退热药百服咛,这两种药里都包含“对乙酰氨基酚”这个退热成分,叠加之后“对乙酰氨基酚”使用过量,对肝脏造成了损伤。
前不久还有一个惨痛的新闻,27岁的年轻人各种感冒药混着吃,结果“对乙酰氨基酚”严重超标,导致中毒性肌溶解和肝肾衰竭,最终死亡。
王医生说,对乙酰氨基酚是否造成损害,与患者服用的剂量密切相关。成人一次服用10~15g就会引起肝毒性;20~25g或更高的剂量可能致死。
他建议,4岁以下的婴幼儿,不推荐复合型成分感冒药;4岁以上的儿童,应遵循医生嘱咐,服用合理的剂量。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以下是常见感冒药中,“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
克感敏(毫克/片)
泰诺(毫克/片)
泰诺林(毫克/片)
散利痛(毫克/片)
必理通(毫克/片)
快克(毫克/片)
感通片(毫克/片)
维C银翘片(毫克/片)
感冒灵颗粒(毫克/袋)
日夜百服咛(日片毫克/片,夜片毫克/片)
白加黑(日片毫克/片,夜片毫克/片)
其他近期被国家药监局
列入“黑名单”的儿科药品
▼
丹参注射剂:被要求说明书增加警示语,并对不良反应、禁忌和注意事项进行修订,被禁止用于新生儿、婴幼儿。
双黄连注射液:对双黄连注射剂说明书增加警示语,并禁止4周岁及以下儿童、孕妇使用该产品。
艾畅和吗丁啉:注销多潘立酮混悬液等5个药品注册批准证明文件,其中就包括儿童常用药“艾畅”、小儿版“吗丁啉”。
柴胡注射液:要求柴胡注射液更改说明书,在禁忌项下,须列出“儿童禁用”。
匹多莫德制剂:在说明书中,增加"3岁以下儿童禁用"的禁忌。
注射用赖氨匹林:指出16岁以下儿童慎用,3个月以下婴儿禁用。儿童用药后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
点击下面蓝色字体北京治疗白癜风如何防止白癜风的复发